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高中生剖析事理往往“一步到位”,直接從原因跨向結(jié)果,從起點跨向終點,其基本模式是“因為……取得成功,所以我們應該……”,既沒有“剖”開行事之步驟,也沒有“析”透事情之道理。他們忽視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議論文的根本功用在于“講理”,而不是“說事”。為此,廣大高中生在剖析事理時應該借鑒一下趙本山的小品《賣拐》中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走兩步”,通過“走兩步”將事理的剖析路徑分步展示出來,從而凸顯高中生議論文應有的“理”性色彩。請看蘇洵在《六國論》中剖析事理的路徑:
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分論點一)
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分論點二)
蘇洵在剖析事理時很擅長“走兩步”,剖析“分論點一”的推進路徑是“賂秦→力虧→破滅”,剖析“分論點二”的推進路徑是“賂者喪→(不賂者)失強援→(不賂者)不能獨完而喪”。正因為分步推進,事理才剖析得明了透徹。它警示我們:一步到位,讓人只覺“不講‘理’”;只有分步推進,方能讓人感到“理直氣壯”。
其實,在剖析事理時深諳“走兩步”之道的名家不只蘇洵一人。請看:
1.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走兩步”路線圖] 思→有備→無患
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走兩步”路線圖] 變→通→久
3.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走兩步”路線圖] 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降大任于斯人
在剖析事理時,“一步到位”易,“走兩步”難。怎樣才能從“一步”中生成“兩步”呢?思維路徑有三:
1.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我們只有探明事物呈現(xiàn)性狀的原因,才能探尋出事物發(fā)展的真正機理。如: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_丹
這句話主要是針對藝術(shù)家而言的。對于我們常人而言,面對同樣的事物,為什么有人從中欣賞到了美,而有人就欣賞不到呢?向前面想一想,就可探尋出其因在于有沒有欣賞美的心態(tài)。據(jù)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路線圖:
有一顆感受美的心(生成的原因)→有一雙欣賞美的眼→發(fā)現(xiàn)大千世界的美
2.向后面想一想,預見發(fā)展。我們只有既“高瞻”,又“遠矚”,預見事物的發(fā)展趨勢,才能發(fā)人深省,給人啟迪。如:
愛之深,責之切。——古語
愛得越深,就會要求越嚴;要求越嚴,只要符合規(guī)律,切合實際,掌握尺度,產(chǎn)生的“正能量”就發(fā)展越快。為人,則走向成熟越快;為學,則登堂入室越快;為事,則建功立業(yè)越快。據(jù)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路線圖:
愛之深→責之切→功之速(生成的發(fā)展趨勢)
3.向進程想一想,把準節(jié)點。我們只有既放眼已走的“一步”的功效,又探尋將走的“一步”的先決條件,才能把準節(jié)點。如: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為什么事物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呢?從作出正確判斷的進程來看,節(jié)點在哪里呢?在于“實情的掌握”。因為,“實情”從“目見耳聞”而來,又決定著判斷的正確方向。據(jù)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路線圖:
目見耳聞→掌握實情(生成的節(jié)點)→正確判斷
當然,在剖析事理上,“走兩步”只是一個起點,但只有把“兩步”走堅實了,我們才能走好第三步、第四步……從而形成嚴密的邏輯推進鏈,讓人心悅誠服。如毛澤東的一段論述:
指揮員的正確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連貫起來的思索。
這段論述的邏輯推進鏈為“偵察、思索→判斷→決心→部署”,可謂環(huán)環(huán)緊扣,嚴絲無縫。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從這段論述中的劃線句獲得啟示,將由“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生成的“走兩步”路線圖延展為“走三步”路線圖:
目見耳聞→掌握實情→綜合思考(延展出的步驟)→正確判斷
“走兩步”旨在把事理剖析得更透徹、更明晰。我們堅信: “走兩步”內(nèi)功修煉得爐火純青之日,就是剖析鞭辟入里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