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洪
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的書法課程,其合法身份剛剛取得,地位也不牢固,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構建,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書法課程建設教學模式,的確是一個需要努力研究與探索的課題。構建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古代傳統(tǒng)的書法教學模式有沒有值得借鑒之處?有沒有現(xiàn)成的教學模式可供參考?構建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的教學模式應該注意哪些?本文試圖就這些問題作一些初淺探討。
關鍵詞:書法課程 教學模式 生成
八、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的生成
我們知道,基礎教育階段的許多課程如語文、數(shù)學等,研發(fā)得相對成熟,有豐富的課程理論,也有行之有效的課程教學模式。這些課程理論與教學模式,是根據(jù)每門課程的目標、性質、特點、內容及對象等課程要素,不斷研究和生成的,體系完備,經(jīng)過了長期的實踐檢驗。書法課程則不然,書法藝術歷史悠久,但書法課程的合法身份,剛剛取得,地位也不牢固,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構建,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如何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的確是一個需要努力研究與探索的課題。
(一)教學模式的基本理論
1972年,美國國喬伊斯(B.Joyce)和韋爾(M.Weil)出版了《教學模式》一書,對教學模式這一課題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從此,人們開始關注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教學模式的界定多種多樣,如:教學模式即教學程序,“是指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學樣式,是就教學的結構、階段、程序而言的?!苯虒W模式即教學方法,它是由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不同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協(xié)調應用各種教學方法過程中形成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也有人認為教學模式是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的混合體,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與一定任務相聯(lián)系的教學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體系?!?/p>
隨著研究的深入,一般認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通過相關教學理論的演繹或對教育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概括和總結,而形成的一種指向特定教學目標的、比較穩(wěn)定的基本教學范型。上述概念涉及幾個要點:第一,教學模式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結構,即教學模式已經(jīng)是一種比較固定的教學范型;第二,教學模式形成的途徑有兩種,包括教學理論的演繹和教育教學實驗的歸納與總結;第三,教學模式具有穩(wěn)定性與可變性,一經(jīng)形成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但隨著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教學模式本身也在不斷變革、修正和完善。
為了認識教學模式的本質和規(guī)律,必須深入到教學模式的內部,了解它的組織結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一般來講,教學模式主要包含五大基本構成要素:一是理論基礎,教學模式是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guī)范。比如,程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傳授——接受模式是根據(jù)知識本位的教學思想。二是教學目標,任何教學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它在教學模式的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三是教學程序,每一種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它規(guī)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四是運用策略,是指能使教學模式發(fā)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因素,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huán)境、教學時間等等。五是教學評價,即教學活動的評價標準和方法體系。
目前,國外有許多著名的教學模式為我們熟知,如夸美紐斯的教學模式、赫爾巴特的教學模式、杜威的教學模式等。國內對教學模式研究的成果頗豐,比較有名的有學導類教學模式、目標類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類教學模式、情景類教學模式、技能類教學模式等等;目前流行的還有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模式、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毋庸置疑,書法課程的教學模式是書法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每個書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只不過是否基于書法課程的性質、特點、目標等相關理論,是否結合教學對象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否利用自身教學能力與專業(yè)水平的優(yōu)勢,來科學合理的生成、選擇、運用得心應手的教學模式。
(二)古代傳統(tǒng)的書法課程教學模式
有些人懷疑,古代究竟有沒有比較正規(guī)的書法課程,當然更質疑有沒有所謂的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然而,書法得以傳承,綿延不絕,名家輩出,名作紛呈,幾千年繁榮不衰,我以為非有獨特之教育教學不可。古代有專門學習書法的學校,如弘文館這樣的學書之處,其書法課程教學自然體系完備,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亦順理成章。只不過,學書者多為貴族子弟,尋常百姓所能學者甚少,不如當今普及而已。
