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枝
摘 要: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來說,語文課堂作為我們母語的培養(yǎng)基地,作用確確實實應該是不可小覷的,但是高中語文卻在不經(jīng)意間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主要原因是高考中基本上沒有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對分分小命根追求的越是狂熱,也就開始越加地吝嗇地給語文學科的時間。于是,無論是在什么等級的學校,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都不是很高,這令我們每一個勵精圖治,天道酬勤的語文教員都充滿了惶惑。那么,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我,在這里談談我的管窺之見。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
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它不能夠立竿見影,例如說,我們學習很多的現(xiàn)代文,我們逐篇去分析,鑒賞,可是考試中,卻基本不出現(xiàn)書上所有現(xiàn)代文課文的內容,頂多有時候,出現(xiàn)一、兩個個別字詞而已。文言文的背誦,學生要將近背誦20篇課文,加上幾十首詩歌,而在高考中卻只考5句左右,所以,學生遇到難背誦的,就會說,“老師,這5分我不要了還不行么,有這時間我學點別的科目收效更大。”這令我們很無奈,我們總是耐心地引導,告訴他們語文學科是一個滴水石穿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可是學生還是一個天性好玩好動的孩子,他們似乎無法相信和理解。只有少部分同學按照課本和老師的要求完成。所以,這讓我們的學科進行得舉步維艱。既然,我們知道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我們就應該研討,怎樣更好地引導學生來充滿激情和熱情地來學習語文學科呢?我認為分為以下幾點。
一、情境式教學
情境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中開展,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我認為根據(jù)語文的學科特征,情境式教學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師的語言,一是老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學習氛圍。在語文課上,本來就是一種審美的享受,教師不能以枯槁、平實的語言面對學生,最好做到妙語連珠,口吐珠璣,給學生形成一種文學審美的意境。尤其表現(xiàn)在導語上。如講李白可以這樣導入“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嘯成酒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边@樣的導語既言簡意賅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何樂而不為呢?其次,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有的時候,人的閱歷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理解能力,而我們的學生還處于少不更事的人生時期,很多內容是他們所難以理解和體悟的,那么我們只能利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去解決這些問題,比較直觀的就是對音樂和影像的合理應用。
二、教師要博學多才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毕胍颜Z文課上好,教師本身就要猶如一眼汩汩流淌的的清泉。語文教師如果僅僅局限于“傳道、授業(yè)、解惑”,靠傳授教材的知識來應付考試,那就遠遠不夠了。無論是從學生的角度還是從教師自身的角度,都應不斷充實自己。首先,教師要鉆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獨特的見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告別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其次,經(jīng)常閱讀與教材相關的資料,如報刊或網(wǎng)絡。假如要講《阿房宮賦》,我在認真?zhèn)浜媒滩闹?,上網(wǎng)查閱有關秦朝和秦始皇的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再其次,讀課文的原著及有關專業(yè)的書籍,充分利用課內外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課外知識的掌握也不可小看,教師要經(jīng)常讀一些好的作品,適宜學生的理解水平,然后推薦給學生,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用幾分鐘來換取學生課下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的自主學習。
“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豐富的知識、獨特的見解、真摯的感情、生動的語言,定能叩響莘莘學子的心弦,既教活了語文課,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關注社會了解社會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弊鳛橐幻Z文老師我們要時刻關心社會,因為我們的認識很容易就傳達到學生那里去,首先我們要做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從閱讀中提高自我的審美品味,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教育。閱讀社會這大書,觀察生活的豐富多變,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不斷地去接觸社會,不斷地閱讀生活,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優(yōu)化知識結構,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致于成為時代的文盲。如果教師自覺接受當代學生對教師知識的挑戰(zhàn),學習生活中鮮活的語言,那么語文課堂就能活起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求自己關注社會外,還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因為學生作文首先要學會做人。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融入社會之中,關心祖國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關心學校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及為多數(shù)人所矚目的帶傾向性的問題。有了這樣一腔熱血,他們自然就會關注時代的發(fā)展,留心社會的走向,注視世界的變化,也就會自然地主動地去瀏覽報刊,注意新聞,關注時局,議論時事,抨擊時弊。關注社會,就能開闊視野,陶冶性情,改變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陋習,將語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結合起來。就能使作文教學活起來,在作文考場上就有了正確的思想觀點、豐富的寫作素材和積極健康的情感宣泄了。
新課標要求以人為本,將漢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起來,用人類文化去熏陶學生,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我認為新課標提的很實在,是讓我們語文老師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地培養(yǎng)一批能夠很好運用祖國文字的下一代,以上就是我的一點淺薄之間,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培養(yǎng)出知、能、情、美和諧發(fā)展的優(yōu)秀語文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