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江蘇“紫金山文學獎”獲獎散文

      2014-04-16 14:25:34周紅莉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1期
      關鍵詞:紫金山文學獎江南

      周紅莉

      論江蘇“紫金山文學獎”獲獎散文

      周紅莉

      江蘇“紫金山文學獎”散文獎,是觀照江蘇散文的重要視窗。本文以四屆共二十篇獲獎散文為研究對象,根據題材、內容、題旨等的不同,從記憶、文化歷史與思想方面,檢視“紫金山文學獎”散文獎的基本內存,論析獲獎散文的特質與價值。

      “紫金山文學獎”獲獎散文 記憶 文化歷史與思想 江蘇作家

      “紫金山文學獎”是江蘇作家協會設立的地方性最高文學獎項,被稱為江蘇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白辖鹕轿膶W獎”首評于2000年,初為五年一評,后改為三年一評,至今已評出四屆。作為江蘇當代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實錄,“紫金山文學獎”已成為我們觀照行進中的江蘇文學有意味的視窗。散文獎是江蘇“紫金山文學獎”內設的重要門類。以獲獎散文為論題,從某種角度而言,可以反映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十余年江蘇散文的總體存在、形態(tài)品格和基本價值。這里,我們根據題材、內容、題旨等的不同,主要從記憶、文化歷史與思想方面檢視“紫金山文學獎”散文獎的內存,論析獲獎散文的精神要素和表達形態(tài),由此也可看出江蘇散文在中國散文版圖中的地位。

      記憶是一種回望。記憶寫作是一種通過個人化回憶寫作的方式,將過往經歷過的人與事還原復現出來,作家在回望過去中能夠很自然地徜徉在自己的記憶之園中,那些通常并不在意的生活瑣事,一旦進入“憶域”會變得有滋有味。就文體的特長功能而言,散文的個人性和個體經驗的紀實性,特別適合于記憶寫作。魯迅就說過,他的《朝花夕拾》“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1]魯迅:《朝陽夕拾·小引》,《莽原》第2卷第10期,1927年5月25日。。雖則記憶是一方個人化的園地,但其空間甚大。周作人有言:“所謂自己的園地,本來是范圍很寬,并不限定于某一種:種果蔬也罷,種藥材也罷,——種薔薇地丁也罷,只要本了他個人的自覺,在他認定的不論大小的地面上,有了力量去耕種,便都是盡了他的天職了。”[2]周作人:《自己的園地》,〔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江蘇散文作家正是這樣。他們以各自不同的側重,耕耘播種于自己的“園地”,追求真實的人生體驗,追求生命主體的真性情。

      一是追憶過往人物。如章品鎮(zhèn)的《花木叢中人常在》。誠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言,“紛如雨點的聲音敲打著我的記憶。我的記憶里有著我所尊敬的人、深具誠摯的同志之愛的人、同得歡欣和同歷苦難的人的姓名?!盵1]章品鎮(zhèn):《花木叢中人常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379頁。他的筆力傾注于記敘非常時代的知識分子,諸如高曉聲、周瘦鵑、錢靜人、陸文夫、鄭山尊、張慧劍等,對遭受迫害的故友做淡化式懷舊,將特定時代作家暗涌的復雜心緒隱忍流出。但是,即便章品鎮(zhèn)的筆調親切隨和,借回憶片段往事的形式,將故人的種種甚至特定時代的掙扎之態(tài)向我們娓娓道來,但內容終究顯得嚴肅感傷,給人以沉重感。再如葉兆言的《陳舊人物》。葉兆言說,“一個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一吐為快,把內心深處想寫的東西寫出來”[2]葉兆言:《沈從文此生最大的寂寞》,〔荊州〕《洈水》2010年第4期。。他將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諸如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俞平伯、蘇青、張愛玲、林琴南、聞一多、齊白石、張大千等一一從塵封的歲月拉將出來,寫康有為的“愛吹?!保瑢懹崞讲摹袄闲『ⅰ?,寫朱自清的“太認真”,敘寫幽默、戲謔,所寫人物個性突兀,讀來親切、感人。這兩部散文集,無論是側重于記事還是寫人,或者在敘說的角度、語調上有何不同,其基點都是打撈出記憶歲月里曾經流淌過的人物以及伴隨著的物是人非、人情冷暖。

