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波
(張家港市沙洲中學,江蘇張家港,215600)
閱讀教學:在對接中升華
李紅波
(張家港市沙洲中學,江蘇張家港,215600)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對話和對接的藝術。閱讀教學中要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引導學生與生活對接,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要引導學生潛心會文,與文本對接,觸摸作者的心靈體驗;要引導學生與生命對接,讓學生在“對生命內涵的領悟”中喚醒自己的審美感悟。
閱讀教學;語文文本;生命;對接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語文素養(yǎng)和多元思維品質乃至生命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教師停留在靜態(tài)的閱讀客體(文章)的分析層面上,忽略了閱讀主體和文本的生命內涵,讓文本失去了價值,讓語文失去了魅力?;诖?,筆者試從“對接”的角度來研究閱讀教學,進行閱讀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特涅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闭Z文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語文教學也應踐行“生活語文化、語文生活化”。閱讀教學要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引導學生與生活對接,聯(lián)系生活事理,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去感知作者的情感體驗,達到共鳴。
(一)與生活對接,需要創(chuàng)設回歸生活的情境
杜威提出,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此,杜威強調的實質是“教學設計生活化”,在教學設計中倡導導語生活化。導語設計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思維,發(fā)掘現實生活中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生動感人的事件、歌曲等材料,做到讓學生心動,有情感之后再走進文本。如在教學《淚珠與珍珠》一文時,筆者在課前十分鐘播放了一個關于眼淚的短片,給學生編輯了畢業(yè)淚別、奧運會頒獎、比賽失敗等多個流淚場面,將他們帶入文本的情境,感悟不同經歷中的眼淚。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和作者、文本之間進行深入的對話。如在課前導入《江南的冬景》時,筆者先讓學生交流印象最深或最神往的大自然景觀,然后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來肯定學生的交流,并把學生引到我們身邊,我們所在江南的四季之景,從而切入文本。學生通過回歸生活這一環(huán)節(jié)對自然美景有了初步感受,抱著濃厚的興趣來學習《江南的冬景》,來關注審美體驗的時代差異和年齡差異。
(二)與生活對接,需要在本文研讀中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學生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筆者在執(zhí)教《淚珠與珍珠》時,在課時結尾處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淚珠晶瑩透亮,浸潤著人的歡喜、悲傷、憂愁和痛苦,你有過最動情的流淚體驗吧,請以淚珠為話題,寫一段精彩的話。學生們頓時活躍起來,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們或獨立思考,或小組交流,或集體作答,結果這節(jié)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學《故鄉(xiāng)的氣息》時,筆者要求學生先寫一篇有關故鄉(xiāng)氣息的文章,初步調動學生對自己故鄉(xiāng)的認識和感知。然后筆者以自己發(fā)表在《重慶晚報》的小文《暑假,我行走在故鄉(xiāng)屋檐下》來引導學生感知離開故鄉(xiāng)的人對故鄉(xiāng)以及故鄉(xiāng)親人的那份思念之情。筆者先請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希望聽到他們心靈碰撞的聲音,也希望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調動他們對故鄉(xiāng)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回到文本《故鄉(xiāng)的氣息》,品味作者的“故鄉(xiāng)氣息”是什么。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之后,很快就品讀出了作家筆下的故鄉(xiāng)氣息包含了四個維度:指思念童年故鄉(xiāng)的水的甜味、草的清新味、田野的潮潤味;母親的乳汁味,親人的愛,他們是“我”生命的活水;童年生活的記憶,成長的印記;故鄉(xiāng)歷久彌新的歷史味。
閱讀教學與生活對接,就是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在生活實踐的語文大課堂中學語文、用語文,讓生活成為學生內心體驗的源泉。江蘇省泰州中學的董旭午老師關于“生活化語文”的研究,強調調動學生生活,披文入境,走進作者生活并聯(lián)系生活事理,這也是閱讀教學需要努力達到的實踐方向。
閱讀是讀者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三維對話的過程。學生能否潛心會文,與文本充分對接,傾聽到作者在文本中發(fā)出的聲音,是決定閱讀對話質量高低之本。
(一)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觸摸“文思”
一篇文章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在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上具有一種整體美。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確認某一語言單位所負載的信息,離不開對整體的把握。古人云:“傾城宜通體,何來獨賞眉?!苯處熞囵B(yǎng)學生從整體到局部的閱讀習慣,樹立閱讀意識,弄清文本所寫的對象、篇章結構,尤其要弄清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手法。不僅要了解“寫什么”和“怎樣寫”,更要去探究“為什么這樣寫”,從而去觸摸作者內心深處的表達。閱讀教學切忌還未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這樣勢必斷章取義,肢解文本。
(二)引導學生認真對接文本,深度建構“文義”
文本往往有多義性指向,學生應該主動探究深層內涵,不能淺嘗輒止,甚至是斷章取義式地解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文本底層”,從作者“文思”走向作者內心,完成創(chuàng)造性的意義建構,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鐘啟泉教授說:“與文本的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思想?!?/p>
