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東,曹均學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談及中國歷史的幾個轉折點,辛亥革命肯定是其中之一,它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種影響簡單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一些民主權利;讓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辛亥革命是“亞洲的覺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辛亥革命并沒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在廣大群眾中傳播,只是在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還有知識分子中傳播而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yè)大國,農民是最主要的生產者,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也不例外。所以,對于當時民主觀念是否深入人心這一問題,最主要的是看民主共和的觀念是否深入到最廣大的農民心中。
武昌起義之前,孫中山策劃和領導了十次革命起義,包括1895年10月的廣州起義、1900年10月的惠州三洲田起義、1907年5月的潮州黃岡起義、1907年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義、1907年9月的欽廉防城起義、1907年12月的鎮(zhèn)南關起義、1908年3月的欽康上思起義、1908年4月的河口起義和1910年2月的黃花崗起義。這十次起義的主要力量為當?shù)嘏f式會黨、買通的清政府官兵和新兵。其中十次起義全部有會黨(哥老會)參加,并且多數(shù)都是主力軍。例如1907年的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七女湖起義,這兩次起義完全依靠當?shù)嘏f式會黨三合會、天地會的力量。1908年以后新軍開始成為起義的主力軍。之后的武昌起義即主要依靠新兵的力量。在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關于革命靠什么力量的問題,革命派內部至少有兩種觀點。汪東說:“革命之主動,皆中等社會而無亂民也?!薄胺ㄖ畞y也,自下而上,今乃反之,則秩序可保?!盵1]645由此看出革命派中的右翼對下層群眾革命行動的恐懼。孫中山說:“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這不止是我們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們革命的時候所萬不可少的?!盵2]328《民報》一個署名“撲滿”的作者寫到:“中國之革命軍則與歐洲殊,非市民的革命,乃一般人民的革命也?!盵3]384這是比較激進的革命派的觀點。雖然“平民革命”“一般人民的革命”是很模糊的概念,但他們至少在主觀上要求發(fā)動下層群眾的力量。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1907年9月的欽廉防城起義中,孫中山并沒有把自發(fā)起來進行反抗斗爭的農民,包括劉思裕的萬人會組織起來,而是更看重清朝軍隊中郭人漳和趙正聲的“反正”。由此可以看出,在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就從未真的想聯(lián)系和發(fā)動農民群眾。直到大革命時期,孫中山才意識到革命必須喚醒群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農民不但是同封建勢力斗爭的主要力量,而且還是同帝國主義斗爭的強大力量。農民中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無窮無盡的力量,只有在歷史上最先進的階級領導下才能夠充分地發(fā)揮出來。資產階級革命派作為當時最為先進的階級,由于它具有種種弱點,因而不能成為農民革命的領導者。作為一個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民階級力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懼怕農民力量的階級,是不可能在農民中認真宣傳民主共和思想的。民主思想的傳播僅僅發(fā)生在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還有知識分子中而已。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把原有的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帶有地方性的小團體聯(lián)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全國性的組織——中國同盟會,并決定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開展革命活動。同盟會雖然以“三民主義”作為自己的綱領,但是這并不代表同盟會內部對這一綱領完全理解和完全認同。同盟會的成員內部既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也有很多人出身于地主家庭。他們對于革命的目的以及革命所采取的方法等問題,是抱有不同觀點的。他們?yōu)榱诉m應革命發(fā)展的需要,暫時承認一個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民主綱領。后來以章太炎為首的光復會與同盟會分裂就說明了這一問題。另一方面,雖然同盟會內部對“三民主義”不是真的完全贊同,但是他們無不把“反滿”放在首位。這是同盟會內部成員合作的基礎和前提?!胺礉M”的口號是當時廣大群眾共同的心聲,所以同盟會能最大限度地將各種力量吸附在革命旗下。至于同盟會對于民權、民生的宣傳吶喊則是蒼白無力的。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客觀上來講,當時廣大群眾注意到了中華民國的建立所帶來的變化,但是對于“民主共和”是不了解的,在思想上更談不上接受。黃興就表述了當時人們對于共和的理解:“我國革命甚速,惟其速也,即有多數(shù)人不識共和本旨。有謂化除南北意見為共和者,有謂南北休戰(zhàn)為共和者,有謂自由行動,隨便作事,毫無范圍即為共和者,此極端的錯誤,無國家思想而致也。”