      二是敘寫個人游歷。“游記”在中國散文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傳統(tǒng)游記偏重于臨摹山水的外在形態(tài),間或再加上一些主體感悟,難以激起讀者的審美興趣?,F代游記偏重于內傾性,敘述更加自由,且具有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白辖鹕轿膶W獎”獲獎散文,其間的一些記游偏向于關注當代人的主體精神投射。如吳功正的《走進臺灣》。作者以自己真切的體驗觀察臺灣社會,“如實描寫、藝術再現、廣交觀照、全景展示?!闭\如他所言,“我讀臺灣,是在構筑共同的學術平臺上實現的;我讀臺灣,是以文化審美眼光、以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審美方式體認和書寫的;我讀臺灣,是在浸透濃于酒的情感世界中完成的?!盵3]吳功正:《走進臺灣》,〔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頁。懷抱這種強烈的個人色彩,吳功正走進臺灣的山山水水、市井社會,細致有味地為我們描述臺灣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包括人的心態(tài)、生活方式,展示臺灣的風景與民生圖。再如王建的《走過最遙遠的風景》。他是在名勝古跡、風物景觀、革命圣地、城市印象四個板塊中完成他與風景與生命的對話,書寫了50多篇“塵埃的片斷經歷”,在香港的“動”、澳門的“靜”、西柏坡的“安詳”、雁蕩山的“傳說”、井岡山的“紅”、金頂的“雪”、廬山的“霧”、西湖的“雨”中自由綻放美與善。徐放鳴說王建“好似一粒永不落定的塵埃,一個追逐飛天夢想的精靈,一位精神麥田的守望者,任由其思緒的飄帶無邊地飛揚,努力尋求人類和自然、歷史和現實的匯總”[4]徐放鳴:《評王建——走過最遙遠的風景》,《徐州師范大學報》2008年第6期。可謂中肯之論。吳功正和王建作品同為游記,同在第三屆“紫金山文學獎”散文獎中獲獎,探究根源有三:一是他們都突破傳統(tǒng)游記散文的簡單敘寫套路,將目游與神游、意念游渾然一體;二是他們都以個人主體化存在為審美核心,追求個體差異性與獨特性;三是散文內容上都開放有度,不浮不泛,重深意存厚度。

      三是絮語女性經驗。胡夢華在1926年界說過“絮語”散文:“這種散文不是長篇闊論的邏輯的或理解的文章,乃是家常絮語,用清逸冷雋的筆法所寫出來的零碎感想文章,它乃如家常絮語和顏悅色的嘮嘮叨叨說著。”[5]胡夢華:《絮語散文》,《小說月報》第17卷第3號,1926年3月10日。在獲獎散文中,斯妤、呂錦華、趙踐、蘇寧用女性獨有的溫暖與妙曼情懷,將曾經被淡隱的童真、母愛、愛情、鄉(xiāng)思等主題徐徐拉回讀者的視野,并對文化、生命、價值等做女性式的思考。《斯妤作品精華·散文卷》是斯妤用“女兒夢”、“心的形式”、“荒誕系列”、“斑駁人生”四輯文字編織的俗世人生,她表現母愛、親情、愛情、童心、人性、生存、鄉(xiāng)土與鄉(xiāng)土人物,帶我們做片刻的人生飛翔,并在飛翔中穿透生命的某種清澈與深邃。《何時入夢》是呂錦華的第一部散文選集,共收入77篇散文,其間有懷人之作、有記游之作、有往事并非如煙的回憶雜感、有鄉(xiāng)土風情、有人生、文化、歷史的沉思與反省,在涓涓細流式生活中捕捉并穿透生活的自然與美感。《小城志的一頁》是趙踐用25篇長短各異的散文組成,她用細膩淡雅的筆調將蘇州園林、古城、民俗民風“家常化”,由此諦聽人與自然的澄明契合?!镀矫裰恰肥翘K寧對身邊奇聞軼事、街聞巷議、家長里短的絮語表達,刻錄的是蘇北小城平民的生活狀態(tài)與深蘊其間的從容美好。四位女性經驗式絮寫,無關宏大命題,但誠如劉亮程所言,“展現博大與深遠的可能是一顆樸素細微的心靈,那些存在于角落不被人留意的瑣屑事物,或許藏著生存的全部意義?!盵1]劉亮程:《風中的院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頁。我們見到的是,輕靈的女子們在自己的人生中顧自行走著、創(chuàng)造著、思考著。

