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派,歐陽亞萍,陳 昊,張 野,蘇 穎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長春 130117)
運氣學說始于先秦,自唐引起醫(yī)家重視,至宋金元時期進入昌盛,并且廣泛應用于當時的醫(yī)學實踐中。運氣病機是根據氣候變化來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機理[1],是運氣學說重要組成部分,中醫(yī)學在運氣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并總結了病機學說,《黃帝內經》奠定的病機理論體系中,五運六氣的影響舉足輕重[2]。
張子和,名從正,自號戴人,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子和在其著作《儒門事親》中共引用和應用《黃帝內經》條文216次[3],重視《內經》病因病機學說,認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蜃酝舛?,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盵4]繼承和發(fā)展了《內經》的六淫理論,為后世應用五運六氣提供了可靠的范本。
張氏繼承了運氣學說中的“歲主藏害”理論,指出“夫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而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于其外,七情交戰(zhàn)于其中。是以圣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4]。認為“臟腑六氣相應”,六氣變化正常則臟腑氣機功能處于穩(wěn)態(tài),六氣的異常變化則會導致疾病發(fā)生。
在《儒門事親卷十撮要圖》詳細論述了“臟腑六氣相應”的具體變化。六氣相應維持動態(tài)平衡,表現為六氣中屬“上二位天”之氣,在”太虛”層面“金金火合德”恒動,在“天面”,為“火”氣恒動;屬中二位“人”,在“風云之路”層面“水木火合德”恒動,屬“萬物之路”層面“火”氣恒動;屬下二位“地”,在“地面”層,“土土水合德”恒動,在“黃泉”層“水”氣恒動。臟腑活動對六氣變化相感,即肺、上焦、大小腸、心、心包絡的活動與陽明燥金、少陰君火相感,為“天”;肝、中焦、膽活動與厥陰風木、少陽相火相感,為“人”;脾、胃、下焦、腎、膀胱與太陰濕土、太陽寒水相感,為“地”。
張氏在提出“臟腑六氣相應”同時,詳細論述了人體臟腑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體現出六氣變化對于人體臟腑活動的深刻影響?!皬钠錃鈩t和,違其氣則病?!盵4]并由此產生了病因的“三邪”學說。
六氣異常變化變?yōu)榱?,導致人體對自然界的適應性下降,臟腑活動發(fā)生異常,產生疾病。即“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非氣化者,是謂災也?!盵5]張氏在此基礎之上,根據臨床實踐整理運氣理論,提出“三邪”學說。張氏認為六氣的范圍不止限于天氣,“天之六氣,風、暑、火、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盵4]天氣以六氣為基礎,地氣主要以濕氣類為基礎,人氣則以“六味”為基礎,即谷氣所化。拓展六氣范疇,結合《內經》“喜怒不節(jié)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盵6]的病因理論,歸納病因為“三邪”“故天邪發(fā)病,多在乎上;地邪發(fā)病,多在乎下;人邪發(fā)病,多在乎中?!睆埵稀叭啊敝梁嗰S繁,三邪不同則治法不同“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睆亩_立其“汗、吐、下”三法的適用范圍。
運氣病機強調六淫的特異性決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張氏通過臨床實踐,依據“六氣臟腑相應”理論確立病因病機。其在《儒門事親》論述六淫致病規(guī)律,認為病位受邪氣性質與臟腑功能共同影響,如風傷肝、胃脘,暑傷心、肺,濕傷脾、腎,火傷心、肺,燥傷及肺、腸胃、肝,寒則傷及心、腎。例如在《儒門事親治百病法》言“肝木為病,人氣在頭”“肺金為病,人氣在胸”“風溫病,多發(fā)風傷于榮,溫傷于衛(wèi)”等。
