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蕾+王凡
我們都在電視上看過擊鼓鳴冤、冒死攔御駕,其實,古代真實的舉報遠不止這么簡單……為了征集到舉報線索,統(tǒng)治者在公堂和民間設了各種舉報工具,誹謗木、登聞鼓、銅匭……
御史大夫負責“舉報”官員
中國古代政治上的監(jiān)察,是以君主任用御史作耳目開始的。御史,最初是王室事務總管的屬官,以后逐漸演變?yōu)橹袊鴮V粕鐣O(jiān)察官的一般通稱。
御史大夫?qū)B殹芭e報”官員,那么,舉報的信息是從何而來呢?除了御史主動查以外,官方也設立了很多征集渠道,當事人可以通過這些途徑來進行舉報。我們來認識幾種舉報所用的器具。
缿筒:最早的舉報箱
據(jù)史籍記載,遠在堯舜之時,就有了讓百姓議政的“進善之族、誹謗之木”,舜繼位后,在朝廷前設立木牌,名“誹謗木”,讓百姓把批評意見寫在木牌上,也叫做“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蹦菚r候“誹謗”的意思,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誣陷,而是“責過失、論是非”。漢代君主又將謗木改成了“桓木”。
漢朝時,出現(xiàn)了我國最早的舉報箱。這是由漢宣帝時的名臣趙廣漢創(chuàng)立的。他到潁川任郡守時,發(fā)現(xiàn)潁川土豪結(jié)黨營私,魚肉百姓,而民眾敢怒不敢言,不敢直接到官府進行舉報,趙廣漢決定徹底治理,他令人制成了一個接受信件的器具,叫做“缿(xiàng)筒”,形狀像瓶子,上面有個小孔,可入不可出,就像我們熟知的存錢罐。
舉報箱設立以后,趙廣漢便令部下拿到各地懸掛,并張貼告示,鼓勵民眾投書舉報,保證為他們保密。官吏和群眾紛紛寫信反映土豪劣紳的不法行為,趙廣漢根據(jù)舉報的線索,組織力量進行調(diào)查,掌握真憑實據(jù)后進行了嚴厲打擊,使奸黨散落,穩(wěn)定了社會安定,趙廣漢也因此名聲大振。
登聞鼓:擊鼓升堂是包拯所定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冤屈的百姓在衙門口擊鼓鳴冤的場面,所擊的大鼓就是登聞鼓。登聞鼓也是舉報的一種器具。
追溯登聞鼓的源頭,有一說是西周時期的路鼓,是申訴者打擊宮門外所設的鼓,由專門受理路鼓的人先傾聽申訴,再告知于周王,學界一般認為,路鼓是后來“登聞鼓”制度的前身。
登聞鼓正式出現(xiàn)是在晉朝。晉武帝時在朝堂之外或都城內(nèi)設登聞鼓,百姓可以擊鼓鳴冤,有人負責記錄狀子上奏,以后各朝代都有登聞鼓。像宋代不但有登聞鼓,還有管理登聞鼓的機構(gòu)。
據(jù)陳建邦《我國古代肅貪倡廉機制考》介紹,登聞鼓還與包拯有段故事:“北宋時老百姓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縣。一些訟師惡棍乘機敲詐勒索。包拯破了這條規(guī)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就要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
到清朝順治年間,“設登聞鼓于都察院門首,每日輪流由御史一員監(jiān)值。”
銅匭:武則天設的“四扇門”
今天,意見箱隨處可見,可在唐代時這可是個稀罕物。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是由朝廷置匭(guǐ),接受臣民的投書。
銅匭是一個方形銅匣,與今天的意見箱相似。在東南西北各置門,可進不可出,四個門各有作用。據(jù)馮鐵金《古代的舉報制度》一文介紹,東面名曰延恩匭,青色,喻仁義,有賦頌及希望得到官爵的信件投此門;南面名曰招諫匭,丹色,喻忠信,有言時政得失直言諫諍的信投此門;西面曰申冤匭,白色,喻公平,鳴冤叫屈的信件投此門;北面曰通玄匭,黑色,喻聰智,有玄象災變及軍謀秘第的信件投此門。臣民有舉報,都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放入不同的匭內(nèi)。為了能及時看到“舉報信”,武則天還下令設置“匭使院”,隸屬中央三省之一的中書省。
明朝:民眾將貪官污吏“綁縛赴京治罪”
明朝,朱元璋認為元末社會動蕩的主要原因就是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過于寬縱、姑息,造成政權(quán)衰亡、天下大亂;明朝時,朱元璋對舉報十分重視,他賦予民眾將貪官污吏“綁縛赴京治罪”的權(quán)利。
據(jù)史籍記載,有常熟縣陳壽六等人把貪財害民的官吏顧英綁縛至京面奏,朱元璋當即就對他們進行了封賞,還免除了他們3年的雜泛差役,并警告當?shù)毓賳T,誰對他們進行打擊報復,一律族誅。
昆山三徐被康熙指責
古時民告官的成功率很低,老百姓一般能忍則忍,不到家破人亡的時候,一般不會走告官這條路。
但是清代有一個例子很特別,主角是著名的昆山三徐——徐乾學、徐元文、徐秉義弟兄三人,史學家顧炎武的外甥。三人因“一門三進士”紅極一時。當時,朝廷接到百姓的舉報,說徐家兄弟三人的家人和家人的奴仆在江南一帶占田,欺行霸市,有一本檔案留存了下來,記載了百姓所有的“舉報信”。
面對民眾的強烈舉報,康熙受理了此案,將徐氏兄弟叫來訓斥教訓一通,責成請他們管好家人,注意社會影響。但此案最終也不了了之?!懊窀婀伲绻欣碛袚?jù),且得到官方的及時處理,對于防治腐敗,推行廉政,化解矛盾,穩(wěn)定政權(quán),會起到積極作用;如果官方視而不見,官官相護,民怨難申,就會激化矛盾,就會助長私力救濟,引發(fā)群體事件。歷史的教訓必須吸取?!蹦暇┐髮W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仁善說。
(摘自《現(xiàn)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