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陶短房 美國聯(lián)邦司法部近日嘗試修改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FBI)開展調查時所采用的“種族側寫”規(guī)則,未能取得成功。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報道稱,自“9·11”以來,美國FBI經常在公開調查或通過線人進行秘密調查時,使用“種族側寫”的方法描述被調查人的特征,這種方法和習慣沿用已久,并遭到部分人權團體和宗教、少數(shù)族裔組織的批評。近五年來,美國聯(lián)邦司法部也一直努力修改相關規(guī)則,但均告失敗,F(xiàn)BI至少到目前仍可繼續(xù)采用“種族側寫”的調查描述手法。 所謂“種族側寫”,就是在發(fā)起調查時明明沒有具體的嫌疑人目標,卻使用“此人有穆斯林特征”、“此人可能是中東人/高加索人”等針對特定種族、宗教、國籍人群的概括性描述,這種“種族側寫”在“9·11”后被FBI廣泛應用。 2003年起,美國聯(lián)邦政府作出了在司法調查中杜絕使用針對種族、面貌特征進行概略性描述的司法規(guī)定,如不能說“此人可能長相酷似中國人”,而應具體說,“此人黃皮膚,中等身材,直發(fā)、黑眼睛、鼻梁扁平”,但這一規(guī)定不適用于和國家安全有關的調查,因此FBI不受約束,迫于各方壓力,F(xiàn)BI制訂內部規(guī)范,規(guī)定“不僅僅把”種族、宗教、國籍等方面的概略性側寫當作調查“唯一因素”,但許多民權團體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漏洞,因為在齊默爾曼槍擊案中,受害者僅僅因為是黑人而遭FBI盤查,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中,一些人也僅僅因為“疑似穆斯林和高加索人”而遭到無端調查。 支持FBI做法的人認為,“種族側寫”有助于縮小調查范圍,提高調查效率,充分利用檔案資源。如要調查“索馬里青年黨”的相關活動,利用“種族側寫”搜集所有和索馬里有關人士的資料,就比大海撈針快得多,但反對者認為,禁止“種族側寫”關乎基本的人權和法制原則,F(xiàn)BI必須在這一基本原則下調整自己的工作習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