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宏,李晉霞
(1.北京語言大學 語言科學院,北京 100083;2.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2.李晉霞,河南新野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
自結(jié)構主義語言學出現(xiàn)以來,語法研究一直是語言研究的核心領域,其學術核心地位體現(xiàn)在研究觀念、研究方法、事實挖掘、理論創(chuàng)新等各個方面,而且這些成果也不斷地向其他領域滲透?,F(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漢語語言學研究觀念和方法的更新與發(fā)展??梢赃@么說,自《馬氏文通》發(fā)表以來的學術發(fā)展歷程中,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基本上處于中國語言學研究最活躍、最具前沿性、成果最為豐富、同時也是爭議最為突出的領域。這種情況在當下的漢語語言學研究中顯得更加鮮明。
對此,學界一直有所分析,既有梳理,也有反思。如龔千炎(1987/1997)、邵敬敏(1990)、陳昌來(2002)等史論結(jié)合,對20世紀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做了較為充分的概括。陸儉明(1993)對漢語語法學史的斷代(20世紀80年代)研究則對當時的學術研究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相比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尤其是世紀之交,無論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通史研究還是斷代史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都相對少一些;而專題研究的評述則受到了較多的關注,從具體詞類到特定句式,從詞法形態(tài)到句法結(jié)構,從短語類型到句子篇章,從固化結(jié)構到共時語法化系統(tǒng),以及語法范疇、語法意義、語法功能、語法結(jié)構的生成機制及其理據(jù)等,都有相當多的專題性綜述。將通史研究和專題分析結(jié)合得比較充分的是邵敬敏(2011),其在宏觀概括和專題分析、縱向梳理和橫向拓展相結(jié)合的基礎上,從理論、任務、本體、應用四個方面對新時期(1978—2008)漢語語法研究做了立體交叉的評述。面對新的語言研究形勢,陸儉明、郭銳(1998)分析了漢語語法研究在理論和應用方面所面臨的挑戰(zhàn),并提出了相應的研究策略:對語言事實的挖掘和描寫仍要放在語法研究的首要位置;要加強理論上的思考,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要擺正漢語特性和語言共性的關系;要更新知識。袁毓林(2001、2003)則討論了語言學研究范式轉(zhuǎn)變背景下的多層面互動的漢語研究,這種觀念的變遷和理論的演進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中有了較為深入的體現(xiàn)。
也有學者在審視《馬氏文通》發(fā)表以來的漢語語言學研究尤其是漢語語法研究的過程及其所取得的某些成就時,指出這一進程中存在著某些重要失誤,如“普世語法觀”、“語法中心論”、“重語輕文和重音輕字情結(jié)”,以及“‘科學主義’迷信”(潘文國,2000)。但這種認識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議和批評(如韓景泉、閻勇,2002;伍雅清,2010)。我們認為漢語語法研究的過程與成果雖然不能說“好得很”,并確實需要進一步深刻反思,但并不認同漢語研究迷失于“普世語法觀”等這樣一些認識,更不認為當前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糟得很”,走進了死胡同。相反,我們認為當前的漢語語法研究正呈現(xiàn)出更為蓬勃的朝氣。雖然這其中也蘊藏著很多亟待重視的問題,但無論是理論的探求還是事實的挖掘,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較以前有很大發(fā)展。
本文試圖從理論語法研究和應用語法研究兩個方面就當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基本研究態(tài)勢及若干值得思考的問題,從宏觀上做出進一步的說明。本文并非相關研究成果的總結(jié)和評述,而是重在通過梳理研究態(tài)勢的過程來討論研究觀念的啟發(fā)以及對相關爭議的分析,同時對漢語語法研究的應用現(xiàn)狀和前景做出某種思考。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基本態(tài)勢
這主要體現(xiàn)在語法研究內(nèi)容不僅是“語法”的,還是“語言”的;語法研究方法不僅是“語法學”的,還是“一般科學”的;語法研究生態(tài)不僅是“語言學的”,還是“跨學科”的。這些變化,都是在多層面、多角度的互動關系研究中體現(xiàn)出來。具體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語法研究對象的變遷
結(jié)構主義背景下的語法研究,基本上都是以詞法現(xiàn)象和句法現(xiàn)象為基本的研究對象,詞素(語素)與詞的功能類別、詞組與句子的結(jié)構類型成為主要的研究內(nèi)容?;谶@種背景的語法研究,實際上就是對語言單位的分布及其結(jié)構方式與類型的整理和系統(tǒng)化。
