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君浩
(宜興 214221)
一花一世界,藝術能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美的享受,通過某一物體激發(fā)內心對藝術和情感的共鳴,把欣賞它的人帶到一個甚至用語言都無法表達的藝術世界。如果這件藝術品給你帶來的美感和遐想愈深,其藝術水平也就愈高。紫砂也是如此,一個能把紫砂花器演繹得出神入化的人,必定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民族,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是充滿氣息的文化,紫砂作為一種藝術離不開生活。在紫砂器中,花器是最能表達生活的一種形式,供春的“樹癭壺”表達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自然物體,“風卷葵壺”表達的是一種特有的自然現(xiàn)象,“魚化龍壺”給予人們一個美麗的傳說,“松竹梅壺”體現(xiàn)了人們一種高雅的人生追求。朱可心老人的“報春壺”以“心”形為體、梅干為嘴,壺身嫩枝曲伸,梅花朵朵,確是一幅“報春圖”。這些紫砂花器中的代表作,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生活畫卷,也充分說明了傳統(tǒng)的紫砂花器深深扎根于民間生活,是民族性的東西,屬于民族的東西必定有著扎實而廣闊的基礎,也必定有著強勁的生命力。
明朝文學家吳承恩展開豐富的想象,寫成了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游記》。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一路充滿艱險,在如來佛的“神手”幫助下,一路化險為夷,最終取得真經,修成“正果”。書畫、傳說之間,閑暇之余創(chuàng)作了這把充滿生活氣息的“佛手壺”(見圖 1)。
圖1 佛手壺
壺為心意,心到手到,舊款變新顏,作品才會出彩?!胺鹗謮亍弊钤鐒?chuàng)于1 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則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著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纖如蘭花,見此十分養(yǎng)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xiàn),想到了西游記中的如來佛,正是這只佛手神通廣大,協(xié)助唐僧西天取經,為還原西游記中佛手的原型,特意制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yōu)美,流暢舒展自然。另一說法關于“佛手壺”的創(chuàng)意來源于一種叫五指橘的水果,其形狀如同五個手指握在一起,是一種仿生器造型,瓜蒂與葉自然連接,巧妙地表現(xiàn)出紫砂的含蓄自然。
具體創(chuàng)作中,想到佛手人稱“福手”,意為得壺得福,表達著創(chuàng)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壺以整個壯實的佛手作壺身,段泥為料,一來貼近手的膚色,二來段泥接近金黃色,寓意佛的光芒似陽光普照大地,惠澤大眾。耳形把為枝條造型,自然彎曲,把上勾勒出樹枝瘢痕,栩栩如生;把下和壺身交接處配以葉果裝飾,葉片柔柔舒展,佛手果抓握成爪或伸展手指,生動而傳神,墨綠泥色的樹葉和段泥相映成趣,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而壺嘴則在參差不齊的小手中形成,自然逼真地把形與神和諧地結合一起,似佛指相繞,祝福無限;壺蓋自然天成,大小合適,壺鈕設計成小佛手造型,憨態(tài)可掬,大中見小。整個壺體用捏、雕、塑等技法成型,以點啄產生佛手的肌理感,造型別致、布局合理,并把粗獷與細膩相結合,再配以各色優(yōu)質天然紫砂泥,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祝愿。相比老款“佛手壺”,在吸取前人象形逼真的優(yōu)點上,又加入自我風格:壺的把更加細致流暢,線條和諧;嘴更加實用,出水流暢;壺鈕借鑒雕塑手法,使視覺效果更為雅致明快。而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雕飾也是本著花素相宜的原則,刻畫出虛實相關的圖案,這種很有分寸的裝飾手法把實用與美觀巧妙地結合起來,具有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藝術表現(xiàn)力。
紫砂壺的搓、拍、打、刮、接、光等傳統(tǒng)成形技法,同中華民族文化意識審美觀念的藝術造型有機結合,造就了宜興紫砂文化的文明。對于從事紫砂壺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來說,首要的任務是要繼承傳統(tǒng),因為只有通過對紫砂傳統(tǒng)的很好把握,才能不斷地汲取古人技法的特色和優(yōu)點,并加以臨摹學習,不斷地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去,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且富有生命力的作品。紫砂作為傳統(tǒng)工藝品,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藝術根基,有著前輩們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如果再加上一代代紫砂藝人的傳承創(chuàng)新,才能得到紫砂壺的日趨完善,如老樹綻放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