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鹿洞書院參觀,在后山看到前人留下的石刻,鐫刻著“自潔”二字,我不禁贊嘆起古人的處世智慧。
當下,各種思想和觀點充斥在周圍,各種風(fēng)氣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我想,先賢的“自潔”正是在提醒我們,不能因為社會而隨便改變自己——所謂隨便,就是在各種思想大潮中不假思索、人云亦云,漸染各種惡習(xí),最終思想發(fā)生變質(zhì),開始自我迷失。
想起薩克雷的小說《名利場》中那個頗具繪畫天賦的才女利蓓加小姐。她的一生就是一個隨便改變自我的過程。不堪社會對自己身世的歧視,不想靠自身能力來改變命運,卻靠著美貌和心機,不擇手段地獵取金錢,通過投機和冒險,力圖擠進上流社會。最終,這個被時代所誤的利蓓加小姐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所拋棄。
有人說,“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受社會所影響、被社會所改變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能否被社會中不良的傾向所漸染,完全因人而異,正如蓮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然而,還有一群人,他們有自我的操守,在時代的大潮中有獨立與積極的人格。他們不因為時代的愚昧而變得自我麻木,這些人活得注定瀟灑,受人敬仰。想起元代最著名的劇作家關(guān)漢卿。他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但沒有被環(huán)境輕易改變,更以銅豌豆形容自己:“我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shù)囊涣c~豌豆。”足以見出關(guān)漢卿堅強的人格,不為外界環(huán)境的惡劣而自我毀滅。也許,這就是關(guān)漢卿成為元代大文豪的真正原因。
堅持獨立的人格是保持自潔的關(guān)鍵。何為人格獨立?以當下人的眼光來看,別人弄虛作假,我依然追求真實;別人貪污受賄,我依然清正廉潔;別人玩弄權(quán)術(shù),我依然服務(wù)人民……這些才是當下所需要的“人格獨立”。并非“所有的社會潮流”都值得我們追隨。在各種湍急的社會漩渦中,我們需要出淤泥而不染,自潔才是人正確的追求。
從文體來看,這是一篇較為規(guī)范的議論文。論點:自潔,自身修為,以期達到品質(zhì)高潔。接著用正反兩方面的論據(jù)來闡述主觀意愿的重要性(自毀與自潔,即希潑小姐的自甘墮落與關(guān)漢卿的剛正不阿)。結(jié)尾順理成章得出:“出淤泥而不染,自潔才是人正確的追求”這一鮮明觀點。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性強。小作者真正感悟到了“人”作為“思想蘆葦”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