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娟
(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南洛陽 471003)
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生書信寫作中人稱指稱銜接研究
唐亞娟
(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南洛陽 471003)
指稱,作為銜接的手段之一,它對語篇的銜接和連貫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國英語學習者高中生,英語專業(yè)三四年級大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語料庫的科學準確的分析方法,對中國英語學習者高中生,英語專業(yè)三四年級大學生在英語私人書信寫作中人稱指稱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學生舒心書寫中第一、二人稱的實用頻率明顯高于英語本族語者,而第三人稱的使用頻率明顯低于本族語者。第一和第二人稱不具備銜接作用,只有第三人稱具有銜接功能。
語料庫;中國學生書信寫作;人稱指稱
本文以中國英語學習者高中生,英語專業(yè)三四年級大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作為研究對象,基于語料庫的科學準確的分析方法,對中國英語學習者高中生,英語專業(yè)三四年級大學生在英語私人書信寫作中人稱指稱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并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書信寫作中人稱指稱運用特點,以英語本族語者書信作為參照對象,對比了中國英語學習者高中生,英語專業(yè)三四年級大學生和本族語學習者在人稱指稱運用的不同之處,以發(fā)現(xiàn)人稱指稱在書信銜接中所起的作用。
人稱指稱(personal reference)是實現(xiàn)語篇銜接的重要語法手段,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體系中。Halliday和Hasan 將英語的人稱指稱劃分為三大類:人稱代詞,物主限定詞和物主限定詞。根據韓氏理論,人稱代詞域中只有第三人稱代詞才可擔當文內詞語照應的重任,存在語境之中且文外照應,需要參照話語角色來確定。以下將對各種人稱指稱在語料中的使用頻率進行綜合對比分析。
本文作者通過搜集、查詢語料庫(CLEC、BNC)相關資料、錯誤分析相關理論,于CLEC中隨機選取150,100詞符寫作語料作為分析對象,并隨機選取ICLE語料庫中150,000個詞符語料作為參照對象。本研究所用的是Wordsmith4.0中的Concordancer檢索軟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中外英語學習者書信中人稱指稱使用的相同和不同之處?(2)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書信中使用人稱指稱和語篇銜接有什么關系?
1.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人稱指稱使用情況的比較
從以上圖表中可以得知無論是高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高中生,還是本族語者,人稱代詞使用頻率最高的是I,You;是什么原因致使I和You的大量使用呢?正如McCarthy所說,書信是語篇的典型形式,收信人通常是固定的個人或整體,私人信件通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書寫。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通常指發(fā)信人和收信人,書信是以書面形式輸出的對話,作者通常有時間去思考和構思。也就是說,書信只是一種長時間的對話形式,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大量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
2.人稱指代和銜接的關系
人稱指代包括:第一、二、三人稱指代,但它們的銜接力不同。通常情況下,第一、二人稱是文外照應(指代語篇以外的);第三人稱代詞則是內在的銜接手段,它具有文內照應的作用(指代語篇內的),通常是前照應(指代語篇前面的部分)。Halliday and Hasan主張只有前照應才和銜接相關,因為它和語篇前面的部分聯(lián)系起來了。所以通常所說的人稱指稱的銜接作用就是指第三人稱。
為了對比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人稱指稱的使用情況,我們需要按照第一、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將人稱代詞重新分類,通過分類可知,中國學習者第一、二人稱使用比第三人稱要多;本族語者雖然也大量使用第一、二人稱代詞,但第三人稱代詞卻比中國學習者使用頻率大;高中生第三人稱使用頻率較低,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雖然沒有本族語者第三人稱代詞使用頻率高,但卻比高中生要高。
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中國學習者還是本族語者,人稱代詞使用頻率高的是I和You,這是因為信件是言語輸出的書面形式,信件中的人稱指稱是作者和讀者易于理解的共有的知識,信件具有對話的特性,所以第一、二人稱大量使用。此外,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和中國學習者的英語水平相關。因此,在以后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教授學生各種人稱指代的功能,盡量幫助學生把中介語變成地道的英語,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閱讀去觀察分析語篇,以發(fā)現(xiàn)語篇銜接的技巧。
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語料中所包含的信件是有限的;本族語語料庫只涉及了BNC;該研究沒有探討人稱代詞是如何實現(xiàn)語篇的銜接功能的。當然本研究只是對人稱代詞銜接作用的一個初步研究,希望可以激發(fā)更多人對本領域做進一步研究,為外語教學提供更大的幫助。
[1]Halliday,M.A.K.and Hasan, R.(1976)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Group Limited
[2]McCarthy,M(2002)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桂詩春,楊惠中.中國學習者語料庫[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The personal reference cohesion in China students writing based on corpus
Tang Ya-jua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China)
Reference, as one way of cohes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connection and coherence in discourse. In this paper,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English Majors of grade three or four students and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corpus, to analyze the use of personal reference in English personal letter writing of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English Majors of grade three or four stud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utility of first and second person are frequ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third pers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ative speakers.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erson do not have the function of cohesion, only the third person has the functions of cohesion.
corpus; China students letter writing; personal reference
H315
A
1000-9795(2014)02-0368-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02
唐亞娟(1981-),女,河南洛陽人,講師,從事外國語應用語言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