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三年前,時任高德VP的陳偉離職創(chuàng)業(yè)。當時他已經覺察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地理信息服務應該和PC時代有不同的玩法,這意味著新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不過傳統電子地圖服務的思路已在業(yè)界根深蒂固,立比破更難,即使意識到跳出舊有思路的框架,要建立一個清晰的、可執(zhí)行的思路與產品邏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直到陳偉和“他的小伙伴們”找到了區(qū)域識別這個概念。
從門址導航到區(qū)域識別
傳統地圖服務專注解決導航和地圖展示需求,而區(qū)域識別則專注解決的是移動互聯網的需求。與前者相比,后者更多考慮的是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場景、人對于道路與區(qū)域的認知、以及移動終端設備所能提供的更多緯度。
這是從機器界面到人的界面的轉變。過去LBS軟件所顯示的用戶當前位置,結果通常是以道路名甚至區(qū)縣名來呈現?!斑@實際上是給導航儀看的,并不適合人們閱讀、記憶或分享。” 北京火信網絡科技創(chuàng)始人、總經理陳偉認為。
區(qū)域識別是有可能實現的?!霸趯嶋H生活中,有很多類型的地點是可以進行較為精確的識別,如住宅小區(qū)、寫字樓、景區(qū)景點、交通樞紐、高校學院等等?!标悅フf。火信的區(qū)域識別服務,可以識別出經緯度所在的區(qū)域,并返回簡短的名稱信息,以便移動應用回顯用戶位置,也便于用戶理解、記憶或與朋友溝通交流。這樣可能更有效地促進信息的使用和分享。
盡管都涉及地理信息服務,但傳統地圖服務與區(qū)域識別隱含的是不同的產品邏輯。傳統地圖服務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導航。通常情況下,由移動設備在接收GPS信號之后,上傳一個經緯度,系統把經緯度放在一個道路,確定在哪個門址,比如“淮海路9號”,通過路網連接,進行從A點到B點的運算,其產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導航功能。這樣一來,“在傳統地圖廠商那里,是提供門址或路網定位,把世界切分成路網和一條一條的線路,把用戶放到一條線上?!标悅フJ為。
這一思路本身是一大進步——人們在移動中最基礎的需求的確是從甲地到乙地,導航和地圖展示也是移動過程中最底層的需要。不過,這一思路下的產品有更高的使用門檻,它需要用戶具有足夠的抽象和空間思維——實際上,多數用戶,尤其是女性用戶和年長的用戶,要在現實生活中識別道路和路線就不是那么容易。與此同時,僅僅依靠路網連接和門址導航也無法滿足人們對于地理信息服務的需求。
當把人們放在一個一個面上,而非一條一條線上來考慮地理信息服務,對于用戶而言,這類產品的界面顯然要更易理解。陳偉打了一個比方:“移動互聯網的場景應該是,我們判斷你在淮海路邊,但進而識別出左邊是一個住宅小區(qū),右邊是一個商業(yè)熱圈,比如上海著名夜場,即使在一條道路上,針對不同的功能區(qū)域,用戶的需求有很大的不一樣。”
地理信息服務提供者需要將自己傻瓜化,像一個人而非機器那樣去思考。比如一位用戶在移動中,即使只是從甲地到乙地的簡單需求,但無論是詢問路人、查詢導航還是自己辨別,都要落實到具體區(qū)域和坐標上。一旦識別出其要去往的區(qū)域,系統和接入的相關應用才可以更為智能地辨別用戶移動的真實需求。
“我們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所謂地理信息服務和O2O等領域,以路網連接、門址導航邏輯不再存在?!标悅フJ為,“不提供從A點到B點的方案,而是要提供人們約定俗成的區(qū)域。”在陳偉看來,用戶在辦公樓和在家里小區(qū)的不同區(qū)域,需求完全不一樣,而傳統的門址對這一點沒有指導意義。