隨著以生成和解釋為基本訴求的語言學理論和觀念的引入,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本體對象發(fā)生了重大調(diào)整,其中最為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從基于結(jié)構語言學范式的系統(tǒng)描寫轉(zhuǎn)向基于語言能力、語言功能的解釋,因此對句法結(jié)構生成的機制及其動因的分析成為當下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也是一般語法研究)新范式的基本目標。在這種解釋學轉(zhuǎn)向(interpretive turn)的學術大背景下,制約語法系統(tǒng)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因素都成為人們分析的切入點,進而形成了語法研究中功能主義和形式主義兩大流派的競爭態(tài)勢。由于任何語法實體都是由形式和功能兩部分構成的一個結(jié)構格式塔(structural gestalt),對這種結(jié)構格式塔的描寫和解釋必須從形式規(guī)則和功能動因上綜合考察,因此這兩大流派又有一定程度的互動和交流。
這種解釋學轉(zhuǎn)向?qū)h語語法研究的推動首先體現(xiàn)在漢語語法研究的功能取向和認知取向上。語言交際中的信息安排、語法結(jié)構形成中的經(jīng)驗動因、語法項目的交際選擇與配置等成為新時期語法研究的新課題?;谶@樣的觀念,詞庫和句法的關系、語法與語用的關系、語法與修辭的關系,都有了新的研究視角;語法范疇的認知體驗基礎、語法結(jié)構與認知模式之間的關系,都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語言表達的篇章性特征、交際模式對語法形式和意義浮現(xiàn)的影響、語體差異的不同語法表征,正在成為語法研究的一個新熱點。近年來廣受關注的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試圖在形式和意義相結(jié)合的觀念上提出新的認識,這是功能語法研究和認知語法研究的新拓展。另外,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中已經(jīng)開始比較多地關注語法化問題,將共時現(xiàn)象的層級化分析跟歷時現(xiàn)象的層次性描寫相結(jié)合,更加深入地認識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系統(tǒng)性、層次性、動態(tài)性。這是解釋學轉(zhuǎn)向的新視野。
語法形式的研究也同樣有了新的發(fā)展。基于生成語言學理論的漢語語法研究雖然一直未像西方語言學界那樣成為主流,但也逐步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生成語法在區(qū)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或曰語言表現(xiàn))的基礎上,將語言能力作為基本研究對象,探求語言系統(tǒng)(即生成語法的“語法”)生成的根本原則及其制約規(guī)則,從而揭示普遍語法的本質(zhì)。漢語生成語法研究在這一大背景下努力挖掘漢語事實,驗證普遍語法理論,解釋漢語特異表現(xiàn)。漢語形式語法研究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韻律語法(包括韻律詞法和韻律句法)。將韻律看作一種制約語法結(jié)構規(guī)則的形式,是近20年來漢語語法研究的重要發(fā)展。
而基于語言類型的語法研究既是形式的,又是功能的。它對語法結(jié)構類型的歸納、對基于相同相近范疇在不同語言中的形式異同和特征差異的比較,偏于結(jié)構主義語法的基本分析原則;對語言構造普遍原則的抽象及其在具體語言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的規(guī)則建構,多出于生成語法的基本理念;而對語言類型特征共性和個性的解釋,則多借助于功能的、認知的分析。在此背景下,漢語方言語法研究、漢藏語語法比較研究都逐步顯示出了較為突出的成果。近來有學者提出庫藏類型學(inventory typology)的新理論(劉丹青,2011、2012),將為漢語語法范疇乃至一般語言范疇的系統(tǒng)關聯(lián)和顯赫程度差異的分析提供新的視角。
也就是說,就漢語語法研究的本體而言,其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觀念變得更加綜合?,F(xiàn)代學術背景上的“語法”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法”了,凡是影響語言結(jié)構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則和規(guī)則都是語法研究的對象。同樣,漢語語法研究雖立足于漢語事實,但已不僅是“漢語的”了,很多觀念和成果已經(jīng)是“一般語言”的了。
2.語法研究方法的融合
語言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研究方法必然來自并融入一般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論中。同時,由于語言學是一門經(jīng)驗科學,其研究方法必然受到經(jīng)驗科學的限制。經(jīng)驗科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標志就是實證的研究,語言研究正是以實證研究作為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漢語語法研究也是如此,它在深化語法學獨特的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還從一般的“語法學”研究方法走向更具綜合性的“一般科學”的研究方法,并使語法學研究方法更加科學化。
基于結(jié)構主義觀念的語法研究非常注重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歸納。切分、等同、分類/歸類、組配是結(jié)構主義分析語言單位性質(zhì)的異同和層次的基本操作程序,其基本測試手段包括移位、替換、添加、刪除等。這些程序和手段仍然是研究語法現(xiàn)象乃至所有語言現(xiàn)象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手段,其本質(zhì)都是基于比較法的使用。比較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非?!疤摗?,每個虛詞的個性特征都比較鮮明、不好把握,但漢語虛詞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結(jié)構主義基本分析方法尤其是比較分析法的充分使用:“虛詞研究本身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從語法意義、具體用法以及使用的語義背景等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多個方位來考察、分析、研究,而考察、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比較?!?馬真,2004:235)
