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提起梵高,想到的無非是幾個歷史書上的名詞:印象派、畫家、向日葵。買這本書的原因更簡單:便宜。我沒有像作者歐文·斯通一般追隨著梵高的足跡,去實地考察,去感悟他的生命。所以也不知道我所看到的內容有幾分真假,這里面一定有一部分真實,也有一部分作者的臆想。作為一個可以出現(xiàn)在歷史書上的人物,梵高的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就像歐文·斯通所說,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
我喜歡書上第八卷第四篇的標題:一種急速還原的泥土。梵高的感情是熱烈的,無論是對愛情還是繪畫,都是傾其所有。然而,不論愛或被愛,命運似乎總是在和他開一場場莫大的玩笑。愛上一個女人,被拒;愛上自己的表妹,被拒;與妓女同居,分開;被一位女子愛上,女子為他自殺后獲救且在療養(yǎng)院里度過一生。做畫店伙計,出走;做牧師,被逐出教會;做畫家,生前僅賣出過12幅小風景畫像,還是賣給自己的叔叔。如此失敗,如此悲哀。當風華散去,他抬起頭,仰面對著太陽,扣動扳機。他倒下去的時候,把臉埋在田野中肥沃而散發(fā)著刺鼻氣味的泥土之中,像急速還原的泥土返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里。人是無法把告別畫出來的,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在讀到這里的時候跟我有一樣的想法,那是種告別,也是種回歸。
對夜色中的咖啡店,對吃土豆的農(nóng)民,對拾麥穗的婦人有著怎樣濃厚的感情,需要用這樣濃烈明亮的色彩,或深紅,或明黃,或靛藍,或艷紫,來描繪他無法控制的亢奮和無以言表的熱愛?是的,他一定與這樣不加修飾的泥土有著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最后,當所有激情謝幕,再也找不到曾經(jīng)濃烈的熱愛了,他當歸去,回到用盡他所有色彩描繪的風景里。
生命有時候是無盡的諷刺。他生前落魄,畫作無人賞識,除了滿腔熱情,一無所有。待到死后卻如璀璨明星,被贊美,被尊崇,被榮譽包圍。于是后人終于可以這樣書寫:那是無知的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那是不公的社會對他的摧殘,那是最底層人民的苦難……我不愿多做這樣的評述,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拘束。一切像是冥冥中注定一樣,如平靜的海面偶起的波濤,最后又回歸平靜。
韓寒曾經(jīng)說過,七門功課掛紅燈,照亮了我的前程。后來他幡然醒悟:照亮前程的,是你的才能。如果說梵高的悲涼一生注定有什么必然因素,那一定是無論生活如何對待,都始終回饋以滿懷濃烈的熱愛和執(zhí)著,可以苦痛,可以萎靡,甚至可以絕望,但是,苦痛與生命同在。
(薦稿教師:陳少凡)
此文文思才情相得益彰,既對閱讀書籍作了極具個性化的解讀,行文亦展現(xiàn)了獨特的豐贍才情。開篇談及《梵高傳》于己于書明貶暗褒,更揭示了傳記的重要理念與自我的閱讀角度。其次,先述梵高之死,結合梵高死以明志的生命結局,以此作為理解人物的切入點與關鍵點。其后,回到梵高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聯(lián)系梵高近于癡狂的創(chuàng)作生涯,展現(xiàn)了人物豐富敏感的心靈世界。再次,縱論梵高生前寂寞死后哀榮的藝術生命,回歸于歷史理性的客觀平靜。最后,適時引入韓寒言論,為梵高一生以至所有人的人生總結感悟。通觀全文,不僅文思整飭、構思巧妙,而且細部表達不乏個性化的詼諧調侃,讀其文而能想見其人,值得仿效、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