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孫理軍
(陜西中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陜西咸陽712046)
楊士瀛,字登父,號仁齋,南宋著名醫(yī)家,福建古代四大名醫(yī)之一。其學術思想深受《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以及唐宋金醫(yī)家影響,但其在遵循經旨之時,仍能提出獨到見解或另辟蹊徑,實屬難能可貴。楊氏對兒科、婦科、傷寒、內科等病證的因機證治闡述,不僅條理清晰、觀點鮮明,而且于機要之處,又能提出警示,發(fā)人深思。目前我們僅能從其現(xiàn)存的《仁齋直指方論》、《仁齋小兒方論》、《仁齋傷寒類書》、《醫(yī)脈真經》四部醫(yī)著中,去領略其臨證思維方法,挖掘其學術思想特色。
由于“營衛(wèi)氣血”為人身之根本,因此,《仁齋直指方論》專列“血榮氣衛(wèi)論”,對“營衛(wèi)氣血”的定義、生成、運行、病變均有精辟論述,其論“營衛(wèi)氣血”來源及運行規(guī)律,均與《靈樞·營衛(wèi)生會》所論基本一致。但在論營衛(wèi)氣血與疾病的關系時,則多有發(fā)揮,能夠從整體觀及辯證觀角度揭示“榮衛(wèi)氣血窒礙”是百病產生根源,如其在論述氣機為患時指出:“發(fā)”而為寒、熱及情志病變,“聚”而為癥瘕積聚病變,“上”而為“頭旋”,“下”而為“喘促”或“臍間動氣”。在論述血運為患時指出:血“妄行”則“吐衄”,“衰涸”則“虛勞”?!靶钪谏希淙送?,蓄之在下,其人狂”。在治療時強調“調氣之劑,以之調血而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而乖張”。同時,在調血時,既要調出血之“心”臟,亦毋忘調納血之“肝”臟,在調氣時,既要知氣之出于肺,亦要知氣之納于腎,從而使榮衛(wèi)氣血辨治與臟腑辨治有機結合,也是其“常從五臟相關角度闡發(fā)諸門病證”的體現(xiàn)[1]。因此,榮衛(wèi)氣血論是主導其臨床診治思維的核心理論。
楊士瀛十分注重五臟與天地、自然相應的“天人合一”自然觀,并以此推求臟腑陰陽虛實等生理及病理變化,他對五臟、陰陽、虛實等概念內涵闡述,多宗《內經》之旨,又博采融會諸家之學,并多有發(fā)揮和延伸。如“在天之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惟心則主熱”,進而推斷“同氣”既可傷及本臟,又可通過五行乘克,傷及他臟,闡述了臟腑生克制化傳變特點。另外,在病因學上,他將外感與內傷各種病因導致五臟損傷,皆稱為“五臟之邪”,并強調“因其所主”、“尋其臟腑所受之處”來辨證審因求治。在病機學上,認為人患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氣之愆伏,乘虛入人,而人不能克,百病之所由生”,即百病是由正虛與邪侵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對于臟腑虛實病證的辨別,依據脈、皮、氣、前后二陰等癥狀表現(xiàn),歸納出臟腑的“五實”及“五虛”;并以內、外、出、入、痛等為綱辨識臟腑虛實,如諸病“出者、言者”為虛;“入者、不言者、痛者”為實;以內外論之,“外痛內快者”為“外實內虛”,“外快內痛者”為“外虛內實”;使病證虛實辨識不只是停留于單一證據的收集,而是相互佐證,綜合判定。