如果說結(jié)構主義語法研究、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的語法研究比較重視實際產(chǎn)出的語言材料的收集和鑒別的話,生成語法則特別注重內(nèi)省材料的價值,運用內(nèi)省法獲取和鑒別材料是其檢驗認識、發(fā)展理論的重要途徑(當然,它也并不排斥實際材料的使用,但會“謹慎”地使用)。實際上,這兩種研究范式的不同在方法論上的體現(xiàn)就是對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側(cè)重有別。進一步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歸納法更注重證實(verification)的研究策略,而演繹法更注重證偽(falsification)的研究策略。相對于一般的語法研究,我們經(jīng)常見到生成語法研究中更多地用不打星號的句子和打星號(*)的句子做比較,其根本原因就在此。對這種研究觀念的彰顯是自結(jié)構語言學之后在方法論上的重要拓展。
不僅如此,運用歸納法、演繹法來研究語法,在新的學術背景下都有了新的發(fā)展。一是通過統(tǒng)計使用頻率的方法來研究語法表達形式的使用傾向,進而探求語法規(guī)則的浮現(xiàn)過程和具體特征;一是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探求語法單位和語法分析模式的心理現(xiàn)實性(psychological reality),進而探求語法結(jié)構生成的心理過程和生理基礎。與此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大型語料庫逐步建立起來,語料庫方法(包括基于語料庫的方法和語料庫驅(qū)動的方法)在語法研究乃至語言研究中的地位日漸顯著。這不僅是語料收集方式的改變,也調(diào)整著研究觀念和研究對象。如通過大規(guī)模語料分析來發(fā)現(xiàn)新的語法知識,拓展了歸納法和證實法的適用性。語料庫方法的使用也使我們能更方便地將漢語研究放到語言類型學的背景下考察,從而對漢語語法現(xiàn)象的性質(zhì)及漢語語法的類型特征做出全新的認識。在新的研究形勢下,歸納和演繹、證實和證偽諸方法和方法論的互動關系使?jié)h語語法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空間;詞法和句法、詞庫和構式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得到新的拓展(袁毓林等,2014)。
語言學方法的融合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和一般科學研究方法的融合上,就具體課題的研究,學界也常常將多種研究方法結(jié)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如當下正熱的(漢語)構式語法和漸熱的(漢語)生成詞庫論研究,都有多方法綜合的背景。
3.語法研究生態(tài)的拓展
這里所說的語法研究生態(tài),指的是語法研究跟語言學中其他領域的研究以及語言研究之外其他學科的研究之間的關系,即語法研究在當前科學研究中所處的環(huán)境。
上文已經(jīng)指出,當前的語法研究已經(jīng)從主要關注詞和句子的語法(詞法和句法)逐步發(fā)展到重視篇章語法的研究,這本身就拓展了語法研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僅如此,語法和修辭、語法和詞匯、語法和語音、語法和韻律、核心語法現(xiàn)象和邊緣語法現(xiàn)象的互動關系近些年受到漢語語法學界的重視。以語法和修辭的關系為例,過去,漢語語言學界在語法研究和修辭研究的關系上,注重的是如何“結(jié)合”的問題。隨著學界對語法和修辭之間互動關系的認識(兩者之間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互動論”成為認識兩者關系的新觀念,這樣就使人們將語法研究的觀念拓展到修辭研究中,如關于構式及構式壓制的認識、關于認知性辭格和表達性辭格的劃分、關于隱喻和轉(zhuǎn)喻機制的分析等。同樣,修辭研究的觀念也逐步向語法研究中滲透,如語體問題和文體問題在十數(shù)年前幾乎是修辭研究的專利,篇章問題也主要為修辭學研究所關注,而現(xiàn)在則受到漢語語法研究的高度重視。不僅如此,隨著構式語法的興起,各個語言成分和各級語法單位都被看作構式;如果這種認識可行的話,就有可能對各個層級、各種性質(zhì)的語法現(xiàn)象做出某種程度的統(tǒng)一描寫和解釋。目前,漢語構式語法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點,進一步拓展了漢語語法研究的生態(tài)空間。①
漢語語法的應用研究在某些方面也有了新進展。當前中國漢語應用研究亟須抓的三個研究領域是:適應中文信息處理需要的漢語應用研究,適應中小學語文教學需要的漢語應用研究,適應對外漢語教學需要的漢語應用研究(陸儉明,2000)。相對而言,漢語語法研究在漢語自然語言處理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谝?guī)則的分析模式和基于統(tǒng)計的分析模式都在進一步探索中,目前后者似乎更受到漢語自然語言處理學界的青睞。這從一個側(cè)面告訴漢語語法學界,如何展開基于使用的規(guī)則研究應該成為新的研究目標。同時,關于漢語語法結(jié)構和規(guī)則的大型知識庫的建設已經(jīng)啟動,對漢語的結(jié)構特征(如“意合”還是“形合”)將會產(chǎn)生新的認識成果。②然而,就語法教學研究而言,存在著一冷一熱兩種情況:目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淡化語法的情況,而在對外漢語教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中卻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對此,后文將專門討論,此不贅述。
