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新課改的理念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人文性評價逐步地滲透于教育教學中,因此我們的班級管理也應當體現其人文情懷,用教師的情感去管理班級,激活學生情感,讓學生真正地參與班級管理,促進其自身素質的提高。下面就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淺談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回歸主體本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說:“最好的教育是教學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聽命”和“順從”成為學生在傳統(tǒng)班級管理中的基本狀況,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無法充分表現的,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很難顯現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品質也就成了空話。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個性品質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班級管理,真正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眾所周知,缺乏獨立自主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個性品質的,因此在班級管理中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精神。班級管理中的任何大小事務都應由學生討論決定,班級活動的策劃、組織、指揮、實施也均有學生來進行。教師則由前臺轉向后臺,由過去的教師說了算改為學生討論決定,班主任應由領導者轉而成為班級工作的輔導者、服務者,他只是班級的一個顧問,讓學生在參與班級管理中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認識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管理的主力,真正地感受到班集體地存在,班集體的價值。
二、實施民主管理,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責任感
班集體是師生共同組成的集體,只有師生共同努力才能把班集體管理好,這就需要班主任實施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關鍵是使班集體成員形成主人翁具有責任感,形成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避免學生感到受制于人,產生被人“管”的消極意識。應避免班主任包辦代替,獨斷專行,事事都唱獨角戲的局面。這種傳統(tǒng)的管理會使學生一切聽命于班主任,其責任感必會遭到泯滅,久而久之,創(chuàng)造性個性品質不僅不能形成,還會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奴性。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與學生應該目標一致,行動一致,形成兩個積極性。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意識不是班主任“給予”的,而是在主動參與班級管理的活動中形成的。如在選擇班干部中采用的是競選,而非任命,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競選。實踐證明,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的參與越多,他們的責任感就越強,自我管理能力就會很快提高,班級的面貌也會越好。
三、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才能
人文關懷最終的目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培養(yǎng)具有個性才能的人才。因此,班主任在對班級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及時的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著力挖掘其個性才能。班主任要幫助教育學生把他們的興趣同奮斗目標結合起來,使興趣在成長中發(fā)揮動力作用。為此,我鼓勵學生參加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同時要求學生要認真對待每一次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個性和特長。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才能,幫助學生從無數生活道路中選擇一條最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道路是班主任的職責、更是班主任落實班級管理的人文關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去想;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去看;解放學生的雙手和雙腳,讓他們去實踐;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fā)展。堅持這種創(chuàng)造性教育思想,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個性品質,使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深遠的意義??傊嘀魅卧诎嗉壒芾磉^程中要時刻想到每個學生都有潛能,并觀察學生潛能的表現苗頭,為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和條件,使他們不斷地出現新的面貌。通過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更具體、有效的觀測、落實班級管理中的人文關懷。
四、學困生轉化中的人文關懷
班級管理的人文關懷最終目的是全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僅僅是個別尖子生的發(fā)展。因此,轉化學困生成為落實班級管理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謂的“學困生”是在教育教學中由于家庭、社會、學校等諸方面的因素使學生思想壓力過大,自卑感強而導致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學習興趣低,學業(yè)有困難的學生。筆者通過探索,認為最關鍵的一步是讓這些學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樹立信心,逐步地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自我。具體我是這么做的:
1.各項活動擁有優(yōu)先權
學校、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是“學困生”認識自我的最好契機。因此教師應優(yōu)先考慮,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多給他們創(chuàng)設表現的機會和鍛煉的舞臺。及時發(fā)現其閃光點并加以肯定,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希望,樹立戰(zhàn)勝自我的勇氣和信心。同時,他們在參與中鍛煉,在鍛煉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提高。從而放下包袱,開動機器,脫“困”致“富”。
2.主動、誠懇而有準備的與他們交心
交心談心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雙邊交流活動。教師通過與學生交心談心來了解學生的心理,實現師生情感的交流、融洽、升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因此,對于“學困生”教師應優(yōu)先、及時、經常找他們交心談心。并且談心要知彼知己,有的放矢,富有啟發(fā)性,要留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體會到老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真誠,從而向老師敞開心扉,開誠布公地吐露他們的心聲和困惑。為我們找準病因提供有力的保證,為我們的轉化工作找準切入點。
3.以表揚為主,批評為次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贊揚學生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其顯著的惡疾高明得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自己的閃光點。而“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往往被掩蓋。他們尤其需要老師發(fā)現其閃光點,并及時的給予鼓勵和肯定,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也會使他們信心倍增,勇氣十足。所以在轉化過程中班主任要密切關注他們,注意挖掘,表揚鼓勵在前,批評教育在后。通過對學困生的轉化,以更具體、更全面的落實班級管理中的人文關懷。
對學生實行人文關懷的管理,特別是班級管理中注重人文關懷將是新課程標準全面鋪開并取得成效的關鍵。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學生打造和諧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一批人格完整、充滿愛心、自信自強的優(yōu)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