古代私學十分發(fā)達。自西周以來,重視教育逐漸成為諸侯列國政府的傳統(tǒng),私學機構日趨健全,以文字為載體的思想文化傳播,日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秦代既禁止私學,又不設官學,但唯獨對童蒙教育相當重視,在“書同文”后用小篆字體編寫了不少識字課本,如李斯的《倉頡》、趙高的《爰歷》等,這些對兒童的書法教育起到極大的作用。漢代已基本形成童蒙教育,一般由經(jīng)師大儒自設的“精舍”、“精廬”開門授徒,也有教授兒童的小學,稱為“書館”、“書舍”或“學舍”,教師稱“書師”。漢代重視文字教育,有相應的制度,私學乃至家學逐漸發(fā)展,由此拓寬了書法教育的受眾面,擴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圍,好書善書之人日多,為魏晉南北朝文字的快速演變、書法成為自覺的藝術奠定了基礎。從唐代開始,書法教育是作為專門課程進行的。太宗李世民倡導以王羲之為“書圣”,“王字”為正宗,上行下效。民間多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書寫為范本。此等風氣,至明清而不衰,從而形成了古代傳統(tǒng)的書法課程教育教學體系,不僅有諸如歐、顏、柳、趙四大楷書為主的專門寫字教材,而且有成熟、完備、嚴格的書法教學程式規(guī)范。
古代私學中的書法教育,“師承制”即以師徒傳授的形式最為重要,也最能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這是中國書法教育中普遍存在、沿用的一種方式,幾千年間從未間斷過。杰出的書家大多經(jīng)歷過這種學習方式。如鐘繇以劉德升為師,王羲之拜衛(wèi)夫人為師,羊欣拜王獻之為師。實踐證明,漢字書寫采用以師帶徒,傳授心法技巧,提高書寫水平的效果是十分明顯,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endprint
古代私學中的書法教育,尤以“家學制”的傳授形式最為獨特,充分體現(xiàn)出家族的書寫傳統(tǒng)和家庭的文化教育。陳寅恪先生認為:“公立學校之淪廢,學術中心轉移于家族,太學博士之世業(yè)變?yōu)榧胰烁缸又罉I(yè),所謂南北朝之家學者是也。”趙翼先生也指出:“古人習一業(yè),則累世相傳,數(shù)十百年不墜。蓋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所謂世業(yè)也。工藝且然,況于學士大夫之術乎!”因此,家學世傳是古代書法教育中一個典型的特征。漢字書寫能成為書法藝術,書寫能具有藝術的個性、風格和流派,家學世傳貢獻最大。
歷代繼承家學而名垂千秋的書家不計其數(shù)。東漢中后期如曹喜、杜操、班固、師宜官、羅暉、趙襲、張氈、劉德升、梁鵠等,皆各有擅長,為世所稱,而崔瑗、崔寔父子,張藝、張昶兄弟,蔡邕、蔡琰父女,更是私相授受,一門相傳?!绱孙L氣,實為開啟魏晉南北朝鐘、衛(wèi)、王、謝、郗、庾、崔、盧等世家大族的書寫門風和世不替業(yè)的傳統(tǒng)。之后,便有唐代歐陽詢傳其子歐陽通,虞世南傳其甥陸柬之;有宋蘇氏三代,米家父子;有明文氏家族;清代蔣衡、蔣驥、蔣和三代,何紹基、何紹業(yè)、何紹祺兄弟三人等等,翻開每位書法家的傳世作品,均可見其家學淵源。
官學是古代書法教育教學另一種重要形式。西周繼承了夏、商的學校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奴隸制時代官學制度,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六藝”為核心的教育體系?!皶奔醋R字與書寫,列為“六藝”之一,表明漢字書寫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兩漢時期的文化教育制度在沿襲秦朝的基礎上有了發(fā)展。漢代秦之后,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央官學包括太學、四姓小侯學和鴻都門學;地方官學即郡國學校,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xiāng)曰庠,聚曰序,學校設經(jīng)師一人,庠序設孝經(jīng)師一人。如漢平帝在位時(公元前1年—公元5年),也曾征召爰禮等一百余人,叫他們在未央宮里面解說文字,并敕封爰禮為“小學元士”。東漢末年,靈帝設置的鴻都門學,實際上是一個進行書法教育、交流的場所。鴻都門學的教學中就有專門書法教育的內容,當時流行的《熹平石經(jīng)》,從內容上講是一本標準經(jīng)書,而實際上是一部政府倡導的漢字書法標準字帖。
隋朝官學中的高等學校已設立了書法專業(yè),并配備有相應的書法教師。據(jù)《隋書》載:“國子寺祭酒(一人),屬官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tǒng)國子、太學、四門、書算學,各置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國子一百四十人,太學、四門各三百六十人,書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員?!碧拼鷦t延續(xù)并發(fā)展了隋朝的做法。唐代的官學非常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郡縣都設有學校,國子監(jiān)中設有專門的書法教育機構。“凡學六,皆隸于國子監(jiān):國子學,……書學,生三十人,算學,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學者為之?!碧瞥墓賹W體制中,書法是一門必修課程,有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和嚴格的考試制度,有專門的書法教師,并給予一定的職位。中央一級有“侍書學士”,如褚遂良、柳公權等均為侍書出身;國子監(jiān)設書學博士、助教,“書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石經(jīng)、說文、字林為顓業(yè),兼習余書?!庇秩鐑韧⒘曀囸^設博士,地方學校則設助教。
北宋在國子監(jiān)也設書學,配備書博士一名。宋徽宗精通書畫,其時設立書藝所,以備專門研究書畫?!按笥^四年,以算學生歸之太史局,并書學生入翰林書藝局,畫學生入翰林圖畫局,醫(yī)學生入太醫(yī)局?!?/p>
宋代的書法課程教學內容、模式,有文獻記載較為清楚。宣和六年(1124)八月十四日,詔:“書藝置提舉措置書藝所,生徒五百人為額。篆正法鐘鼎,小篆法李斯,隸法鐘繇、蔡邕,真法歐、虞、褚、薛,草法王羲之、顏、柳、徐、李。有兼經(jīng)義舉人及貴游子弟,又分士流、雜流為二,以尚書主客員外郎杜從古、大宗正丞徐競、編修《汴都志》米友仁并為措置管勾官?!庇?,政和四年十二月四日,大司成劉嗣明等言:“近降小學條制,小學生八歲,能誦一大經(jīng),日書字二百,補小學內舍下等;誦二經(jīng),一大一小,書字三百,補小學內舍上等。十歲,加一大經(jīng),字一百,補小學上舍下等。十二歲以上,又加一大經(jīng),字二百,補上舍上等?!?/p>