      四是敘寫生命體驗。散文是人的散文,書寫日常的生活經驗與生存知識,書寫散落的情緒情感且評點有序,都是對散文文體的一種尊重。魯迅曾言,“散文題材應聽其十分自由的選擇,風景靜物、蟲魚、即一花一葉均可。”[2]魯迅:《致羅清楨》,《魯迅書信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241頁。劉春龍的《鄉(xiāng)村捕釣散記》與憶明珠的《落日樓頭獨語》便是這樣的文字。劉春龍在“童年漁趣”、“生存狀態(tài)”、“農家客串”、“昨日風流”中抒寫傳統(tǒng)的“漁”,將捕魚看作最本真的游戲、最質樸的表演、最直接的生活體驗,將漁人對生活的熱愛,漁歌、漁事與現代文明的隔膜甚至被沖淡被消逝的落寞情懷緩緩溢出。王干稱作家漁事散文的宗旨是“關于生命與水,關于人與自然,關于記憶與文學”的思考,我以為,也許還有關于現代文明與傳統(tǒng)文明、漁業(yè)文化與農耕文化、民間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某種觀照。憶明珠是種典型的“隨筆”筆調。汪曾祺曾說過:“隨筆大都有點感觸,有點理論,‘夾敘夾議’。但是有些事是不好議論的,有的議論也只能用曲筆?!S筆’的特點恐怕還在一個‘隨’字,隨意、隨便。想到就寫,意盡就收,輕輕松松,坦坦蕩蕩?!盵3]汪曾祺:《塔上隨筆》,〔北京〕群眾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頁。憶明珠的隨想隨議信筆拈來。譬如,由水仙而論及當代知識分子的貧寒清苦,由蛇而隱指“右派分子”與強權,由花而談及和平等。此外還有關于讀書、文章、人老、茶、雨花石、樹枝等各種思考與感悟,在日常體驗中做生命的隨思隨錄。

      綜上,個人視域中關于記憶的書寫,是以“個人化”憶語方式敘寫生命的光景與感念,這些傳遞著生活與藝術之真的文字,感動感染著我們,讓棲居在這充滿勞績世上的我們的魂靈也漸次詩意起來。

      獲獎散文中關于歷史與思想的書寫,可以放在文化觀場中進行考量。所謂“觀場”,指向哲學概念中精神的“觀”的場所。在這個意義上,文化觀照下的歷史與思想,不可避免的帶著本質直觀和價值判斷的意旨。審視獲獎散文,關涉歷史與思想的表達大抵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面歷史”的方式,一種是“非歷史的”方式。

