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光 王京菊
在藝術設計教學領域,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增強實踐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成為追求的目標。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可以通過網絡、多媒體輕易地接觸到大量藝術設計資訊;直接利用計算機進行設計、創(chuàng)意;設計作品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傳遞,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因此,教師把信息技術與藝術設計教學整合在一起的同時,將任務型教學法貫穿整個設計教學中可以推進藝術設計教學跨越式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任務型教學法在語言教學中逐漸興起、發(fā)展,成為一種廣為接受的語言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主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任務型教學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以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為指向,通過分配具體的工作任務,完成教學過程,進而達到學習設計目標。語言學家Candlin將任務定義為一組涉及學習者的認知和交際過程,以集體的形式對已知和新信息進行探究,在社會語境中完成某一預期或臨時目標的可區(qū)別的、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指向型活動,這說明語言學習是實現其社會實際交往的功用,藝術設計教學實現的應該是學生的實際繪畫和設計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在個體的具體實施中有所差別,但對任務型教學法的具體操作基本上都是依據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提出的任務學習法理論框架來進行的。概括起來講,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任務循環(huán)流程(Task-cycle)——任務(Task):學生執(zhí)行任務;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準備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分析(Analysis):學生分析其他各組執(zhí)行任務的情況;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設計色彩”是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涉及色彩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在各類設計中色彩組合規(guī)律的應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因講授理論過多,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理解、記錄和手繪表現,很難實現教、學、做的統(tǒng)一。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根據課程教學要求和框架結構設計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踐課設計方案,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設置任務。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教師設計任務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興趣,設計任務必須具有真實環(huán)境的屬性、想象提升的空間以及可操作性。設置任務分兩個環(huán)節(jié):單元目標分析和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服裝色彩設計離不開穿著人的膚色,根據膚色差異把全世界的人種劃分為黃、白、黑、棕等色。以黃種人為例,如何將黃種人偏黃且暗啞無光的膚色特征,根據色彩對比與調和理論,平衡皮膚與服飾色彩,搭配和諧色調,是課程學習的重點。任務設置:鞏固色彩對比與調和原理,借鑒“四季色彩理論”,了解黃色人種的膚色特征,將黃色人種膚色的細微變化進行分類歸納,選擇應用于特定膚色的服飾色彩群,自然完美地展現色彩搭配魅力。
2.任務鏈的環(huán)節(jié)設計與展開。任務型教學法核心部分是任務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是一條鏈狀動作,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任務主題進行一系列的程序性實踐活動。我們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鏈:導入:首先,講述膚色與服裝色彩的關系,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同一“人模”(計算機建模)上即時調整膚色,按照“四季色彩理論”和不同人的膚色特征,將其進行復制、歸類和存檔。最后,通過視頻、圖片等展示春的草原、夏的彩虹、秋的楓葉、冬的銀裝大自然中四季交替的色彩變化,感觀色彩帶來的美感、視覺的記憶以及心靈上的愉悅。提出問題,色彩與膚色及服裝的關系,膚色及服色與季節(jié)的聯(lián)系,根據不同人的膚色特征搭配服色。宣布任務:熟悉色立體中的冷暖、明度、純度劃分規(guī)律,按照對比與和諧的基調,建立和諧關系的色彩群。根據“四季色彩理論”,將黃種人皮膚顏色與大自然的四季相對比區(qū)分為“春、夏、秋、冬”四種類型說,學生為每一類膚色設計不少于三個色系的色彩群,理解和諧搭配的規(guī)律。案例情景設置: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所有色彩信息的展示通過教學軟件界面來實施,用建模人體模擬真人模特,用軟件中“拾色器”的信息形式代替?zhèn)鹘y(tǒng)手工操作的“調色盤”,用數據和參數代替紙和筆,調整人模膚色,替換服飾色彩,感覺調整后的色彩對比差異,在逼真的教學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分配任務:把學生分為四組,模擬西曼的“色彩季節(jié)理論”說,將小組分別命名為“春”“夏”“秋”“冬”;每小組分別承擔其膚色、完成相對應的建立服飾色彩群的任務。在教師主導下,學生群體研討,協(xié)作交流,擴大參與面,提高參與度。學生展示與評論:在學習過程中,各小組同學針對特定任務,如季節(jié)色彩印象與人的膚色聯(lián)想、觀察與季節(jié)相關聯(lián)的人的膚色特征和與之相呼應的服色群等展開討論,色彩信息的展示不僅通過教學軟件界面來實施,還通過網絡互相傳遞,與其他組相互交流、評論、分析、補充,在氣氛和諧、互相尊重、默契信任中一起創(chuàng)作。
3.任務結果分析。任務結果分析的目的是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讓學生學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擴散思維,形成具有創(chuàng)新力的頭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針對學生為特定膚色建立的服飾色彩群的任務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色彩基調不明確、色彩秩序較混亂、主體不突出、色彩之間缺少呼應等問題,從色彩對比與和諧規(guī)律的理論上重新梳理;利用photoshop軟件中濾鏡功能的馬賽克,把大自然中拍攝的季節(jié)圖片做成馬賽克效果,然后從中分離和提取色彩元素,進行配色慣例構成的演示,將圖片中蘊藏的最佳配色關系運用于服飾色彩群的建立,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物體色彩的微差,找出色彩變化的規(guī)律,最終在感受色彩、理解色彩中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
4.拓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分析解決問題,拓寬思路,使學生在走出課堂后仍有獨立鍛煉的能力,能將該設計方法作為色彩運用的依據,用于服裝設計,廣告設計、環(huán)境藝術等領域,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任務型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方法的關系。任務型教學法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yōu)點。在藝術設計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方法不能像在語言課程教學中那樣亦步亦趨地模仿Jane Willis提出的任務學習法的理論框架,在上文實踐案例展示中可以看出我們進行了一些改進。任務型教學方法畢竟是針對語言課設計的,吸收其精華部分為我所用,同時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的優(yōu)秀技巧和手段也一定要保留,相互融合,優(yōu)勢互補。
2.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的角色在任務教學法實踐中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起引導、組織作用,如同電視節(jié)目中的主持人一樣進行串聯(lián)與組織,教師真正的功力要用在備課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課程設計與任務設置體現出來。在實踐任務型教學法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教師與學生和諧、融洽、理解、互動的關系,教師如果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很難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和要求走,學生不會積極配合教師的指令,很難愉悅地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而如果一個教師能夠獲得學生的理解與支持,在任務型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會有著強烈的要求,甚至會自己設計新的任務、探尋知識。
3.任務型教學法的程序與教學過程的關系。實行任務型教學法一定要搞活教學過程,不能一味布置任務,教條地按照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行事。任務型教學法的程序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自由調整,靈活多樣地導入新任務,不能形成套路、程式化。
不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都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尋知識的過程,任務型教學法雖然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但學生個體學習能力和興趣保持時間是一個不確定因素,教師不能超然于教學過程之外,任務型教學過程教師同樣需要保持學生對知識探求的新鮮感和直接具體的引導,教師的教學活動實際上是識別個體因材施教、保持學生的新鮮度和注意力的持續(xù)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