元代程端禮在《讀書分年日程》記錄書法課程教學十分詳盡,影寫、看帖、讀書、考字、執(zhí)筆、抄書等內容、數(shù)量、規(guī)格、環(huán)節(jié)清清楚楚,呈現(xiàn)出清晰、完整的書法課程教學模式。“小學習寫字,必于四日,以一日令影寫智永《千文》楷字,如童稚初寫者,先以子昂所展《千文》大字為格影,寫一遍過,卻用智永。如錢真字影寫,每字本一紙影,寫十紙止,令影寫,不得惜紙。于空處,令自寫以致走樣,寧令翻紙,以空處再影寫,如此影寫《千文》足后,歇,讀書。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寫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以全日力如此寫一二月乃止,必如此寫,方能他日寫多運筆如飛,永不走樣。又使自看寫一遍。其所以用《千文》、用智永楷字,皆有深意,此不暇論,待他年有余力,自為充廣可也。蓋儒者,別項工夫多,故習字止如此。用筆之法,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后,此口訣也。欲考字,看《說文》、《字林》、《六書略》、《切韻指掌圖》、《正始音》、《韻會》等書,以求音義、偏傍、點畫、六書之正,每考三五字或十數(shù)字,擇切用之字先考,凡抄書之字偏傍,須依《說文》翻楷之體,骨肉間架氣象,用智永,非寫詩帖,不得全用智永也。”
明清時期的國子監(jiān),類似于唐朝的崇文館,有專門為貴族子弟開設的學校,地方上亦有府、州、縣學等,雖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但由于書法水平也直接影響科考結果,故書法教育是比較嚴格的。清代后期,學校教育內容有所改革,增加了西方傳來的自然科學、科技發(fā)明等。同時,新的書寫工具如鋼筆等進入國門,由于便捷等原因,漸漸為國人所接受,但毛筆書法仍是小學一門重要的課程。
可以說,在整個書法史中,書法課程教育的事實是基本存在的。私學、官學都有體系完備的書法課程教育;其中“師承制”和“家學制”則是極為重要的課程教學模式,這一課題值得我們進行專門深入的研究,并且一定會對現(xiàn)代書法課程教育教學模式的生成,起到十分重大借鑒意義。endprint
(三)現(xiàn)代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的生成
教學模式的生成即教學模式的建構或形成。教學模式的生成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教學模式的來源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本國自己構建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教育長期歷史發(fā)展和教育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教學模式;二是引進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翻譯以及國外學者的講學等方式直接從國外引進的模式;三是國外教學模式的本土化。教學模式的生成,有兩個主要途徑,即演繹式和歸納式。演繹式是指從一種科學教學理論的假設出發(fā),推演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然后用嚴密的實驗驗證其科學性和有效性,它的起點是科學的理論假設,形成的思維方式是演繹法,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把有關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直接轉化為相應的教學模式;另一種是在有關經(jīng)驗材料的基礎上直接設計和組織相應的教學模式。而歸納式則是在對教學實踐經(jīng)驗加以概括和總結的基礎上形成教學模式,它的起點是經(jīng)驗,形成的思維方式是歸納法。這種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但同時也帶有濃厚的主觀經(jīng)驗色彩,其科學性也有待于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加以檢驗。
1.教學模式生成要依據(jù)書法課程的目標與任務
書法課程的目標與任務具有特殊性,它被規(guī)定與語文教育相結合,既要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標,也要完成藝術教育的任務;既是文字教育,又是文化教育,也是技法教育。學生既需要從書學理論上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和研究,更需要從書法實踐、技巧方面進行強化訓練;既要系統(tǒng)地學習和研究書法史論、文字等知識,又能熟練地掌握書寫技巧和方法,手腦并用,能書善悟;既具有較高的理解、分析和鑒賞能力,又具有較強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實踐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書法課程教學模式必須采取特殊的辦法,靈活多樣,行之有效。
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生成,有幾種基本思路:取法上以研習古代名家的經(jīng)典作品為主,注重傳統(tǒng)、基礎的學習;教法上應精講多練,因材施教,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上用史論架構,看書讀帖,重在分析、理解和記憶;實踐上要強化技法,形神兼?zhèn)?,從臨到創(chuàng),循序漸進。因此,選擇和運用教學模式,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四種能力:一是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即讀帖思考的能力,對古代優(yōu)秀書法作品的用筆、結構、章法及風格氣韻等,察之尚精,重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主動性、敏銳性、持久性、深刻性;二是形神兼?zhèn)涞哪7履芰Γ磩邮謱嵺`的能力,所謂擬之貴似,重在培養(yǎng)學生模仿的準確性、持續(xù)性、成效性和綜合性;三是融會貫通的感悟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思考和覺悟能力,啟發(fā)學生綜合運用書法藝術語言,將文字、文學、文化內容和書法形式有機融合,發(fā)揮想象,為創(chuàng)造作充分的準備;四是創(chuàng)造能力,即在觀察、模仿和感悟能力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富于個性的書法藝術作品。
2.教學模式生成要符合書法課程的性質
課程性質不同,教學模式的生成也有所差異。自然學科的課程與社會學科的課程性質不同,知識架構的邏輯關系不同,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其教學模式的生成區(qū)別很大。
書法課程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三大性質。從文字、文化和人本來看,書法課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的生成,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思想。
書法課程的審美性,具有喚醒、塑造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書法課程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是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傳承美的過程。由此,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的生成,應有利于塑造“人”,讓人類變得文雅和充滿愛心。