      “直面歷史”是指直接抒寫某些具有歷史回聲的文人事件,或是個人親歷的某些歷史性存在,或是有姿有色的“人文山水”,從歷史人事、文化遺跡的描繪中追尋歷史,作個人與歷史的對話,以人解史,以史察人,主要有兩個視點:一是直擊“江南”的人文筆記。這類散文極具鮮活、靈動的地域文化色彩,江南、文人等是其身份標識。如山谷的《回眸江南》。山谷遠離凌空虛蹈式的“江南”歷史泛談,由人文物景思考古典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由歷史人物遭際思考知識分子的是非操守,在具象化的歷史探尋中,使我們仿若能循著古人的風貌遺韻。諸榮會以白居易的一句詩文《風景舊曾諳》做書名,流連在江南的樓、湖、山、陶瓷、昆曲、詩文、貢院、街、巷、歷史人物間,書寫江南過去的種種。王充閭為其序言時寫到,“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榮會先生圍繞著江南文化這一母題,選取豐富的素材和個人獨特的視角,整合、提煉、升華了歷史故實,用以表述飛揚的意緒、審美的情思。人文精神是這部作品的靈魂,是隨處可觸可感的內在生命。應該說,用這種文筆來描繪源遠流長、意蘊深厚、獨具特色的江南文化圖譜,是十分恰當的?!盵4]諸榮會:《風景舊曾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徐風讓自己浸漬在紫砂藝術中,對三十位紫砂藝術家進行唯美觀照與審美敘寫,用《一壺乾坤》打開中國紫砂藝術史的大門,寫出極具地方性的江南特殊文化形態(tài)。汪政稱他為“我們時代的風土詩人”,“以人寫史,以人代史,以人觀史”[1]汪政:《我們時代的風土詩人——評徐風的紫砂文學創(chuàng)作》,〔武漢〕《芳草》2010年第5期。,其價值與意義恰是存活了本土文化、地方文化的多樣及差異。

      二是以人為媒介,在歷史與時代間穿梭、思考、批判,將歷史與當下進行精神的鏈接,重新思考而非歷史展覽,重建精神而非消費精神。夏堅勇奉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模式,步履落在那些文明的廢墟上,創(chuàng)作文化歷史大散文《湮沒的輝煌》。他“追述歷史現象,描述文人行狀,解析文明興衰,感嘆文化命運,以感性的筆觸探討了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社會變革、文化與時代之間的關系”[2]夏堅勇:《湮沒的輝煌》,〔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1頁。,由此捕捉蘊含在歷史斷壁殘垣間的文化信息,進行精神的穿越之旅,重建人文精神、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艾煊用《祖先的慧光》對歷史、人類、戰(zhàn)爭、人的命運等進行追思,或詼諧與凝重,或嘲諷與思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本,那是他對綿長而又渾厚的中國歷史所提出的一種文化的思考。在他的這些散文中,充分體現了文化、歷史以及散文語言的親合力,體現了一種大文化的穿透?!盵3]馮林山:《歷史與文化的神奇透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頁。而穿透文化正是艾煊文化散文的核心價值元素。王堯是四屆“紫金山文學獎”中兩次獲得散文獎的學者型作家。他的《脫去文化的外套》和《一個人的八十年代》都是書寫當代特定歷史與人生的?!睹撊ノ幕耐馓住肥且粋€知識分子對“文革”和“十七年”歷史文化的自覺反思,展示“不可能出現眾聲喧嘩,不可能有多元的穩(wěn)健的聲音”的極權時代中思想被禁錮與異化的受難人群,展示當一個“文革”的親歷者變成一個研究者后所持有的文化良知與反思精神。《一個人的八十年代》是作者給往昔時光的一個悲哀吊唁,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溫習著特定時代駁雜的生活樣式和思想面貌,諸如電影、通俗歌曲、奇裝異服、武俠電視劇等,在“歷史的縫隙”中,記錄一位當代知識人對曾有過的生活和心靈的獨語。

      “非歷史的方式”是謝有順在評論張加強散文時所創(chuàng)設的概念,具體指“散落民間的文化歷史,在被忽略或被遮蔽‘歷史的背面’、‘歷史的暗處’,發(fā)現并彰顯其中深有人性意義的存在。就是那些在野的文明,異質的文化,民間的傳統(tǒng),它們可能處于歷史的背面,處于常規(guī)歷史的暗處,但它們卻可能是最為靠近人性的區(qū)域,是值得散文真正用力的地方”[4]謝有順:《視角,理解歷史(代后記)以張加強的散文為例》,〔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293頁。,換言之,即是一種關涉民間文化的方式。如具有“民間性”的費振鐘,他在《黑白江南》中主動“放棄了一種貴族化的背景,徹底依存于民間”,念念不忘江南的貓、雨、瓦楞花、雪、碼頭、男孩、戲臺、茶館與茶客這些細碎而極具生活的場景。車前子的自選散文集《云頭花朵》,將寫散文作為一種“旅行”,拉拉雜雜地隨行隨記在江南的園林間、小鎮(zhèn)間、風俗土物間,談事談詩談茶談吃(有篇文章題目為《橘紅糕海棠糕脂油糕黃松糕桂花白糖條糕蜂糕水磨年糕扁豆糕》),隨意、淡遠?!稌缡里L華》是夏堅勇對京杭大運河考察兩年后寫下的著作,在“時間篇”與“空間篇”的板塊結構中,將大運河“物”的屬性淡化,將線性的歷史流程立體化、豐富化,“在中國史傳體的基礎上成功地運用了歷史還原法和想象法,這樣,歷史就不再是那些筋絡性的年號和事件,人物也不再是一些符號和類型,一切都日?;?,細節(jié)化,心理化了。”[5]汪政、曉華:《一條大河的故事——夏堅勇和他的〈曠世風華〉》,〔上?!场段膮R報》,2002年10月11日。歷史及其歷史中的人物事件因著大運河的燭照可觸可摸可感,越發(fā)地鮮活,關于文化歷史的意義也由此豐富起來。

