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舟 陳印昌
廉政文化大眾化路徑分析
——兼論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方式創(chuàng)新
■董曉舟 陳印昌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廉政文化自我黨在2006年初提出以來,已經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大眾化是廉政文化的本質要求和現實需要,探索廉政文化大眾化路徑是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進一步推動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高校改革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對高校反腐倡廉體系的構建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廉政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腐倡廉建設和文化建設結合的產物。廉政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應該是屬于人民的大眾的文化,只有為廣大群眾理解、支持、認同和廣泛參與,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只有實現廉政文化大眾化,才能全面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社會氛圍,有效壓縮腐敗的生存空間。這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也是廉政文化建設的目的和手段?!吨袊伯a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加強反腐倡廉教育,把廉政文化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總體布局,廣泛開展廉政文化創(chuàng)建活動;加強反腐倡廉宣傳工作,認真梳理和總結黨的十七大以來反腐倡廉建設取得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營造良好輿論環(huán)境;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發(fā)揮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在促進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這為我們開展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
廉政文化建設是以政府、政黨和民間社會、國際社會的合作與互動為基本推力,通過各種合法、合適的手段,有計劃、有步驟地培育、完善或者改革某種廉政文化,使這樣的文化能夠滿足當前和可以預期的未來的政治文明趨勢的需要,保持政治有序和社會和諧。
其一,廉政是國際共運史上的重大課題。馬克思在他早期關于國家問題的著作中就已經有過相應的思考,如在馬克思的《法蘭西內戰(zhàn)》和其它一些相關著作中,他就更多地觸及這樣的課題,提出了“充當社會公仆的政府權力”的問題。十月革命后,列寧更多地從實踐中深入思考國家與革命的問題。在他生前最后的幾年中,提出過許多重大舉措,也撰寫了《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這樣的重要文章,向全黨提出了政權建設、監(jiān)督監(jiān)察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課題。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情況有所不同:建黨伊始,我黨就將黨的建設視為我們黨的頭等大事。建國初期,盡管權力高度集中,監(jiān)督制度也并不完善,卻并未導致大規(guī)模的貪污腐敗,雖然曾經出現過局部的貪污腐敗,也通過專項打擊(例如“三反”運動)、通過“四清”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方式得到了有效制約,這就使得我們黨在比較長的時間里保持了清廉形象。然而,在改革開放以后,貪污、賄賂、鋪張浪費、不法斂財行為在一些地方政府機構和官員階層逐步蔓延,而且進一步出現普泛化趨勢。
其二,廉政文化建設有重要理論意義。廉政文化建設,是一個富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理論課題。當前所要解決的,是一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階段、國民財富比以往大幅增長時期的新課題;當前所面臨的,也是遠為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環(huán)境。今天的廉政建設與廉政文化建設,也與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講求吏治更有著根本的區(qū)別;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我們探索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政黨治理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理論支撐。
第三,大眾化是廉政文化建設最大的時代特點。以群眾為主體,通過生動的、多姿多態(tài)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使得廉政文化建設深入人心。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既是我們黨立足于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做出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又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這樣的文化建設同時具有全社會教育、全民教育的功能,對在整體上提升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于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也有重大意義。2009年12月,中央紀委等6部門聯合下發(fā)的《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戰(zhàn)略舉措,對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提高黨員干部拒腐防變能力,增強全社會反腐倡廉意識,形成廉榮貪恥的思想道德基礎和文化氛圍,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腐敗現象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大力推進的以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規(guī)范為支撐,以群眾廣泛參與的廉政文化創(chuàng)建活動和豐富多彩的廉政文化產品為載體的廉政文化建設,在反腐倡廉建設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堅持服務大局、統籌協調;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教育;堅持突出重點、面向社會;堅持繼承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堅持重在建設、務求實效,是我們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要真正實現廉政文化建設的目標,解決廉政文化的大眾化問題,使廉政成為一種深入人心、化而為人的大眾文化,就需要我們切實研究加強大眾化路徑分析。
一是發(fā)揮教育引導在廉政文化大眾化的主渠道作用。要求我們增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層次性。既要挖掘、借鑒、吸收中國傳統廉政文化中的科學有益成分,又要注重從世界政治文明建設歷史和現實中汲取營養(yǎng),這就需要我們用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堅持批判的吸收、否定中建構的原則。針對教育引導對象的特點,因勢利導,經常性、系統性、科學性、長期性地開展教育引導工作。尤其要積極發(fā)揮多種載體在教育引導中的作用,將廉政文化教育納入各類教育培訓計劃,增強廉政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
二是重視發(fā)揮媒體在廉政文化大眾化的主陣地作用。當今,大眾媒體因迅速、廣泛的特點,成為公眾獲取信息、交流意見的重要平臺,在社會輿論引導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善于借助各種媒體的力量,使廉政文化更好地在廣大群眾中扎根發(fā)芽。在鞏固傳統媒體引導陣地的同時,要開拓新興媒體作用發(fā)揮渠道,新興媒體正成為廉政文化大眾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三是堅持在實踐中推進廉政文化大眾化。廉政文化功能真正發(fā)揮,真正為群眾所遵守的基本準則,成為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必須堅持實踐觀點,讓群眾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接受它。只有將廉政文化同群眾的日常工作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借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廉政文化體現到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之中,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培育、樹立、宣傳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引領他們根據身邊實實在在的人和事影響自己的生活,從而使廉政文化建設更加形象和具體。
中央要求,推進廉政文化建設要結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青少年廉潔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扎實推進廉潔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深入推進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充分發(fā)揮教師在開展廉潔教育中的示范和引導作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理應在廉政文化大眾化過程中發(fā)揮相應作用。
第一,加強領導,構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組織體系。一方面要健全組織機構,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紀委、學生管理、教務等相關部門通力協作的工作機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設,把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制度建設中,積極推進廉政文化教育進入教材、課堂等教學活動中;此外,還要加強經費保障。
第二,將廉政制度建設與廉政文化建設結合,提高廉政建設實效。廉政文化建設重在制度建設,制度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要建立廉政文化的長效機制,必須從制度上進行規(guī)范,即以廉政文化和廉政制度加強規(guī)范。高校要積極探索建立高校民主決策機制和民主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領導機制和懲處機制,建立黨員干部民主評議制度、廉政承諾制度、廉政監(jiān)督制度和廉政考核制度等制度體系;建立和完善黨員領導干部任期審計制度,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加強和完善教師職業(yè)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的制度建設;建立有效的群眾舉報制度等,使反腐倡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加強道德教育,夯實廉政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首先,抓好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將廉政文化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相結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廉政文化觀,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抓好教師的師德建設,重視教師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尤其要加強教師的學術道德教育;最后,必須抓好管理干部的從政道德教育和作風教育,努力抓好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思想作風、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建設,努力抓好黨風廉政建設。
第四,注重營造良好廉政文化氛圍,創(chuàng)新廉政文化的形式。充分發(fā)揮共青團、學生會等組織的力量,通過舉辦廉政知識競賽、主題展覽等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加強網絡廉政教育陣地建設,利用網絡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廣泛宣傳廉政文化、傳播廉政知識、弘揚廉政精神。注重廉政文化實踐,組織大學生深入社區(qū)、農村、工廠開展公益性廉政文化宣傳活動等。
[1]陳春江.把握廉政文化建設的著力點[N].人民日報,2011.12.15
[2]黃義英,秦馨.廉政、廉政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設的理論內涵[J].前沿,2010(9)
[3]羅任權.新時期廉政文化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