張氏繼承劉完素“病機歸于五運六氣”理論,認為病性變化以六淫為主外,在疾病發(fā)展中隨臟腑氣機變化而發(fā)生相應改變。其引述劉氏言“叔世不分五運六氣之虛實,而一概言熱為實而虛為寒。彼但知心火陽熱一氣之虛實,而非臟腑六氣之虛實也。蓋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盵4]張氏采用六淫與臟腑結合確立病因病機,使其在辯證論治中定位準確,采用“汗、吐、下”三法具有針對性,有效的提高了臨床療效。
標本中氣是研究六氣變化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論。[1]張氏認為六氣變化以火、濕為主,認為六氣中,少陽、太陰從本,為火,濕。厥陰、陽明從中,為火、濕。少陰標因,本為陽熱,太陽標陽,本為寒,寒濕為一氣所化,故“火”“濕”二氣統(tǒng)攝六氣,因而“火”“濕”對臟腑有重要影響。人體中“火”氣影響心、腎、三焦、膽的活動,有輸布谷氣、暢達精、津的作用?!吧w五臟,心為君火正化,腎為君火對化;三焦為相火正化,膽為相火對化;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灼臟腑,而津液竭焉?!盵4]濕氣通于脾、肺、胃、大腸,與人體的津液代謝、陽氣輸布密切相關。
張氏認為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火”“濕”是主要因素,指出“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贝蠖鄶导膊⊥蚧?、濕兩個方向轉化,在《儒門事親卷十四》“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薄靶葜物L,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五郁學說始見于《內經》。郁氣是指勝氣所抑郁的氣,郁氣到一定的程度時則會變成發(fā)起進行報復。[1]張氏認為,五郁影響邪氣的產生和變化、臟腑之間的升降平衡及疾病的病性病勢。如其引《內經》言“四之氣,民病鼽衄飲發(fā)。又土郁之發(fā),民病飲發(fā),注下、附腫、身重?!盵4]即四之氣太陰主氣,土氣偏盛出現郁發(fā)。邪氣以濕氣為主,人體則出現脾胃運化失調,脾濕內蘊等相關疾病。
張氏應用五郁理論闡述具體疾病病機,如論述咳病機,“歲木不及,心氣晚治,上勝肺金,咳而鼽;從革之紀,金不及也,其病嚏咳;堅成之紀,金太過也。上征與正商同,其病咳。”[4]同時巧妙的將“五郁”與“升降出入相”結合,指導診斷和治療。五郁中熱郁為例,在《儒門事親》闡述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丙丁火也,熱郁達之?!薄盁嵊艋?,故病屬上焦。”“熱郁于內,肺脹于上?!薄盁嵊粲趦龋瑴\則發(fā)早為春溫”。
張氏應用運氣病機,反對生搬病機分析疾病,認為分析疾病應根據具體狀況,如論述積聚時言“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也,豈待司天克運,然后為之郁哉?”[4]即應依據病史分清積聚的病因病機,而不要片面的強調因運氣變化異常引發(fā)疾病。闡述運氣病機,力求理論簡潔,如“標本中氣統(tǒng)攝于火、濕”。正如麻知幾所言“先生之學,明妙道之淵源,造化之根本,講五運之抑郁發(fā),越六氣之勝復淫郁,定以所制之法,配以所宜之方,準繩既陳,曲直自正,規(guī)矩既設,方圓自成”[4]。
綜上所述,張子和以五運六氣理論統(tǒng)攝病因病機。應用《內經》理論構建出其特有的理論系統(tǒng),并且依據運氣病機提出“汗、吐、下”三法,使“理”明則“法”立,“法”立則“方藥”出。其靈活運用運氣學說闡述病機,發(fā)揮運氣病機理論,確立臟腑為中心的辨證整體思想,發(fā)揮揭示運氣學說中氣候變化與疾病的內在聯系,完善自秦漢以來對于五運六氣理論的認識,為后世醫(yī)家運用運氣學說開辟了新的道路。
[1]蘇穎.中醫(yī)運氣學[M].長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4.
[2]盧紅蓉.“病機歸于五運六氣”論[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9(8):15.
[3]李萍.《黃帝內經》對張子和學術思想的影響[J].吉林中醫(yī)藥,2012,32(2):117-118.
[4]張子和.儒門事親[M].鄧鐵濤,賴疇,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50-51,87,94-95,98,104,112,241,325.
[5]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6]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