      綜觀“直面歷史”與“非歷史的”獲獎散文,我們發(fā)現,它們的生成均烙印著江蘇特定的地域文化、精神方式和生活行為的特質。江南的云煙水路、歌舞亭臺造就了特定的水鄉(xiāng)文化與看似詩意的物化生活,附著在江南上的“隱逸”傳統(tǒng)、“還鄉(xiāng)”之夢也似乎成了“中國文人們的主流的思想路線”(丁少倫主編《文人江南·前言》)。就散文的廣度、深度(思想)而言,直面歷史的散文更為渾厚,其拷問和穿透的審美主體是歷史坐標系中的文人的江南與江南的文人。但就散文內容的開拓性而言,樸素而不失生機勃勃的“非歷史的”散文,拓展了自古“詩意”的文人文化江南,將江南一一化解、坐實在民間文化的“雜質”中,如有形的橋、水、女子、人家、船、水道、漁夫、漁網,無形的方言、曲藝、工藝,甚至茶藝和酒道等,還原了另一個細碎的本真的民間存在。誠如謝有順所述,“不是依靠‘直面歷史’的方式,而是尋求‘非歷史的方式’,即一種力量;不是追求‘歷史的正解’,而是指向‘在野的文明,異質的文化,民間的傳統(tǒng)’;不是‘去糾正’,而是‘去理解’;不是表現‘歷史的意義’,而是尋找‘生活的意義’;不是‘探求歷史的隱蔽意義’,而是‘給予歷史一種意義’。”大致說來,這便是“非歷史的方式”書寫散文的價值所在。

      某種程度上,二十篇獲獎散文是新世紀以來江蘇散文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存在,“個人化”記憶敘述和歷史文化與思想敘述是其主要話語類型。這些話語類型的存在,一是由江蘇文化生態(tài)的多樣性所致?!敖K文化”是一個總體性區(qū)域文化概念,大抵由吳文化、金陵文化(寧鎮(zhèn)文化)、徐淮文化(楚漢文化)組成,基于這些參差多態(tài)、交融互補的“文化個體”,作家的生活方式、個人經驗、寫作心態(tài)、文化態(tài)度等有著必然的差異性,散文亦呈現多樣多質的特點。二是與作者的多種構成、話題的多種設置相關。獲獎作者們大致分為三個類群,“專業(yè)”或“準專業(yè)”散文作家群、學者型散文作家群、小說家散文作家群(即以夏堅勇、車前子、山谷等為代表的“專業(yè)”或“準專業(yè)”散文作家創(chuàng)作,以吳功正、王堯等為代表的學者散文創(chuàng)作,以葉兆言、劉春龍等為代表的小說家散文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的不同,必然在題材、題旨、表達趣味等方面帶來文學話題的多樣形態(tài)。