下文從漢語語法研究中的借鑒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來進一步審視當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基本態(tài)勢及其相關爭議。
毋庸諱言,漢語語法研究自《馬氏文通》起,就以借鑒和吸收國外語法研究理念和方法乃至基本分析框架作為自身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有的學者則將這種國外理論漢語化的過程視為模仿或機械模仿。這是每次大的語法學討論中都引起爭論的焦點,世紀之交的爭論更加激烈。為了進行所謂的“撥亂反正”,有的學者干脆舉起了“建設有中國特色語言學”的旗幟。關于漢語語法研究中的借鑒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問題,是我們在新形勢下需要重新思考的重大問題,關系到漢語語法研究如何生存和發(fā)展的問題。
我們認為,百年來的漢語語法研究的歷程不能簡單地看作是對國外某些理論的模仿,而是有效的借鑒;雖然借鑒中常有機械模仿的地方,然而總體而言在借鑒中仍然體現(xiàn)出不懈的創(chuàng)新追求。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借鑒一家一派,即運用結(jié)構主義語言學的基本思路來分析漢語語法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相對一致的研究局面,學界所關注的論題往往有很大的疊合。而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始,借鑒國外語言學理論來研究漢語語法現(xiàn)象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對很多基本問題的認識雖未充分體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但國外語言學理論漢語化的深度和廣度是前所未有的,在新的理論指導和啟發(fā)下所挖掘出的新的漢語事實也達到前所未有的豐富程度,基于漢語事實的理論探求也有了新的收獲。
1.借鑒和吸收仍是推進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重要動力
漢語語法研究在較長時期里基本上仍在傳統(tǒng)語法研究的框架中展開,對國外新起的語法理論比較隔膜。即便是吸收國外語言學理論,也往往慢幾個階段。由于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借鑒國外語言學理論進行漢語(語法)研究只能“悄悄地化用”,而且所借的對象主要是結(jié)構語言學理論。生成語法理論發(fā)展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比較多的介紹,但實際的漢語生成語法研究仍遲至1990年代才開始有較深入的專題性探討。此時,生成語法之外的一些流行的語法理論也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引介和漢語化過程,如功能語法、認知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語法化理論等。相對于形式語法的研究,基于功能、認知的語法研究在漢語研究中顯得更加活躍和充分,研究人數(shù)、論著發(fā)表、專題會議等都遠遠超過形式語法的研究。雖然在如何借鑒、如何創(chuàng)新、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漢語現(xiàn)象等方面仍有不小的爭議,但無論是功能語法還是形式語法的研究,在當前學術生態(tài)中借鑒和吸收新的研究觀念和方法仍是推動漢語語法研究的最重要的力量。學界已經(jīng)逐步認識到,若想充分展開漢語學術研究,僅有漢語語言(學)的眼光顯然是不夠的,即便再加上印歐語言(學)的眼光也不充分,必須具備世界語言(學)的眼光。無所借鑒的學術研究固然也有可能做出某些創(chuàng)新,但借鑒既有的先進理念和成果則更加有利于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對人類智慧的尊重和重視。
借鑒和吸收的廣度和深度及國際化程度與研究群體直接相關。當前語法研究的主力軍是先后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③總體而言,他們有比較寬的學術視野,外語背景更加豐富,出國讀書、訪學的機會在增加,國際交往增多,必然使?jié)h語研究國際化程度逐步加深。在引入、吸收和應用國外最新理論的過程中,博士學位論文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國外學術理論的及時引介仍然是推進漢語研究、帶領年輕學者盡快走到學術前沿的重要力量。國際化,首先是研究主體即學者的國際化,他們的思想、觀念、研究方法、研究領域逐漸跟國際接軌。④同時,國際學術中國化的進程也在逐步加速。這兩股力量的結(jié)合,使?jié)h語語法研究乃至整個漢語語言學研究逐步融入國際語言學研究的主流之中,理論的應用和更新的速度在加快,漢語研究的國際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
2.漢語語法研究正為普通語言學提供越來越多可資借鑒的成果
這既體現(xiàn)在基于漢語語法事實的挖掘,也體現(xiàn)于漢語語法學者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理論建構方面的探討。
