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皞
(宜興 214221)
方壺,相對圓器來說,具有其它紫砂茶壺無法比擬的特性,隱約地顯現(xiàn)剛正、端莊、冷靜的情懷。不論是一把四方、六方、八方,還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方器茶壺來講,方壺形成了多個平面,與圓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方壺有棱有角,具有獨特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內(nèi)涵。以紫砂“傳爐壺”為例(見圖1),此壺方圓相濟、挺勻有力、色澤紅艷、光彩照人,是傳爐壺式的經(jīng)典之作。
圖1 傳爐壺
紫砂“傳爐壺”是紫砂壺的一個經(jīng)典器型,其造型取材于青銅器,器身形狀以方器為基本形,但方中寓圓,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圓潤之美。壺嘴的造型難度高,方中帶圓、圓里寓方,二彎流式曲折有致,出水流暢。壺蓋延續(xù)了全器造型特征,方型圓角,壓蓋形式。壺蓋能四面通轉(zhuǎn)無礙,且面面俱到,并能接續(xù)全壺的氣韻。紫砂“傳爐壺”四方圈底,屬短柱型,精巧別致,落地穩(wěn)重。
“傳爐壺”為傳統(tǒng)壺型,至清代末期曾改名為“四方傳爐”,可為歷久彌新。傳爐為古代道家煉丹所用之丹爐。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游盡天下名山,與丹術、醫(yī)道頗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撫州南城)覺得泉水清冽脫俗,于是傳爐煉丹,留戀泉石之間,至今葛洪仙井遺跡猶在。麻姑泉釀酒,又稱作壽酒。洪祖以其水煉丹求壽成仙,而人壽之極致又稱茶壽。今以陽羨砂壺,仿傳爐之型,飲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
“傳爐壺”在古時候還有“金殿傳臚(爐)”一說。明、清時代在殿試后兩天,皇帝召見新科進士。考取的進士們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于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后與皇宮百官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這就是“金殿傳臚”?!芭F”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次暢名傳呼,進殿晉見皇帝。因古時候紫砂壺是士大夫階層的雅玩,將壺名取為傳爐,應有取其諧音后又取意自勉吧。
方是東方文化沉淀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內(nèi)涵。“傳爐壺”作為紫砂壺器,如何去貼切地體現(xiàn)這個方的文化本質(zhì),使鑒賞者從中領悟到些什么,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支點。作為藝人來說,深度研究方器內(nèi)涵,更好地把握新的突破點,將是標新立異的關鍵所在。
方與圓往往是相互轉(zhuǎn)化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伏羲女媧的寶相中,手持規(guī)與矩,可見在古代文化源頭,這一理念就深深存在了。人們要求自己在理念上、智慧思維上要化方為圓,在行為上要化圓為方,正所謂“智欲圓而行愈方”。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天平上,方與圓可說是萬象之本。天圓而地方,智圓而行方。在這里,方與圓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沖撞又融合。在深刻理解了這個方圓規(guī)矩之后,從東方文化內(nèi)涵這個內(nèi)容中,找出制作方壺的形式。正如紫砂“傳爐壺”,它就是從這個理念入手的。此壺方中帶圓,象征載物之大地,福址延廣,入理涵中。
當前,在宜興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中不乏創(chuàng)作高手,他們大多能從商鼎周枋中找到歷史與新時代特色的融合點。紫砂壺的把、流、鈕、蓋、壺身、支角等幾大要素,也多借助龍、鳳、蛙、蛇、鹿、雞、羊、瑞草神木等具有華夏文化象征、吉祥意義的奇禽異獸嘉禾來創(chuàng)作,這是極具積極意義的一面。這把紫砂“傳爐壺”,它能將方壺做得深能體現(xiàn)東方的尊貴與嚴整。紫砂“傳爐壺”具有尊嚴高貴的象征意義,使得壺器在觀賞陳設中具有極強的理念滲透力。比方說,人生功業(yè)進取,需座右銘式的道器來隨時警示自己。紫砂“傳爐壺”勸戒世人為人處事方中寓圓,和諧理智,他人必珍愛有加。
就造型而言,紫砂“傳爐壺”屬于紫砂光素器的范疇,器身形狀以方器為基本形,但方中寓圓,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圓潤之美。就其制作難度來看,紫砂“傳爐壺”的成型難度相當高,甚至可謂是紫砂陶器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幾個器型之一了。采用鑲身筒技法將壺體制作成粗坯,再將壺體上、下、左、右逐一拍圓。壺嘴的造型難度也頗高,做到了方中帶圓、圓里寓方,再加上此壺為二彎流式,在處理上倍增挑戰(zhàn)。壺嘴攸關全壺氣勢、整體造型,涉及到了出水是否順暢有力、斷水是否果斷不留茶涎等實用層面,因此,此壺也不易制精。紫砂“傳爐壺”風格雅致,隱隱然有古風韻,是一把兼具實用與鑒賞價值的壺器。
[1]馬順伢,黃曉瑛.試論紫砂方器的審美情趣[J].江蘇陶瓷.2010(03):33.
[2]南城麻姑酒[J].今日農(nóng)村.2002(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