楊士瀛十分重視氣血與脈象常變的關系,他認為脈象遲數澀等盛衰變化直接反映著人體氣血盛衰、寒熱虛實及臟腑功能變化。楊士瀛在探析脈象變化與臟腑功能改變規(guī)律時,以左關“人迎”為“風、寒、暑、濕、熱、燥所從入之門”,右關“氣口”以“別臟氣郁暢與食氣聚散盈虛之候”,對于臨床把握外感與內傷病證具有一定意義。在遵循常規(guī)診脈方法的基礎上,他主張診脈要圓機變通,而不應固守,“微、遲、濡、弱,其候雖不同,而為寒為虛一也;數、實、長、洪,其形雖不類,而為熱為實一也”。提示諸脈形候雖各不相同,但可以寒熱虛實之綱概之。若諸脈表現(xiàn)如一,則應知其病出于具體臟器,如“諸脈皆弦,吾知其病出于肝”;若浮取與沉取脈象不一,則分臟腑所主而判定病變所在,如“遲在左尺,遲主寒也,沉之而得,則寒入于腎,浮之而得,則寒入膀胱。其余以此推之”。即沉取提示邪氣入臟,浮取提示邪氣入腑??傊瑮钍垮撌雒}病之消息,能夠從脈象之形成機理、病變特點、治療宜忌等進行系統(tǒng)的闡述,條理清晰,于臨證多有啟發(fā)。
《仁齋小兒方論》是體現(xiàn)楊士瀛兒科證治思想的專著,他的兒科脾胃學術思想對宋以后的中醫(yī)兒科學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他對胎兒孕育不同階段生理特點,小兒稟賦、形質與父母關系等均有深刻認識,尤其在嬰兒產后護理方面,如嬰兒始生,應擦拭口中污穢之物,若咽下,生百病。洗浴時,浴水要寒溫調和,不可冷熱失所,生五臟疾患。出浴時,亦要注意保暖,勿受寒襲。夏季暑月,不可輕去棉絮。洗浴時間應恰當,不可長久及頻繁洗浴,如“冬不可久浴,浴久則傷冷;夏不可久浴,浴久則傷熱;頻浴則背冷而發(fā)驚”,指出適當增加戶外活動,令肌膚堅實,可提高小兒抗病能力,豐富了中醫(yī)兒科護理的基本理論。
楊士瀛對婦女的月候、胞胎、產育等生理功能及帶下、崩中、漏下、血家等病證闡述,均以氣血陰陽為辨證機要,如婦女必須“血氣和平,陰陽調順,則精血聚而胞胎成”。若“血氣不調,陰陽愆伏”,則引起月候周期的異常,若陽氣乘陰,則血熱流散,導致“過于陽則經脈前期而來”,若陰氣乘陽,則內寒血澀,導致“過于陰則經脈后期而至”。婦女產前與產后人體氣血盛衰,虛實狀態(tài)的變化,反映了婦產科生理病理機制,體現(xiàn)了楊士瀛對榮衛(wèi)氣血理論的重視。除上述常見病證外,婦科亦可出現(xiàn)虛勞、干嗽、腹痛、癥瘕、血分、虛腫等證,使婦科不限于經、帶、胎、產等常見病證,拓展了婦科病的證治范疇。
氣血失調固然是百病產生的根源,但楊士瀛認識到痰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認為“夫痰者,津液之異名,人之所恃以潤養(yǎng)肢體者也”,使痰不僅成為致病的病理產物,也是維持人體濡養(yǎng)靜謐的物質,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生理與病理間動態(tài)轉變規(guī)律。對于氣血痰的關系,楊士瀛認為痰不能自生,氣血調暢與否是痰產生與消散的根本原因,但生痰之因又有風、寒、暑、濕、熱,以及生冷、煎炸油膩、腥膻、咸等飲食之別。痰證臨床表現(xiàn)隨阻滯部位而異,可引起喘、嗽、嘔、眩暈、風癇、狂迷等病證,并著重指出疼痛不獨氣血郁滯引起,痰涎流注亦能致痛,警示醫(yī)家在診治頭風證的眉棱耳角俱痛,眼證的赤腫羞明而痛,在辨治不效時,投以治痰之劑,可獲痊愈。鑒于痰為陰邪,隨氣血運行而無處不到,故提出以“理氣為上,和胃次之”的療痰法則,明示“理氣”與“和胃”的前提“當推尋所受之因”,在這里“和胃”指調和脾胃之意。對于痰阻于胸及上脘的證治,遵循“其高者因而越之”,治以吐法,對于吐法禁忌,指出津液不固所致的痰多,吐之太過可引起痰脫精竭的嚴重后果。
[1] 王國衛(wèi),徐世杰.楊士瀛五臟相關理論淺析.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18(9):936
[2] 溫建恩,丁春.楊士瀛兒科脾胃學術思想研究.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1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