對漢語語法事實的挖掘既得益于借鑒國外語言學理論,也得益于漢語語法學注重語言事實挖掘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兩者的結(jié)合使?jié)h語語法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如這樣一些研究課題都受到了長期的關注:漢語詞類的屬性特征及其系統(tǒng),漢語虛詞的語義和用法特征,漢語語法范疇的句法表現(xiàn),漢語句法結(jié)構及語序的認知基礎,漢語特殊句式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漢語基本詞類(名、動、形)和結(jié)構式(如動結(jié)式、“把”字句、“被”字句)的論元結(jié)構和配價分析,漢語時體系統(tǒng)的具體特征及表達方式,漢語話題結(jié)構的類型特征和焦點結(jié)構的句法表現(xiàn),漢語方言語法研究,漢藏語語法描寫和比較研究,等等。有些問題引發(fā)了長時期的爭論。實際上,對這些“關鍵問題”的反復討論成為檢測和發(fā)展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的重要方式。如詞類劃分標準和詞類之間層級關系的討論,就一直伴隨著漢語語法研究的整個過程,促進了學界對廣義形態(tài)、句法功能的深入思考。近些年詞類問題又成為一個新的熱點,而且往往與漢語“特點”的探討結(jié)合在一起,推動了人們對詞類屬性的研究,促進了人們對漢語類型特征的新認識。
在專題研究深化的同時,漢語語法學界同樣注重理論的創(chuàng)新問題。如詞組本位的提出為概括漢語語法特點、描寫漢語語法體系、解決詞類劃分難題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觀察視角;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三維語法)、兩個三角(“普通話-方言-古漢語”和“語表-語里-語值”)理論的提出,使語法現(xiàn)象的描寫和解釋變得更加全面、系統(tǒng);層次分析法、變換分析法、語義特征分析法、配價分析法、語義指向分析法,都在漢語語法研究的實踐中做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闡釋。有學者基于趙元任對漢語表達方式特征的深刻認識指出,“語言大同而大不同,大同在語用上,大不同在句法結(jié)構上”,因此要“從大局上和根本上把握漢語的特點”,重新思考漢語語法系統(tǒng)的特點(沈家煊,2012)。有學者正倡導和開展全球華語語法研究(邢福義、汪國勝,2012),這樣的研究既要面對全新的語言事實,又必然要面對語言調(diào)查方法和描寫策略、分析模式的更新問題。
漢語語法研究正在國際語言學主流中展示越來越豐富的研究成果。當然,也有人對幾十年甚至百多年來的漢語語法研究的成績比較悲觀,試圖尋找新的突破口?!白帧北疚焕碚摰奶岢龊驼撟C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這樣的研究往往牽涉對漢語語法特點的重新認識(見下文)。雖然其中有的問題所帶來的爭議更大,但這種理論創(chuàng)新意識和積極探求精神是值得特別肯定的。相互辯難、不斷爭議是正常的,而且是特別值得發(fā)揚的,它將推動我們更多地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學術進步。
總體而言,雖然目前漢語語法研究為國際學術研究提供的新觀念、新方法、新概念尚不特別豐富,但基于漢語語法研究的新認識必將繼續(xù)為普通語言學理論做出新的貢獻。然而,一個毋庸置辯的事實是,有時漢語(語法)研究中已經(jīng)有了相當高質(zhì)量的研究成果,但境外學者并不清楚、未加關注,進而出現(xiàn)了重復研究甚至低層次研究的情況。
3.關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的討論
在國外語言學理論引入漢語語法研究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這樣的爭論:將國外語言學理論應用于漢語研究會不會“水土不服”?在國外理論指導和啟發(fā)下的漢語語法研究是否因此存在“削足適履”的情況?漢語語法研究是否要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之路?這便體現(xiàn)為《馬氏文通》出版以來漢語研究歷程中一直存在的接軌意識和自立意識的“路線”之辨。正如有先生指出的那樣,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學人有兩個“不曾停息”的努力:我們從西方借鑒先進的理論和方法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息過,我們想擺脫印歐語的研究框架、尋找漢語自身特點的努力也一直沒有停息過(沈家煊,2011)。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理論的呼聲便時有出現(xiàn),并有學者在進行具體探索。
關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或“有中國特色的語法學”的呼吁,基本上源于對幾十年甚至百多年來漢語語法研究成果的重新評價和對漢語語法特點的再認識。有學者認為《馬氏文通》以來漢語研究雖有某些成就,但也存在若干方向性失誤,究其根由,“過多地關注、而且不斷地引進(這當然是需要的)國外的理論與方法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引進過程中不斷放棄了自我”,因而主張“建立漢語自己的本體語言學”(潘文國,2000),以回答“中國語言學的未來在哪里”(潘文國,2008)這樣的世紀問題。⑤有學者看到詞本位、句本位、詞組本位等各種本位觀在描寫和解釋漢語語法現(xiàn)象的困境時,發(fā)現(xiàn)“漢字”的特殊作用,進而主張建立“字本位”的語法體系,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之路。就漢語的既有研究成果而言,有學者指出:“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理論、形式和意義相互驗證的思想以及有關語義特征、語義指向、語義角色、語義結(jié)構、語義范疇的研究方法,‘無疑是朝著最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語法理論的方向邁出的極為重要的步驟’?!?邵敬敏,2003)這些新的思考促使學界對研究的路徑和實績進行不斷反思。
