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
案例:
方蕾和張莉是上海一家外貿(mào)公司的女白領,兩人既是工作上的好伙伴,在生活中也是好朋友。
一天晚上,方蕾像往常一樣下班回家,剛到家中她就接到張莉發(fā)來的一段微信語音:“方蕾,我的信用卡還款日期到了,你能先借我1.5萬元嗎?”聽到張莉的微信語音,方蕾愣了一下。其實方蕾的經(jīng)濟也不寬裕,但她想到自己和張莉關系不錯,張莉又是第一次向自己借錢,不好拒絕,便答應先借張莉1萬元。
隨后,張莉將自己的銀行賬戶號碼通過微信發(fā)給了方蕾,而方蕾也很快將1萬元轉到張莉的銀行賬戶中。方蕾以為張莉發(fā)了工資后會立刻還錢,可誰知張莉再也沒提過借錢這回事。
一個月后,方蕾委婉地向張莉提起1萬元借款的事,可她沒想到張莉競翻臉不承認了。兩人因為這件事在單位吵了起來。無奈,方蕾將張莉告到了法院。
在法庭上,方蕾告訴法官,張莉的微信賬號名是“茉莉”,張莉就是通過“茉莉”這一微信賬號向自己借了1萬元。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方蕾向法院提交了自己和張莉的微信聊天記錄,以及她給張莉銀行卡轉賬的記錄。
而張莉承認方蕾曾給她轉賬1萬元,但張莉卻告訴法官,那1萬元是方蕾還給她的錢,而不是借給她的。張莉也承認“茉莉”是她的微信賬號,但張莉表示她的很多朋友都知道這個微信賬號和密碼。所以,方蕾提交的那段借錢語音記錄,并不是她本人所說。
因為沒有借條做證據(jù),方蕾和張莉各有各的說法。方蕾轉給張莉的1萬元,究竟是借款還是還款呢?那段微信語音記錄法院會采信嗎?
審理這個案子的法官認為,雖然方蕾和張莉之間沒有明確的借條和收條,但張莉承認了“茉莉”是她的微信賬號,而微信聊天的內容表明了張莉曾經(jīng)想向方蕾借錢。在聊天過后,方蕾便給張莉的銀行賬戶里轉賬1萬元,這些證據(jù)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jù)鏈,所以法院可以認定那1萬元是方蕾借給張莉的.張莉作為成年人,應該有能力保管好自己的微信賬號和密碼,張莉辯解說,那段借錢的語音微信不是她本人所發(fā).法院并不認可。法院判決張莉應歸還方蕾1萬元。
說法:
在沒有借條的情況下,方蕾最終幫自己要回了1萬元。對此,負責這個案子的法官表示,方蕾之所以能打贏官司,是因為有微信聊天記錄和轉賬記錄相互佐證,兩者缺一不可。那么,什么樣的微信聊天記錄法院會認可呢?法官解釋說,目前QQ聊天、微信聊天、微博私信的內容都可以作為電子證據(jù)提交給法院,但因為電子數(shù)據(jù)易修改、易偽造、易刪除等特點,法院不會對所有的電子證據(jù)都認可。
一般情況下,法院對附有安全程序保障以及做過公證的電子證據(jù)會認可。另外,自己承認的電子證據(jù)也會被認可。例如,在這個案子中,張莉承認“茉莉”是她的微信賬號。雖然她辯解說,借錢的語音聊天不是她本人發(fā)送的,但那段借款語音與銀行轉賬憑證互相印證,從而揭穿了她的謊言。
盡管目前QQ聊天、微信聊天、微博私信的內容可以作為證據(jù)幫人們維權,但法官仍提醒說,在審案的過程中,法院對電子證據(jù)的實際認定并不容易,它還需要其他證據(jù)相互印證。所以朋友或同事借款時,最好還是清楚明白地寫下借條,以免自己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