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孫義
(福州市倉山區(qū)第六中心小學 福建福州 350000)
如何在品社課程教學中完成對學生良好行為的引導
陳孫義
(福州市倉山區(qū)第六中心小學 福建福州 350000)
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科學技術的提高,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然而在用人要求上,品德行為也是一項值得考量的指標。《品德與社會》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科目,其主要目的是對小學生的行為道德進行教育,并對其進行引導,從而使學生從小能夠樹立良好的品德行為意識,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適應社會。本文就如何在品社課程教學中對學生良好行為進行引導作了分析和探討。
品社課程;教學;良好行為引導
對于教育單位而言,對學生良好行為的引導一直是一項教學目標,是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良好行為引導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學生良好行為引導上需要堅持不懈,從而使學生能夠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意識,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在傳統(tǒng)的德育工作中,學校對學生的行為引導雖然足夠重視,但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卻沒能讓理論與實際完美結合,加上理論教育的空洞性以及學生的升學壓力大,導致學生的行為習慣沒能得到準確引導。
新課程改革后,德育工作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克服困難引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成為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和目標。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品德與社會》是德育教學中一門課程,本文就以品社課程教學中的學生良好行為引導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1.從小做起。在品社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從小做起為教學理念,加強對小學生的行為引導和約束,從而讓學生從小能夠樹立正確的德育意識。小學生處在一個年齡較小的成長階段中,在思想觀念上存在較高的可塑性,在這一階段對學生的思想層面以及行為道德進行糾正和引導,有利于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具備目的性。教師在品社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除了教學活動,在平時的日?;顒又?,也需要將品社教育貫徹到學生的生活中。
3.情境建設。對于教學工作而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一個內容,品社教學也一樣,通過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養(yǎng)成的環(huán)境,能夠大大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4.潛移默化。人道德意識的養(yǎng)成和思想觀點的形成,需要經(jīng)歷一個較長的時期,這個階段是一個從低到高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品社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對學生進行長期的引導,并讓學生在無形之中了解和認識相關的知識。
5.嚴肅執(zhí)行。在品社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保持嚴格和嚴肅的態(tài)度,教師自身需要嚴格要求自己,起好帶頭作用,一絲不茍。另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檢查,獎優(yōu)懲劣。
1.課堂引導。對于學生而言,一天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在課堂上度過,可見,課堂教學對于教師而言,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途徑。在品社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教師在品社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講解品社課程的價值和作用,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措施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教學措施上,誦讀兒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對于小學生而言,在行為和習慣養(yǎng)成上,涉及的范圍十分之大,包括了學習、上課、放學、作息以及生活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知道自身需要怎么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些內容僅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說教是難以完成的。而教會學生進行兒歌誦讀,首先對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手段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通過將品社課程中的相關內容和知識融入兒歌中,能夠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實現(xiàn)教育。這種教學方式對小學生而言,更能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夠符合小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征。
教師是小學生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因此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言語和行為都會成為學生的仿效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嚴格要求自己,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和言語,言傳身教。言傳身教主要包括語言引導以及行為示范兩個內容。
(1)語言引導。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是其期望和依賴的對象,在面對教師時會存在“放大效應”以及“仿效意識”,換句話而言,教師的言語行為受到學生的監(jiān)督和觀察,教師如果存在不良行為,通過仿效意識,也會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嚴格規(guī)范自身,并充分認識到學生這種“放大效應”以及“仿效意識”的存在,并利用這兩點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和約束。教師在與學生和同事的相處過程中,需要重視語言的表達和行為舉止,使用普通話和文明用語,并重視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從而讓學生能夠正確仿效。例如,教師在使用謝謝、沒關系以及對不起等文明用語中,需要保持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要熱情和親切,從而讓學生能夠在仿效中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2)行為示范。教師是小學生依賴的對象,教師的舉止行為在無形之中都對學生起到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品社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堂需要注重自身的行為和細節(jié)。比如發(fā)現(xiàn)地面存在紙屑時,需要撿起;當桌椅不整齊時,需要認真調整;桌面不干凈時,需要及時清潔。通過這些細節(jié)和行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銘記于心,并且仿效,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活動開展。教師在品社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課堂教學,還需要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活動,比如班會、植樹活動等,從而讓學生勞娛結合,從娛樂中學習到知識。在活動的組織中,教師要對活動主題進行明確,內容注重多樣性以及創(chuàng)新,從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另外,活動的開展對象是學生,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各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個人興趣、年齡以及愛好等,從而制定相關的活動內容。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心理特點偏向于好奇、好動等,因此活動內容需要融進一些趣味性以及操作性強的節(jié)目。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更多偏向于求知欲強烈以及勇于創(chuàng)新等的特點,因此,在活動內容中需要強調科學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在班級
4.加強激勵。教師在品社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獎優(yōu)懲劣之外,還需要重視對學生的鼓勵。對于小學生而言,其都存在著好強的特點,希望受到認可和表揚。因此教師在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需要對學生進行表揚,并加以鼓勵。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要體現(xiàn)出積極性,從而通過評價激勵學生繼續(xù)進取。教師平時可以開展相關的行為自律評比活動,并通過評比表揚和鼓勵優(yōu)秀的學生。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說出自身的行為習慣,從而讓學生通過自己和他人的比較認清自身的長處和短處,教師加以鼓勵,讓學生能夠自主進取,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活動的開展中,可以將主題內容與節(jié)日相結合,比如在婦女節(jié)開展幫媽媽做家務的活動,在植樹節(jié)開展種樹活動等。
3.優(yōu)化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環(huán)境與課程的教學質量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個整潔怡人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的身心成長以及健康教育起到了積極性作用,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因此,學校單位需要加強對學校環(huán)境的建設,并種植樹木綠化,在形式和內容上要體現(xiàn)出育人的氛圍。
5.不斷強化。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在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受到的干擾因素較多,需要長期引導和規(guī)范。因此在品社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將相關的校規(guī)校紀進入教學中,比如《小學生守則》以及《日常行為規(guī)范》,從而對學生的行為加以約束。在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和誦讀《四書五經(jīng)》,提高學生的自律行為。
小學生是一個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群體,同時也是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品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好指導工作,樹立良好模范,言傳身教,從而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舉止,使其能夠健康成長。
[1]尼美措.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04):111-112.
[2]李娜.小學生家庭經(jīng)濟文化背景對行為習慣的影響研究[J].中國教師,2010,3(20):203-204.
[3]陳旭宇.讓習慣養(yǎng)成像呼吸一樣自然——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2(07):224-225.
[4]谷顯麗.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內蒙古教育,2010,1(04):245-246.
[5]陳贊群.文化引領,重在實效[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1(05):301-302.
How to complete the students' good behavior guidance in a moral and social curriculum teaching
Chen Sun-yi
(Fuzhou Cangshan District Sixth Center Primary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demand for talent is increasing, but in people requirements, moral behavior is also a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index. "Moral and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its main purpose is to educate the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and to its guidance,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build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behavior, help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dapt to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tudies on how to guide students' good behavior in a moral and social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moral and social curriculum; teaching; good behavior guide
G630
A
1000-9795(2014)02-0291-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2-24
陳孫義(1973-),男,福建福州人,小學品生(社)高級教師,從事小學品生(社)教育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