趙振華
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有人通俗地簡稱為“摸論”,時值今天,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再提出“摸論”還適合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逼渲幸粭l重要經驗就是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這就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仍然要堅持摸著石頭過河。正確地理解摸著石頭過河對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摸著石頭過河看似非常普通的一句話,但蘊含了深刻改革的方法論,它涉及改革的主體。誰來摸石頭是這場改革的領導者即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政府,各種類型所有制企業(yè),同時也包括億萬人民群眾,因為億萬人民群眾也是改革的推動者。當代中國的每一個人都不應該是改革的旁觀者、被動的接受者或簡單的受益者,而應該是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它涉及改革的態(tài)度,因為,河一定要過,改革的難關一定要闖。
何謂石頭?我認為石頭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石頭就是實際,就是國情。我國搞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立足國情,只有從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立足13.6億人口的實際,制定符合國情和地區(qū)情況的改革方略,才能贏得億萬人民群眾的擁護,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脫離基本國情,照搬別國模式、別國經驗或天馬行空最終只能導致改革的失敗。另外一層含義就是規(guī)律,也就是要按規(guī)律辦事。違背規(guī)律只能招致規(guī)律的懲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都有各自運行規(guī)律,我們只能加以利用而不能改變規(guī)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其問題就是不按經濟規(guī)律辦事,結果只能是讓我們嘗到了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邊緣、生產力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沒有什么改善。改革開放之后,如果說在某些領域存在失誤的話,恐怕也是不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從改革的目標來看,我們的目的是要過河。這就要求我們破解制約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破解制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永遠處于河中,因為生產力在不斷地發(fā)展,相應地要求生產關系也要不斷地變革。而且,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矛盾時時處處都存在,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產生,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沒有矛盾的真空世界,從而決定了改革無止境。既然過河,河就有深有淺,是非過后不知難。過去的改革應該說也是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但回過頭來看,才發(fā)現依然是淺灘,未來我們改革的領域更廣了,難度更大了,特別是要涉及一些重大利益關系的調整,這就是改革的深水區(qū),改革的航船已經不是在小河了,而是到了太平洋,更是考驗我們的意志,考驗我們的智慧,考驗我們的膽識。
過去的改革,我們憑著摸著石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未來,我們仍然要摸著石頭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趟前人沒有趟過的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