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琴
(宜興 214221)
茶如隱逸,酒如豪士;酒以結友,茶當靜品。喝酒,可以呼朋喚友,而喝茶是一件清靜的事——拋開滿腦子浮躁的思緒,保持心靈的沉靜,讓自己的內心油然升起一種草木滋潤的怡然自得。
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比巳硕枷胂怼扒甯!?,但“清?!币馕吨裁矗⒎侨巳硕?。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喝茶時心里能將瑣事暫且放下。于是,對于人生幸福的詮釋,引用了喝茶的二個動作:提起、放下。
紫砂壺注定是為茶而生:一把紫砂壺韻乾坤,一把紫砂壺道人生。一把經典造型的紫砂壺更是洗凈鉛華,在壺、人、茶中給人以思緒萬千。2008年11月23日,一把唐云生前收藏的顧景舟制、吳湖帆繪的“大石瓢紫砂壺”(見圖1)在上海工藝美術秋季藝術品專場拍賣會上以318萬元成交。作為傳統經典造型的“石瓢壺”,又一次帶給我們視覺、心靈上的震撼,熨貼著我們心靈深處的懷想。
圖1 大石瓢紫砂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分嗅尀椤暗踝樱环N有柄、有流的小烹器?!薄般摗睆慕饘倨髅笞?yōu)樘掌鳎钤缫娪诒彼未髮W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碧K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系。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fā)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于是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后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是最早的紫砂“石銚壺”。有文人元素注入的“石瓢壺”,注定在以后的發(fā)展中書寫著不尋常的發(fā)展歷史。很多“石瓢壺”的器型是以人名命名的,如“彭年石瓢”、“子冶石瓢”、“石梅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此外“冰紋石瓢”、“大矮石瓢”、“六方石瓢”、“錦囊石瓢”、“高石瓢”皆發(fā)軔于此。
作為紫砂傳統造型,從古至今的名家?guī)缀醵甲鲞^ “石瓢壺”。紫砂發(fā)展的歷史上,很多制壺者對“石瓢壺”的整體與局部也作過多次改進,因此紫砂藝人常說,一把好的壺款是千百年來眾人智慧的結晶,是美的集中體現。
顧景舟的這把“大石瓢壺”集各家之大成,創(chuàng)出自我。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代初期以來繁瑣無度、堆砌浮華之氣,刻意追求線性的流暢舒展,反復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顯現了簡樸大方的氣度。從細節(jié)上觀賞,該“石瓢壺”壺嘴長短粗細比例恰當,胥出自然,從嘴頭至壺身逐漸加粗,從嘴面到流體的邊緣線的角度清晰明朗、干凈利落;與壺身的連接自然吻合,如樹之新枝渾然天生,好像是從壺體上長出來的感覺;嘴的角度恰到好處,嘴面平而挺,內孔圓,這樣出水有勁,不易涎水;壺蓋潤而挺,蓋雖然為平蓋,但不是平如水面,實質上是中高周低,中間與邊沿僅差一毫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極,細視略有高低,蓋面到蓋沿的線條過渡呈自上而下之緩緩走勢;蓋板線厚薄均勻,線圓潤,下邊與口結合嚴密,突出了蓋板線的圓整有勁,這樣完整的技術處理讓眼睛的審美習慣有了變化。再觀其身筒:壺的體形是以兩條拋物線結合而成,一條是從口到底的轉角處,一條是底中心至底的轉角處。兩條拋物線雖略有不同,但結合潤滑有度,感覺剛中有柔、和順有勁。身筒外觀整體形制為幾何三角形,此形由上而下,口沿至下部之過渡最是自然舒展,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處為直線,不是太鼓,又不是虛肥,而是挺拔大氣,此為“石瓢壺”之骨力所在。壺鈕為壺之制高點,有力巧撥千斤之功。鈕為橋形,高矮跨度比例恰當——橋中央最狹處慢慢向兩邊延伸至蓋,特別是與蓋的結合處在視覺上形成橢圓形,但又不是整個的,而只是個三分之二的橢圓。橋與蓋的交接處似明似暗,其內孔與蓋的結合處緩轉勻稱,內孔也是三分之二的橢圓,與橋形鈕形成呼應。橋的兩側對稱,處理手法難度較大,頗顯嫻熟完美的制作功力。壺把與嘴對稱,依身筒而生,非強接于壺,不欠不贅、不張揚、不委頓,且流、把呼應,把內、把外都是三角形線條,和潤流利,把手的橫斷面外圓內平似圓頭三角形,把握使用方便舒適。源于“大石瓢壺”體型較大,在創(chuàng)作中也非常仔細地考慮到了和諧之美:該壺的足與底面結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邊三角形,均勻協調,不偏不倚,使其整體顯示出壺的神韻十足,不愧為智欲其圓、行欲其方、剛柔相濟的砂壺珍品。
紫砂的收藏是文化的傳承。所謂秀美在壺內,功夫在壺外。紫砂壺的裝飾方法很多,從清代曼生等文人步入圈內,紫砂壺從一民間實用器開始逐步蛻庸脫俗,在畫家文人的盡情裝飾之后,通過刻刀等工具來表現筆情墨趣,肆意縱橫而不露刻意痕跡,盡顯雅美之韻。用顧景舟先生的話講:紫砂“用文人書畫以雕刻方式與精湛的壺藝相結合,從而邁進高雅的藝術格調,蛻脫了工匠式裝飾的流俗習氣?!薄笆皦亍笔沁m合品茗刻畫的器型,這把壺的壺身便有民國畫壇海派名家的助興,正面畫竹一叢,落款“湖帆”,看似寥寥幾筆卻清秀典雅;背面書“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意境深幽致遠,上下款分別為“藥城兄屬,吳倩并題”。一把紫砂壺把顧景舟、吳湖帆、唐云三位大家緊緊聯系在了小小的方圓天地之上。一壺三名家,道盡了“字依壺傳,壺隨字貴”這句話的深刻內涵。遙想若干年前,清風明月里,文人把茶論詩,沉醉在這把“石瓢壺”的意境里,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遠古山林,清風浩蕩,琴棋書畫,這是何等的好時光。
這把經典的“大石瓢壺”工藝精到、技法老練,成為一代“石瓢壺”之楷模。最重要的是,該作品所表達出的清秀沉穩(wěn)藝術趨向,直接影響了顧景舟先生一生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影響著一代代的紫砂藝人為之傾倒、為之癡迷,這就是紫砂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