經過差不多兩年的摸索,陳偉和他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終于找到了一個新的邏輯和產品解決方案,并進而提出AOI(Area of Interest興趣區(qū)域)的概念。AOI有一點類似POI(Point of Interest興趣點)。POI這個概念在LBS領域為很多人所熟知,它可以是單個功能標志物,比如房屋、商鋪、地鐵站等,AOI則要識別用戶所處的興趣區(qū)域,即功能明確并占有一定面積的區(qū)域,并且考慮到或人文、社會熱點因素的影響。
火信也有POI,不過是動態(tài)POI,其重點是關注POI的事件性,也就是說POI還活著,以及發(fā)生了什么事。一般生活消費類的POI服務更關注POI的一些靜態(tài)信息,比如地址、電話、推薦菜、平均消費等,雖然也有動態(tài)事件,如優(yōu)惠信息,但各家網站分散獨立?;鹦艑W⑺阉鲃討B(tài)生活信息,將發(fā)生位置與有效期等字段規(guī)格化。
區(qū)域識別服務可以根據用戶所在位置,識別用戶處于哪個地標性建筑或區(qū)域的范圍內?!拔覀兪前讶朔旁谝粋€區(qū)域內,在國內率先提出這一概念,”陳偉說,“火信是國內少有的提供區(qū)域識別服務的數據服務商?!?/p>
地圖服務創(chuàng)業(yè)經歷為陳偉積累了多年經驗,但是區(qū)域識別已經不是地圖服務了,不需要用到測繪資質,作為創(chuàng)業(yè)項目更具有可行性。整個服務過程中,用戶看不到地圖,也不需要看到。“區(qū)域識別是用戶與內容之間的橋梁?!被鹦啪W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輝認為,“區(qū)域識別基于開放API,通過識別算法為APP應用提供基礎位置服務?!?/p>
傳統電子地圖要解決用戶位置點與路網之間的關系,并實現導航計算。為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有路網、導航點等算法數據,還要有渲染地圖顯示計算結果。因此傳統地圖服務需要實地采集相關數據,這就涉及到測繪,因此需要測繪資質。在網上展示地圖,也需要互聯網地圖運營資質。
區(qū)域識別是根據公開資料與開放API,采用算法聚合加人工修正等生產工藝,再結合應用熱點反饋,對移動訪問密集的區(qū)域進行有選擇的覆蓋。不需要實地勘測也不需要展示地圖,沒有所謂資質的問題。因此也不具備什么資質門檻。要說門檻,那就是生產工藝與提供服務的很多實現細節(jié),是有一些know-how的。
在區(qū)域識別上,國外有基于位置和區(qū)域的一些大數據分析公司,主要面向企業(yè)服務?;鹦艅t是B2B2C,其產品通過合作伙伴,對用戶體驗產生影響。
這家公司可提供交通樞紐、景區(qū)景點、學校、醫(yī)院、酒店、體育場館、劇場劇院等十幾類典型區(qū)域的識別服務。其區(qū)域識別服務已經覆蓋國內200余個熱點城市,及東南亞、歐美等上百個熱點旅游城市的重點區(qū)域。可識別的地標數量已達30萬,其數字正不斷更新。
區(qū)域識別的機會
區(qū)域識別這一概念和服務模式的提出,使得火信成為一家具有移動互聯網基因的公司,為了保護公司的知識產權,陳偉及其團隊也申請了若干相關專利。不過,在發(fā)現這一市場之后,以什么樣的身份和方式來介入并且做生意,是服務于企業(yè)用戶還是個人用戶,這依然是一個新的課題。
火信曾經想做一家直接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地理信息服務公司,因為其產品和服務模式可以優(yōu)化用戶的地理信息使用體驗。這一定位需要強化運營,將前期投資更多用于培育市場,整個團隊也需要銷售導向而非技術導向。之后他們發(fā)現,這個以技術見長,大多數為研發(fā)人員的團隊,并不十分適合直接切入消費者市場?!拔覀兊膬?yōu)勢是基礎服務,廣大的移動應用服務商才更加了解用戶,也更具備相關的資源與經驗,我們?yōu)樗鼈兲峁┖没A服務就好,市場已經足夠廣大?!壁w輝認為。