書法課程的實踐性在體現(xiàn)臨摹實踐、創(chuàng)作實踐、欣賞實踐,都離不開人的親自參與和體驗。沒有實踐,學生的能力不會發(fā)展,素質不會提高出。在實踐中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審美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并在實踐中檢驗其正確性。因此,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的生成,應該彰顯書法學習、臨摹、創(chuàng)作、欣賞的過程魅力。
理解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是書法課程的根本屬性,可以科學選擇和運用課程教學模式,實施書法課程有效教學。
3. 教學模式生成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學習特點
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他們的學習過程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學習潛能、學習積極性直接制約與影響課程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如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兒童少年身心發(fā)展的特殊階段,正確認識與把握這一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征,并根據(jù)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規(guī)律,選擇有針對性的書法課程教學模式,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與基礎。同時,學生的學習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學生的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個體化的活動,每位學生的學習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因此,選擇教學模式就要與之相適應。也就是說,有效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個性化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模式從來就不存在。
4. 教學模式生成要發(fā)揮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
每個書法教師都有書法某一方面的學習專長,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教師之長,往往是學生所專。教師是選擇和運用教學模式的主體,應發(fā)揮其中的主導作用。因此書法課程教學模式的生成,應考慮教師自身的條件,尤其是能發(fā)揮書法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能力。
5. 教學模式生成要借助現(xiàn)代科學技術
教學模式正在日益現(xiàn)代化。在當代教學模式的研究中,越來越重視引進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新理論、新成果。有些教學模式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利用電腦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教學條件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創(chuàng)建現(xiàn)代化書法教學平臺,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學條件來設計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xiàn)代技術設備和科技手段進行書法教學。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而生成的教學模式,往往可以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增強書法鑒賞能力,從而突破傳統(tǒng)書法教學模式的局限,凸顯現(xiàn)代書法教學的直觀性與可視性,使書法教學易懂、易學。(未完待續(xù))
——本文為2012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2JCWH11YB)和紹興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蘭亭書法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參考文獻:
[1]刁維國 《教學過程的模式》 教育探索[J] 1989(2)
[2]白成華 《試論教學模式》 教學叢刊[J] 1989(3)
[3]甄德山 《教學模式及其管理淺議》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J] 1984(4)
[4]王本陸等 《課程與教學論》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176)
[5]陳寅恪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54
[6](清)趙翼 《廿二史札記》 [M] 卷五“累世經(jīng)學”條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
[7](唐)魏徵等 《隋書》 [M] 卷二十八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
[8](宋)歐陽修 宋 祁 《新唐書》[M] 卷四十四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9](后晉)劉昫等 《舊唐書》 [M] 卷四十四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10](元)脫脫等 《宋史》 [M] 卷一百五十七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11](清)徐 松 《宋會要·崇儒三·書學》 《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宋會要三》 [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670—671頁
[12]《宋會要·崇儒》 二之一 《在京小學》 《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宋會要·三》[M] 第650頁
[13](元)程端禮 《讀書分年日程》 卷一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五》 [M]第709冊 第473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