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俊強
我們這個時代是關愛兒童的時代,但未必是解放兒童的時代。我們這個社會成功地培養(yǎng)兒童的各種并不必需的物質需求與娛樂需求,卻不能避免使兒童陷于日常生活的迷霧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生存競爭的壓力使成年人忙碌而焦躁,加劇了他們對自身生命無足輕重感的認知,引發(fā)了他們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誘發(fā)了空虛、無聊、抑郁等精神癥狀。這種對存在意義的認知危機,讓人時刻面臨痛苦,使得不少人中止了對人生的探問。而一旦他們選擇隨波逐流,麻木不仁就開始統(tǒng)治心靈。很不幸,我們的一些兒童就在成年人隨波逐流、麻木不仁的迷霧中長大,并慢慢地成為了跟我們一樣的成年人。
盡管如此,身處迷霧中,我們仍有覺知的一刻。我們期望這一刻是由愛來喚醒的,事實卻是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對于兒童生命的覺知是由“恨”來啟迪的:當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施虐過后,當教師對學生體罰后,他們的童年記憶復蘇了。他們回到過去,以成年人的眼光來看待當年其父母、其師長施于己身的“教育”。
荒謬的是,覺知并不帶來覺醒。通常,人們只是意識到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與此同時他們的腦子已經(jīng)自動啟用防御機制,將他們的行為進行“合理化”(諸如“打是親,罵是愛”之類的說辭,未經(jīng)認真地審視,就已“確鑿無誤”)。既然成年人沒有自我剖析的勇氣和自我寬容的智慧,那么,這種“合理化”是讓他們消滅突如其來的內疚感的有效方法。不過,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的同時,成年人也就錯失了教育自己、改進教育、助力人類文明的機會。
事實上,與古人一樣,與前人一樣,我們仍然把兒童視作成年人的附屬品。兒童的解放與成年人的解放一樣,仍在路上。對這一困境,這里有一個“馬克思式”的解答:只有真正地解放了所有(成年)人,兒童的解放才能真正實現(xiàn)。然而,更為務實的改進原則卻是這樣的:尊重“你的”孩子,既不把他當成小大人,也不把他當成卑弱者,要把他當成與你一樣,正在成長中的人——如果你已經(jīng)停止了成長,那么孩子可以教育你成長。
我們都清楚,孩子是注定要成為他自己的,他既不是我們生命的復制品,也不是我們人生的重演者,“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其實,我們不必占有孩子,不必操控孩子。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說,“沒有孑然獨存的‘我’”,有的只是“我-你”中之“我”。當孩子對你說“我”時,他說的是“我與你”關系世界中的“我”。因此,要解放孩子,要從放心開始。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一詩中所寫的:“你們的孩子并不是你們的孩子?!薄澳銈兪枪銈兊暮⒆邮菑墓疑习l(fā)射出去的、活的箭?!蹦銈儽M心盡力地張滿你們的弓,把你們的孩子送往(你們與他們一樣)未知的未來。而“教育最需要建立的是人與人的平等關系;最需要擺脫或者說最需要教會人的就是學會放棄人對人的控制(強弱是相對的,但是控制是絕對的)”(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