與此同時,還存在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很少有年輕的語法學/語言學學者主張“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語法理論(或語言學理論)”,他們基本上在努力地借鑒、吸收國外盛行的語法理論/語言學理論,并將之應用于漢語語法分析的實踐中。實際上,他們一般也不怎么認為產(chǎn)生于西方的語言學理論在科學本質(zhì)上就是“西方的”;同樣也不認為產(chǎn)生于中國的語言學理論在科學本質(zhì)上就是“中國(特色)的”。漢語語法固然有類型上的特異之處,但這跟是否需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似乎是兩個問題,即漢語本體的某些特殊性與基于這種本體而做的理論探索是否需要“國別化”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在他們的眼中,正如錢鍾書論唐宋詩歌的本質(zhì)那樣,“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談藝錄》2頁,中華書局,1984年),語言學研究范圍、重點和取向、方法的差異也并非國別之殊,而是范式之別。無論何種范式,皆應為世界的語言學。有先生指出,“語言學就是語言學”,語言學和其他科學一樣并不存在國界(徐烈炯,1998)。當然,如果強調(diào)某些論題的學人集中地、某些主張的生發(fā)變動處提出“某國特色”并無大的邏輯問題;但要明確的是,所謂的“特色”并不排他,既非孤芳自賞,也不自筑樊籬。就我們目前所提出的某些“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內(nèi)容和成果而言,很多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漢語特色。有時我們對西方理論的批評很多是基于某些大的觀念、哲學層面上的認識,而并非基于具體的語言研究方法、分析模式、基本結(jié)論的分析。這也許同樣是需要我們反思的地方。如果認為語言學是一門科學的話,也許就無所謂建立什么“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了。要創(chuàng)造具有全局性的語言學理論,必須具備語言觀念(乃至哲學觀念)的領先性、概念結(jié)構的明晰性、規(guī)則系統(tǒng)的自洽性、技術操作的可能性,而且這種理論必然能夠有效地拓展到語言習得中。就此而言,悲觀一點說,我們目前的知識結(jié)構是否有利于構建面向整個語言系統(tǒng)的語言學理論,都值得深入思考。我們覺得,在當前的漢語語法/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借鑒和吸收仍是推進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動力(當然不是唯一的發(fā)展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和自主性,要讓年輕學者真正走到國際學術的前沿,參與國際語言學理論的構建。中國語言學研究本身就是國際語言學研究的一部分。
上文討論的基本上都是漢語語法本體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基本態(tài)勢,下面再來看看漢語應用語法研究的基本態(tài)勢。
前文已經(jīng)指出,當前中國漢語應用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領域中:中文信息處理、中小學語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進一步拓展為國際漢語教學)。關于中文信息處理中的語法研究問題這里不加討論,重點關注語法教學的應用研究問題,也就是有關母語習得和二語習得中的漢語語法教學與研究的問題。它既包括中小學(尤其是中學)的語法教學與研究的問題,也包括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語法教學與研究的問題。可以這樣說,前者正處于迷茫的路途中,后者正處于轉(zhuǎn)型的關節(jié)處,兩者正處于一冷一熱的狀態(tài)。
新中國成立后,語言應用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其根本原因就是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學者的積極參與。其中又以語法教學的應用研究為核心。20世紀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語法研究和語文教學、語言生活的關系相當密切,語言學者展開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讓語言研究(尤其是語法研究)的成果應用到語文教學、語言生活中去。雖然實際上未必能完全做到,這樣的認識也未必完全合理,但語法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一直成為推動語法研究的動力之一。從《語法修辭講話》的發(fā)表(1951年)和出版,到《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tǒng)》的公布(1956年),再到《中學教學語法系統(tǒng)提要(試用)》的推出(1984年),語法理論的應用研究和應用實踐一直是語法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同時帶動了整個社會尤其是中小學對語法學習的重視。然而,就在《中學教學語法系統(tǒng)提要(試用)》公布后不久,“淡化語法”的呼聲就在中學語文教學界出現(xiàn);此后,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法教學的分量在逐步降低,以致當前的中學語文教材中不再將較為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作為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了。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語言研究的“自主性”似乎越來越強,以致目前語法研究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基本上處于“靜默”的狀態(tài)??梢赃@樣說,我們的語法研究正在失去中學語文教學這一服務領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目前的語法學界未見多少反思。