筆者在執(zhí)教《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在引導學生感知文本大意后,從人物論、主題辨析、原型溯源三個方面來構建課堂,帶領學生研讀文本。筆者首先將作品放入作家創(chuàng)作的整體背景之下,引入歐·亨利的創(chuàng)作談和歐·亨利式的結尾創(chuàng)作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的探討,思考文學作為人學的永恒意義。在人物分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思考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為什么說貝爾曼畫的最后一片藤葉是他的杰作,試分析他是個怎樣的人。在主題辨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思考“是誰挽救了瓊珊?你從這篇文章中讀出了什么”,然后將學生主張的小說主題與名家的論斷一起呈現,在平等的語境中,實現眾聲喧嘩,達到多元解讀。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學生有了問題的引領和思維的落腳點,就會有話可說,有感悟需要表達。最后,在大家的共同感悟下,對文本進行引申,就可以觸摸到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小人物中也有“大人性”,人性的光輝永遠照耀精神的天空。這篇小說是作家對一個生命群體的含淚關注,是藝術與生命艱難融合的絕響……由此看來,行文思路是基礎,思想內容文章主題是制高點,而文本的引申則是站在制高點后的心靈感悟。
當然,與文本對接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避免淺嘗輒止,杜絕表面熱鬧走過場,也要摒棄無意義解讀,防止多元解讀濫化。古語云:“無情者不得盡其辭?!敝挥袑ξ谋緞?chuàng)作主體抱有感情和尊重,真正觸摸作者的心靈體驗,才能獲得新的思想,才可能給文本以厚重,才可能給生命以啟迪。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的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边@告訴我們,閱讀教學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精神交往的教育形態(tài),讓學生在“對生命內涵的領悟”中喚醒自己的審美感悟。
(一)與生命對接,要尊重學生個體生命,確立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樹立“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的思想,將課堂作為一次生命之旅,讓閱讀教學充滿生命對話,讓師生在民主、和諧、包容、發(fā)現的課堂中實現生命的對話和交流。讓學生回歸“主體”,激發(fā)學生個體自我參與意識,依靠學生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動,主動地去閱讀文本,梳理文本的篇章結構、手法技巧,進而深入思考文本、理解文本的價值。此外,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個性解讀,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和閱讀視野就文本進行認同、共鳴或者質疑、批判。
(二)與生命對接,要以對文本生命化感悟來喚醒學生審美感覺
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在《語文:表現與存在》中說:“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是以對文本生命化感悟來喚醒學生沉睡的審美感覺和悟性?!彼鲝堄渺`魂喚起靈魂,用思想孕育思想,用素養(yǎng)提升素養(yǎng)。他認為“教師必須是一個善讀者,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誤讀’者。一切迂腐的缺乏個性的‘講讀’,應從語文課堂掃地出門”。
文學是人學。作家往往在作品中描摹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人生圖景,摹畫生命的存在,揭示生命存在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tài),它們帶給我們的往往是崇高生命對靈魂的震撼。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是要做善讀者,引領學生去關注生命,去探索作品中蘊藏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提升生命的認識。史鐵生《我與地壇》中所講述的對生與死的看法,對生命的感悟深深震撼學生。在教學《我與地壇》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直接表達對生命思考的句子外,著重引導學生去關注作者所描繪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以及那坍圮廢而不荒涼的園子。筆者拋出了“地壇給作家怎么樣的生命感悟?這些感悟是怎么得來的”,并引導學生思考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寫園子坍圮廢而不荒涼?為什么要寫撅一叉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到這世上的昆蟲?為什么要寫林中那些自由的蜜蜂、螞蟻、瓢蟲等小蟲子和古柏?這幾個問題都涉及作家對生命的理解感悟,有一定的思維深度。筆者提醒學生文本節(jié)選部分除了作家直接感悟生死的段落,剩下的就是園中景物的描寫,而這些都是作家觸發(fā)作家生命感悟的“物象”,它們的特點與作家生命的感悟有關,是有“意義”的景物。最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出生命的本色、生命存在形式、生命存在的態(tài)度和意義等多種內涵,從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的歷史滄桑中,表現了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也正是這些生命的內涵感染了史鐵生,讓他在絕望中昂起了頭。學生在感悟史鐵生的生命理解時,也獲得了對生命的審美感悟,深深喚醒了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最后,筆者水到渠成地啟示學生,史鐵生終于聞出了地壇的味道,希望同學們也能聞出地壇的味道、生命的味道,像作家一樣規(guī)劃自己人生,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
潘新和教授認為:“在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教育語境中,閱讀教學,是師生間智慧的分享與角逐,教師之言,非教材、教參之言,應是教師個人的發(fā)現和洞透,是他人、學生所未見、未聞、未言。教師須以自己的言語感悟力,以獨具之法眼,引領學生到文本言語之外的境界?!惫P者想,引導學生與生命對接,應該就是潘教授所指的另一種境界吧。
閱讀教學是充滿智慧的教育,是喚起生命品質的教育,只要我們用心去品讀,去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去喚醒學生的審美追求,師生定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1] 董旭午.真教語文 教真語文[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殷文杰,殷文娟.從生命體驗的視角看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境設置[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3).
[3]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4] 潘新和.語文教師:言語生命意識的傳遞者[J].語文教學通訊,2006(10).
G633.33
A
2095-3712(2014)15-0033-03
李紅波(1977—),男,重慶人,本科,張家港市沙洲中學教師,中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