[4]272孫中山也說:“現(xiàn)在改為共和政體,國人多有不解‘共和’二字之意義者?!盵5]478可見民國建立之初,人民對于“共和”概念并不十分理解。中國廣大群眾受兩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響之深,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當時群眾對于中華民國成立的認識不過是“改朝換代”,至于“中國新的歷史、時代的起點”這樣的認識是談不上的。據(jù)當時在南京的外國人說:“此地的下層人士中,通常談到孫文博士是新皇帝,他們不了解總統(tǒng)這個專門名詞,認為它只不過是更高頭銜的一個委婉的說法。”[6]450南京城市之內的情形尚且如此,對于當時國內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辛亥革命在思想上反封建的任務遠沒有完成。在民國初年,剪掉辮子成為人們與封建朝廷決裂的象征,但是在當時“剪辮子”在農村進行得非常困難。中華民國的成立也未能徹底滌蕩封建皇權主義。當時相對于“民主共和”而言,“皇帝”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各地致來的賀電、函札中,“或稱大總統(tǒng)陛下,或書恭請圣安等字樣”。事實上,后來的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與當時封建主義君主觀念的大量存在是分不開的?!洞骷咎占酚涊d:民國初年戴季陶在某次旅途中遇到一老農,交談中戴發(fā)現(xiàn)老農“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你就是中華民國人也,老農“茫然惶然,連聲曰: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戴季陶不禁大為感慨:“中華民國成立已三年矣,而人民智識尚有若是者,則袁世凱之舉動,真無足怪矣。”[7]
1912年3月11日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件,它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權的組織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權利。但是由于其局限性和時代背影,《臨時約法》從未真正實施過?!杜R時約法》沒有涉及到反帝反封建,也沒有涉及到關系“民主”的土地問題。約法規(guī)定人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卻沒有規(guī)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另外,農民對國會的選舉是十分漠然的。據(jù)當時《獨立周報》記載:“與農夫田父談于樹林之下, 語以代議制度之善, 及國會選舉之不宜草率投票, 則皆瞠目而不解, 叩其故, 則曰: 吾人困土匪軍隊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后來的選舉法又對選民資格作了性別、年齡、財產等種種條件限制,使婦女、貧苦群眾和一部分資產階級喪失了選舉權。人民對選舉的漠然和后來選舉權的喪失,都說明民主共和對廣大群眾來說是很遙遠的事情。此外,《臨時約法》的內容沒有一項是針對農民土地要求的。與之相反的是由于強調保護私有財產,在農村,地主的土地被保留了下來。同時,革命派為了團結地方地主,對他們實行“保護主義”,依靠他們來維護當?shù)氐闹刃?致使全國很多地方出現(xiàn)地主鎮(zhèn)壓農民斗爭的事件。
這些都說明雖然《臨時約法》體現(xiàn)出了民主共和,但是由于《臨時約法》在實踐中毫無約束力,民主共和只是形式,談不上深入人心。
武昌起義后,革命派于1911年12月討論共和政權的組織形式。在這一問題上,孫中山和宋教仁產生了巨大分歧。孫中山認為應采用總統(tǒng)制,而宋教仁則希望采用內閣制。最后,1911年12月3日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南京臨時政府采用總統(tǒng)制??偨y(tǒng)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擁有很大的權力。后來,為了遏制袁世凱專權,《臨時約法》規(guī)定政府采用內閣制。袁世凱就任大總統(tǒng)后為了實現(xiàn)獨裁,通過修改《臨時約法》于1914年通過《中華民國約法》,從而極大地增加了總統(tǒng)權力。袁世凱死后,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為了削弱總統(tǒng)權力,又恢復了《臨時約法》,行內閣制??偨y(tǒng)制和內閣制這兩種民主制來回置換,難以掩藏其權力爭斗之本質。
民國初年成立的政黨約三百個,黨政在所難免,矛盾集中在國民黨與進步黨之間。國民黨主張憲法由國會制定、重民權、行地方分權、先定憲法,而進步黨則主張憲法由政府起草、重國權、行中央集權、先選總統(tǒng)。黨爭的錯綜復雜,使許多公共場合都彌漫著敵視的氣氛,甚至還有暴力沖突和暗殺行為。人民對這一時期的政黨是大為失望的。
民國初年,除了人們口頭上的“民主”“共和”外,實在看不到民主的痕跡。
參考文獻:
[1]汪東.正明夷《法國革命史論》[M]//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下冊.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60.
[2]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撲滿.發(fā)難篇[M]//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上冊.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60.
[4]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黃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胡濱.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高偉.民主共和觀念沒有深入農民之心——辛亥革命影響再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2007(1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