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亞
(宜興 214221)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工作的緊張、勞累帶來了人的情緒壓抑,在這樣一種氛圍中,人們渴望生活中有一方凈土,能讓人感覺安靜、輕松,并獲得暫時的超脫。而呈簡約風格的紫砂陶,能以獨特的樸素語言傾訴著人們的期盼,讓人們找到心靈的安慰,找到自然回歸的趣味。因而,簡約設(shè)計的紫砂壺,正是一種時代的召喚,一種時尚的風格,更是生活的需要。
宜興紫砂壺,向來以古樸、簡約大方為藝術(shù)特點流傳于世。傳世的“大彬如意壺”、“大彬提梁壺”等優(yōu)秀作品以造型大氣、厚重著稱,給人以深厚古樸的美感。但是紫砂壺單純注重細部精工細作,不注重整體造型的簡潔與氣度是不行的,這也正反映出光貨的“簡約之美”。以紫砂“累積壺”為例(見圖1),此壺除了采用一些線型裝飾外,全靠簡潔的形態(tài)來表達作品自身的生命力,很見功力。
圖1 累積壺
紫砂“累積壺”以原礦紫砂泥成器,此壺以紫砂光貨中的圓型壺為基礎(chǔ)而創(chuàng)制的,器身呈鼓狀,飽滿流暢、過渡自然。壺器充分利用線條的表現(xiàn)效果,呈現(xiàn)出線條柔和之美。壺口與壺蓋為四條線條的層層疊疊累積而成,上下呼應、緊湊慎密,故此壺以“累積”命名。把紫砂“累積壺”設(shè)計成了平蓋,壺蓋上塑造了一半環(huán)形壺鈕,形如火苗掇起,頗有靈秀之氣;壺流自壺腹胥出自然,壺把高挑圓潤,與流對應出勢;壺嘴、壺鈕、壺把融合呼應,于起承轉(zhuǎn)合之間盡顯柔韌,于分寸尺度之間飽含張力。紫砂“累積壺”整體凝重端莊、古樸素雅,壺體敦厚飽滿、曲張有致,氣度渾樸大方。壺口與壺蓋間四條層層疊疊累積的線條,其制作工藝嫻熟,氣暢神怡,實為不可多得之珍品。
制作一把成功的紫砂壺需要什么?機遇還是十年磨一劍?荀子在《勸學篇》中的說法解釋了這個疑惑,他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鼻r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jīng)》。經(jīng)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jīng)》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終于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紫砂壺的制作亦如此,靠的是累積的力量。對于自己而言,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要做成一把好的紫砂壺,依舊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這個年代,積累對每位紫砂從業(yè)者都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在紫砂行業(yè)中,靠機遇成功的人,即使成功也是暫時的。有積累,而沒有成功的人,他們的不成功也是暫時的,這就是紫砂“累積壺”蘊含的力量——厚積薄發(fā)。
制作紫砂壺的年輕人可能沒有太多的體會,有些東西到了急用的時候方恨少。而年長一些的人大概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有了這些經(jīng)歷,才知道平時的積累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有時,年輕人也會聽到長者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說,制作紫砂壺切忌浮躁,一定要好好學本領(lǐng)、一定要好好善待任何人、一定要好好鍛煉身體等等各個方面善意的忠告。大家都知道是正確的事情,可有多少人重視起來呢?又有多少人在堅持著好習慣為自己的人生做著積累呢?制作紫砂壺,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積累和儲備的能量上面,為今后的需要源源不斷地付出。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我們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凡事要從一點一滴開始。只要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就好,積少成多,那一定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做著最有價值和保障的一件大事情。所以,從現(xiàn)在起,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怕量的大小,不畏時間的長短,只要為自己的全方面做著儲備,那我們還有什么不能辦好的事情呢?因此,懂得積累很重要,運用科學、有效的積累方法,掌握制作紫砂壺的技術(shù),深入理解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對于提高陶藝者的能力和素養(yǎng)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豐富、式樣繁多,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大多數(shù)的陶藝家是從生活中獲得積累與創(chuàng)作靈感的。人生和紫砂藝術(shù)一樣,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古人總結(jié)得好,“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薄扒Ю镏校加谧阆隆?,“水滴石穿”,“只要有恒心,鐵杵也能磨成針。”只要在這攀登陶藝的高低之間保持一顆平常心,從容不迫、循序漸進,人生與藝術(shù)自然愈跋愈高、漸行漸遠。將這樣的人生感悟熔鑄于這把紫砂“累積壺”里,塑造出了這款具有深刻寓意的壺藝形象,此壺形態(tài)與氣韻絲絲相扣、簡約凝練,無一筆之多余,而有十足的耐人尋味。
[1]蔣建亞.簡約之美——“坡方壺”創(chuàng)作談[J].江蘇陶瓷.2011(10):59.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M].意林編輯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