⑥這也許與學界(既包括語言學界,也包括非語言學界)長時期里對中學語法教學的定位問題沒有深入討論、研究有關,與我們對教什么、怎么教的認識不充分有關,其實根本上與我們對中小學生需要學習哪些語法知識、如何學習語法知識的研究付諸闕如有關。⑦當前的語法教學基本上屬于語言學性質(zhì)的語言結(jié)構知識教學,而不是去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漢語結(jié)構之美,不能像課文教學那樣讓人產(chǎn)生欣賞的愉悅和沉思。中學語法教學的目的是否僅僅是為了更準確地遣詞造句?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深思過。更嚴重的問題是,當前語法研究的目標、情趣實際上離應用語法研究似乎越來越遠。重要的語言研究機構、著名的語言學家、核心的語言學刊物,似乎都在遠離語法教學的應用語法,以致“語法學”和“學語法”徹底分了家。即便是大學《現(xiàn)代漢語》教材中的語法部分,大多仍是幾十年一貫制的編寫框架;即便試圖有所創(chuàng)新,也大多注重于理論介紹和分析上的拓展,對應用語法的分析仍未脫離改病句式匡謬正俗的基本思路。母語語法教學和研究的邊緣化,令人擔憂。
語法研究在語文教育中棄守的同時,卻在習得研究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中學教學語法研究趨冷的表現(xiàn)相比,對外漢語教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語法研究受到了比較多的重視。長時期里,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在大的層面上沿襲了漢語本體研究中的語法體系,語法習得研究的論題基本上來自漢語語法本體研究成果的啟發(fā),如比較注重結(jié)構形式的研究,尤其是句子結(jié)構基本類型的研究。目前,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這樣的研究是有很大局限的,因此提出開展語法項目的用法研究,注重形式、功能、情境相結(jié)合的研究,并將研究對象從句子層面拓展到篇章。同時,生成語法對語言能力(普遍語法)的認識大大推動了母語習得和二語習得的研究。尤其是隨著中介語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引入和運用,如何分析中介語的各種表征(如正確表達和偏誤形式),成為漢語語法研究選題的重要來源,也是檢驗漢語語法研究成果的重要參照。有學者還進一步提出,要區(qū)分“(一般意義上的)漢語本體研究”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本體研究”(陸儉明,2007b),后者必然考慮什么樣的語法體系最適合于漢語教學,這就必然重視詞語或句法格式的用法的研究,必然考慮語言項目教學的層次性和階段性。這方面的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全面、深入地展開。由于對外漢語教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漢語語法研究不能簡單地運用本體研究語法成果,不能通過研究者的語感來直接判定語料的性質(zhì),不能基于演繹的分析來構建理論系統(tǒng),這樣,基于不同類型大規(guī)模中介語語料庫的研究而構建出新的對外漢語教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漢語語法教學體系,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自結(jié)構語言學出現(xiàn)以后,語言學研究特別是語法研究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根本原因就是基于語言“結(jié)構”的研究成為語言分析的基本對象。結(jié)構語言學開啟的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講求操作程序,在語言事實的爬梳清理和規(guī)則化過程中試圖構建一種層次清晰、邏輯自洽的體系。這是任何語言學研究都應該有的基本功。由于基于結(jié)構構造的研究更加講究法度、便于實證、利于師從,因此學術研究呈現(xiàn)出容易效仿的技術理性,而且可效之本日趨豐富,如結(jié)構語言學、生成語法、類型學、認知語法等。這其中所蘊含的學術之美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而不同研究范式所呈現(xiàn)的美質(zhì)差異也讓具有不同學術背景、不同思維習慣的研究者有了自己的發(fā)展空間。
這里需要指出一個要特別引起重視的現(xiàn)象,就是近些年漢語既有的研究成果不但仍不怎么被國外所關注,即便是國內(nèi)研究也有所忽視。我們不難見到這樣的情況:某些標舉解釋的研究,對精細刻畫漢語語言事實的方法和思路不熟悉,對漢語結(jié)構語言學的描寫成就并不了解。如構式語法研究中關于“構式壓制”的分析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本。有些構式壓制現(xiàn)象(如詞類活用、轉(zhuǎn)類問題),在近些年的修辭學、語法學、語義學、詞匯學乃至語用學研究中已經(jīng)做了比較充分的分析,然而某些基于構式壓制理論的研究對此并不關注,主要在一個新的概念系統(tǒng)中做了重新表述(施春宏,2012)。而且,這種貼標簽式的解釋有時顯得相當粗疏,并沒有深入到對語言構造的機制及其約束條件的刻畫?!吨袊Z文》在網(wǎng)絡投稿系統(tǒng)中有這樣一段話:“由于種種原因,不少國內(nèi)作者對外國文獻能及時掌握,而對國內(nèi)文獻倒反而知之較慢或較少,不少國內(nèi)作者在發(fā)表論文時對國內(nèi)期刊發(fā)表的同行工作的引用不夠充分?!边@是新時期的新現(xiàn)象,應當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重視。
注釋:
①近些年,構式語法在漢語語法研究中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幾乎成為“顯學”。至2013年底,僅中國知網(wǎng)(CNKI)上以“構式”分析為主題的相關漢語文獻就已達1300余篇(其中,標題中直接以“構式”呈現(xiàn)的有近800篇),且大有迅速增長之勢。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有很多研究實際上就是在“構式”標簽下的結(jié)構語言學分析。這實際也與構式語法的研究現(xiàn)狀有關,因為就當前的構式語法理論對漢語語法研究的影響而言,更多的是觀念的啟發(fā),而非方法論的引導(施春宏,2013)。
②關于漢語語法結(jié)構特征的總體格局是“意合”還是“形合”,一直存在著爭議。然而目前更多的是例舉性的說明,而且對何謂“意”、何謂“形”也沒有基本統(tǒng)一的認識。甚至如語序問題、虛詞問題在漢語語法結(jié)構系統(tǒng)建構中的作用是歸入意合還是形合都有不同看法。如果撇開概念的糾纏,對漢語語法系統(tǒng)如何“意合”或“形合”的研究漢語語法學界和中文信息處理界都開始有了比較多的具體研究,將會帶來很多新的認識和思考。
③年輕人的學術視野和學術情趣必然會帶來學術理想和學術審美的調(diào)整和轉(zhuǎn)變。這是學術發(fā)展史上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④生成語法研究的“外熱內(nèi)冷”(國外熱、國內(nèi)冷)現(xiàn)象,可能與國內(nèi)語言學界的知識背景有很大關系,也影響了漢語生成語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拓展和優(yōu)化。
⑤很多類似的批評都是基于宏觀層面的說明,常常做出方向性的指責,而極少通過實際例子的分析來論證,因此難以展開證偽式的討論。有的批評則是通過假設對方的立場而展開演繹性說明的。
⑥對此有較多思考的是陸儉明等,參見陸儉明和李鏜(2002)、陸儉明(2007a)等。目前主要還是思辨層面的討論,若要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的研究和實施則需要語言學界、教育學界、語文教學界和中小學語文教育管理機構等的充分合作。
⑦過去的中學語法教學體系有向大學“看齊”的傾向,注重術語/概念的理解和結(jié)構形式的分析,以致讓人覺得過深、過細,對語文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這是需要特別反省的地方。
[1] 陳昌來.二十世紀的漢語語法學[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2] 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稿[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中國語法學史(修訂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3] 韓景泉,閻勇.對“漢語研究:世紀之交的思考”的思考[J].語言研究,2002,(1).
[4] 劉丹青.語言庫藏類型學構想[J].當代語言學,2011,(4).
[5] 劉丹青.漢語的若干顯赫范疇:語言庫藏類型學視角[J].世界漢語教學,2012,(3).
[6] 陸儉明.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7] 陸儉明.跨入新世紀后我國漢語應用研究的三個主要方面[J].中國語文,2000,(6).
[8] 陸儉明.語文教學定位應定在哪里?[J].語言文字應用,2007a,(3).
[9] 陸儉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本體研究和漢語本體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7b,(3).
[10] 陸儉明,郭銳.漢語語法研究所面臨的挑戰(zhàn)[J].世界漢語教學,1998,(4).
[11] 陸儉明,李鏜.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知識的分布與教學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2,(1).
[12] 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3] 潘文國.漢語研究:世紀之交的思考[J].語言研究,2000,(1).
[14] 潘文國.中國語言學的未來在哪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8,(1).
[15] 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6] 邵敬敏.關于新世紀漢語語法研究的幾點思考[J].語言科學,2003,(4).
[17] 邵敬敏.新時期漢語語法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8] 沈家煊.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學術遺產(chǎn)[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4).
[19] 沈家煊.“零句”和“流水句”——為趙元任先生誕辰 120 周年而作[J].中國語文,2012,(5).
[20] 施春宏.從構式壓制看語法和修辭的互動關系[J].當代修辭學,2012,(1).
[21] 施春宏.句式分析中的構式觀及相關理論問題[J].漢語學報,2013,(2).
[22] 伍雅清.對語言學批評的批評[J].外國語文,2010,(2).
[23] 邢福義,汪國勝.全球華語語法研究的基本構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24] 徐烈炯.語言學就是語言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8,(1).
[25] 袁毓林.語言學研究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J].漢語學習,2001,(3).
[26] 袁毓林.走向多層面互動的漢語研究[J].語言科學,2003,(6).
[27] 袁毓林,詹衛(wèi)東,施春宏.漢語“詞庫—構式”互動的語法描寫體系及其教學應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