      毋庸置疑,散文是社會存在和作者精神圖式的直接顯示,新世紀特定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和江蘇獨特的區(qū)域文化,新世紀過度的物化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精神空間的逼仄,必然引起人文知識分子的警惕,以“追思”憶語的方式書寫曾經有過的園林江南、鄉(xiāng)土江南、歷史江南人事種種,其間就包含了對時代作深有意味的諷喻。詩人李少君認為,江蘇散文是典型的文人散文,“歷史上文人的概念就是在江南建立的,文人以情為生,以文為命,是藝術自覺、藝術獨立的象征。文人雖是個古代的概念,但它的獨立性和個人性又是很現代的。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因此文人更關注的是個人性情和個人生活。題材雖小,但只要有情感在里面,它就可以穿越歷史。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我們可能更多地要回到個人,江蘇散文或可以在這方面發(fā)揮優(yōu)勢?!盵1]《把脈現狀,面向未來——江蘇研討新世紀散文創(chuàng)作》,〔上?!场段膶W報》2012年7月26日。我們可以看到“經典江南”散文,它們多作江南園林、古鎮(zhèn)、風物的書寫。江南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也是一個盛滿情致心志的精神淵藪,如《回眸江南》《風景舊曾諳》。我們可以看到歷史文化散文,它們或基于江南歷史的人物、事件,或推至中國歷史深有感悟的某片段進行敘寫,如《曠世風華》《脫去文化的外套》《一壺乾坤》等。我們可以看到個體經驗寫作,它們敘寫個人生活、觀物游歷、生命體驗等,如《走過最遙遠的風景》《鄉(xiāng)村捕釣散記》《走近臺灣》等。

      誠如彭學明在江蘇省作協主辦的“江蘇新世紀散文創(chuàng)作研討會”上所言,江蘇散文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追憶往昔的多了點,關注現實的少了點;風格上沉湎雅致的多了點,追求大氣的少了點;在形式上,似曾相識的多了點,推陳出新的少了點。“紫金山文學獎”獲獎散文的不足也是如此。第一,精神容量深度不夠。如丁帆、王彬彬、董健等知識分子文本的流失,使得“紫金山文學獎”散文獲獎作品中,缺失懷抱公民道德良知,心中供奉人性,在民族、社會、國家、人民、體制、教育等話語系統(tǒng)中思考歷史、關照現實的大作品。第二,創(chuàng)新度不足。像全國性的“新散文”寫作、“在場主義散文”等求新寫作中(盡管這些標新之舉名大于實,但求新的努力值得重視),江蘇散文作家參與較少,作為不多,在全國的影響力不大。第三,江南文化觀念少開化。像黑陶在散文中把江南指認為“南方”,將傳統(tǒng)認定的細膩雅致的陰性江南創(chuàng)造成“父性”的粗狂江南,用個人視角努力呈現、書寫被遮蔽的原生態(tài)的江南,還是難得,更多的書寫體現為一種思維定式下的復制。也許,下一屆的“紫金山文學獎”散文獎,對這些不足,將有很好的彌補。

      〔責任編輯:平嘯〕

      周紅莉,蘇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 215500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新世紀江蘇散文研究”(項目編號:12ZWB009)、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蘇散文三十年研究(1979-2009)”(項目編號:2010SJB750001)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紫金山文學獎江南
      紫金山看梅
      揚子江詩刊(2023年2期)2023-09-02 08:11:40
      今古傳奇文學獎獲獎名單
      紫金山看梅
      揚子江(2023年2期)2023-03-07 01:12:06
      紫金山院
      現代裝飾(2022年2期)2022-05-23 13:14:36
      第二屆方志敏文學獎征稿啟事
      首屆汨羅江文學獎征文啟事
      中華詩詞(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6
      小編有話說①
      小編有話說②
      小編有話說①
      層林盡染紫金山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0
      浪卡子县| 新乡市| 临澧县| 大英县| 民乐县| 武宣县| 朝阳区| 樟树市| 商丘市| 密山市| 娱乐| 左云县| 平潭县| 肥东县| 阳新县| 泌阳县| 大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惠安县| 隆林| 章丘市| 荆州市| 景德镇市| 陇川县| 克拉玛依市| 永定县| 通化市| 潍坊市| 长岛县| 平定县| 建德市| 巴青县| 昭通市| 宜君县| 通江县| 南江县| 报价| 井研县| 宁德市| 长沙县|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