火信開始將目標客戶鎖定為移動設備、移動應用服務公司,如手機廠商、各種移動APP等。后來他們發(fā)現,與移動生活服務相關的很多行業(yè),都需要相關的服務支持。
陳偉和趙輝等伙伴們梳理了區(qū)域識別之于用戶的意義。“對于用戶而言,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只是用戶很小的需求,能夠獲取位置相關的信息與服務才是潛在需求。”區(qū)域識別能幫助用戶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也有助于分享自己的位置。比如一個用戶拍了照片,在微博分享,位置顯示“我在文津街1號”,被分享者是很難瞬間清楚這個位置的意義的。如果分享的微博位置是“我在北海公園”,顯然更為直觀。
“更重要的是,即使用戶在一個地標或區(qū)域,也處于移動中。”陳偉表示,這更需要通過區(qū)域識別而不是門址來辨別其位置。假如這個人過一會發(fā)微博變成“我在地安門西大街”,火信區(qū)域識別的結果依然是“我在北海公園”,這意味著,用戶已經到了北海北門附近而已。按照傳統的解析,用戶換了一條路,但區(qū)域識別則不受影響。這有利于地理位置的分享,從而雙向激發(fā)用戶基于地理信息的互動。
顯然,與社交平臺等伙伴的合作,啟用B2B2C模式,為火信網絡找到了更為合理地切入市場的方式。
目前,新浪微博已使用火信區(qū)域識別技術。過去,用戶看到的位置分享通常是沒有多大用途的道路名?,F在,當用戶寫新微博時,新浪首先調用區(qū)域識別為用戶設置默認位置,可以省略用戶手動選擇POI點的流程。這一優(yōu)化可以提升用戶體驗及簽到成功率,提高了分享的有效性,并進而促進分享。
“選擇新浪微博為第一個合作伙伴,主要還是看到微博的用戶量巨大,位置服務的請求較多,而且確實在簽到位置的表現上有實際需求?!壁w輝表示,“區(qū)域識別的適用領域并非只是社交平臺。”實際上,合作伙伴調用的數據越多,返回的信息越豐富,也越有利于火信區(qū)域識別系統的優(yōu)化。
顯然,B2B2C模式比過去的2C模式,更有助于發(fā)揮數據聚合的力量——通過與在用戶和流量上擁有優(yōu)勢的公司的合作,其數據庫更為豐富,適用場景更多。這家公司也做了動態(tài)信息搜索聚合的工作,嘗試為用戶適配更加符合當下場景的生活信息內容。
作為更為隨身的終端智能設備,基于區(qū)域識別的場景可以更為移動互聯網化,這與手機操作系統的升級邏輯相吻合。“iOS7升級之后,iPhone的照片相冊功能優(yōu)化了按照片地點分組的功能。”陳偉發(fā)現。過去,iOS6的照片相冊已帶有“地點”功能,不過是按距離自動聚合,并不帶有按拍攝地點名稱自動歸類的功能,iOS7則將照片的經緯度轉換為地點名稱并進行了歸組。
然而,在國內的iPhone用戶,手機相冊顯示的歸組地點大多數是道路名甚至是行政區(qū)名稱,而非旅游景區(qū)或自己的大學等名稱。蘋果在國內缺乏足夠的基礎地理資源所出現的遺憾,反而也為國內的手機廠商、相冊APP、照片云存儲、旅游軟件等提供了位置應用的新思路。
陳偉注意到一款曾經火爆微信的相機應用,將拍照合成漫畫。這其中就有不少創(chuàng)意點。比如在一些特定的拍照地點,對用戶的經緯度進行區(qū)域識別后,可以將這個地點的經典場景、背景素材、用戶分享等內容提取出來,供用戶參考或使用。
對于合作伙伴而言,這不僅僅是改善用戶體驗的問題。用戶的開機使用率可能被提升,增加了現場感,也有助于增加使用粘性。
有些APP看上去和跟位置沒有關系,“其實是缺少兩樣東西: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足夠的支持。”陳偉說。當進階的地理信息服務成為標配,擴容合作伙伴,顯然比擴容消費者更為適合火信的市場生存策略。陳偉甚至提出:讓各種APP都玩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