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偃成
(湖南科技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湖南永州 425199)
目前國內(nèi)對謊言的關注度很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很多,然而關注善意謊言這一具體概念研究的卻不多(謊言的研究和善意謊言的研究是不同的研究方法體系),最近10多年人們才逐漸關注這種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如人們開始關注春晚小品《一句話的事兒》中所折射出來的善意謊言現(xiàn)象等[1]。謊言可以分為善意謊言和惡意謊言。善意謊言有時候是表達愛的最佳方式,我們有些時候是很需要的,比如善意謊言可以為這個世界化解矛盾,增添和氣;善意謊言也可以用來建立、維系、發(fā)展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等??傊?,善意謊言是一種有效的認知語用策略,不是簡單的言語交際現(xiàn)象,它的識別、生成與理解是極其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我們很有必要對目前國內(nèi)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回顧和展望,以此來引起學者們對這種語言現(xiàn)象的重視,從而推動善意謊言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為學者們提供相關的研究參考。
在過去10多年中,國內(nèi)的學者們曾從不同視角、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善意謊言這種語言現(xiàn)象,關于善意謊言方面的研究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然而學者們在善意謊言的定義和分類等基本問題上卻一直未達成一致看法。如根據(jù)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和說話者的利益代表范圍來劃分這種常見的謊言分類方法,善意謊言是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謊言,惡意謊言是代表少數(shù)人利益的,這種分類方法明顯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把一些善意謊言(夫妻之間的善意謊言等,只代表少數(shù)個人,不代表代表廣大人民利益)排除在外。
根據(jù)已有的國內(nèi)善意謊言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者們試圖從不同角度來揭示善意謊言的內(nèi)涵和特征,最具有說服力的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4類:
1.善意謊言(白謊)是謊言的一種,善意謊言以利他主義為目的,通常因遵守親情、愛情、職責、職業(yè)道德原則和一些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而發(fā)生。這類撒謊是出于禮貌,是接人待物的一種技巧[2]。
2.所謂的善意謊言就是說話者出于好意而撒謊,盡自己最大努力減少對他人的傷害。善意的謊言是出于善良的動機,以維護他人利益為目的和出發(fā)點[1]。
3.意在利他、利集體、利民族、利國家、利社會的善意動機。國外心理學家所謂的“利人謊言”就是一種善意謊言[3,4]。
4.善意性謊言是說謊者出于良善的動機,說出刻意隱瞞事實或提供自認為虛假信息的言語,這種言語至少對于受謊者來說是無害的[5]。
楊偃成的《關于善意謊言界定與分類的探討》認為善意謊言是平時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必須的交際策略,關于它的界定歷來存在一定的爭議。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界定善意謊言時正確的方法是要考慮善意謊言所有的必備條件且指出謊言的性質(zhì),但應該避免繁瑣,剔除一些非本質(zhì)的、可此可彼的特征[6]。
筆者也曾認為對于善意謊言而言,它的理想化認知模型可以從認知語用角度進一步具體闡釋為:一個講話者(S)告訴聽話者(A)一個命題(P)是個謊言。善意謊言模型:P是虛假的;S知道P是虛假;S在說P時,有意欺騙A,但不具有重大危害性。
同一事物,分類的標準不同,得到的具體類別自然也不同。分類必須具備理論意義或?qū)嵺`意義,這是我們應遵守的科學的態(tài)度。筆者曾在2012年的研究中指出根據(jù)說話者的行為方式不同來劃分,善意謊言可以分為言語性、非言語性兩類(在我們?nèi)粘=浑H中,不僅言語能表達善意謊言,一些肢體性語言、面部表情等也可以);根據(jù)善意謊言的內(nèi)容來劃分,可以分為安慰類、教育類、圓場類、尊重類等;從言后行為(影響效果)這一角度來劃分,善意謊言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主要對聽話者有利、主要對講話者有利、對兩者都有利、主要對第三方有利[6]。
筆者通過檢索中國知網(wǎng)等國內(nèi)文獻,發(fā)現(xiàn)近十多年來關于“善意謊言”研究的學術論文共計84篇左右,其中發(fā)表在核心期刊的論文數(shù)為8篇左右,碩士論文8篇左右,國際會議論文摘要1篇。近10年來發(fā)表在核心和一般期刊上的關于善意謊言的學術論文研究層次,其中涉及修辭學角度的有1篇,社會語言學角度的1篇,教育與教學法角度的近20篇,語用學角度的11篇,認知語言學角度的4篇,認知語用學角度的7篇,其他研究40篇(因僅局限于中國知網(wǎng)的統(tǒng)計,難免會漏掉其他的研究,在此僅作大體上的現(xiàn)狀回顧和總結(jié))。
和國外善意謊言的研究相比而言,國內(nèi)的研究盡管起步很晚,但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以前的善意謊言研究雖然各不相同,但大致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的:
(1)修辭學角度:如張?zhí)煜娴摹渡埔獾闹e言的修辭分析》認為善意的謊言和王希杰先生的“修辭立其誠”的原則是不矛盾的,從“修辭立其誠”思想的角度來分析善意的謊言,具有較高的修辭價值,這樣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善意的謊言的修辭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對現(xiàn)實生活來說,這一研究起到了提高交際的表達效果,維護和增進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7];
(2)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如張曉的《“善意的假話”分析》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對“善意的假話”(也屬于善意謊言范疇研究)進行系統(tǒng)分析,表明這一語言現(xiàn)象可以用于言語交際活動,并可以適應多種需要,如用于助人;用于構(gòu)成禮貌語言;用于一些特殊需要等。研究結(jié)果表明這種“善意的假話”具有很多實用功能,“善意的假話”是人們言語交際活動中并不少見的表達方式,說這種“假話”的人是為了達到良好的目的,這是與純粹的假話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8];
(3)教育與教學法角度:善意謊言這一語用策略對外語教學來說,其現(xiàn)實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大多是以中小學老師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性總結(jié)為主。如王明琪,趙楠的《淺談英語教學中的藝術手法》認為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善意謊言是一種有效的藝術形式,對教學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9];韓金山的《善意謊言的教育魅力—關于“田佳佳事件”的思考》通過對“田佳佳事件”的思考,認為教育有時也是需要善意謊言的,這是因為善意的謊言是激發(fā)學生人生信念的“孵化器”;善意的謊言是維護學生人生自尊的“保護傘”;善意的謊言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善意的謊言是和諧師生關系的“潤滑劑”;善意的謊言是愈合人生不幸的“靈芝草”[10];
(4)語用學的角度:過去的十多年中許多學者曾以語用學中的各種經(jīng)典理論為理論基礎來進行研究,嘗試著以生活和影視作品等各種具體的語料來分析善意謊言的各種語用效果和功能。如黃葦?shù)摹渡埔庵e言的語用闡釋與語用價值》以生活中遇到的善意謊言現(xiàn)象為例進行研究,認為善意謊言違背了合作原則中質(zhì)的準則,符合禮貌原則和得體原則,具有較高的語用價值[11];王輝的碩士論文《說話人視角下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在語用學視角下嘗試著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研究善意謊言,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禮貌理論(論框架部分包括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Austin和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以及Leech等語言學家的禮貌理論),以此來對善意謊言做出分析和具體的解讀。認為善意謊言是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的一種語用策略,比直率的真話顯得更得體、禮貌,重視和應用其語用功能有助于發(fā)展和諧、團結(jié)和互助的人際關系[2];王輝的學術論文《說話人視角下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主要也是運用語用學的禮貌理論,并且從說話人視角來描述解釋善意謊言的語用功能—產(chǎn)生言外之力和有效言后之果的功能、應酬功能、人際功能,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研究善意謊言這一言語行為如何為人們使用與理解以及其使用的合適性和得體性[12];彭園珍的《善意謊言的語用研究》以語用學中的重要理論——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為理論框架,語料選取的是常見的典型的善意謊言,通過分析與闡釋來進一步揭示善意謊言產(chǎn)生機制,從而探討了善意謊言的其它各種語用功能[13];沈波、王華的《善意的謊言的語用分析》為了幫助人們正確合理地理解和使用善意謊言,從合作原則,會話隱含意義,禮貌原則,順應論和關聯(lián)理論這五個方面來對善意謊言進行分析,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nèi)粘=浑H的有效性[14];林書舟的《“善意的謊言”的語用學分析》嘗試著以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紅樓夢》前八十回中王熙鳳所用的善意謊言為例進行分析,目的是想從語用學角度更好地解讀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15];胡倩在2012年的碩士論文《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基于順應論的研究》中選取維索爾倫的順應論來分析善意謊言的本質(zhì),通過歸納總結(jié)善意謊言的語用功能來幫助人們正確合理的使用,從而提高人們的交際能力[16]
(不足:研究僅從功能角度來研究善意謊言,沒有考慮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響。局限與說話人角度,未涉及到聽話人角度);姜佳婧2013年的碩士論文《善意謊言的語用功能研究》也是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的,選用語料和例子的來源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研究者的親身經(jīng)歷與觀察以及能反映人們常交際的中英文影視文學作品(力求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中對善意謊言進行分析和研究),借助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及禮貌理論對善意謊言進行解釋和分析,最終目的也是想探索善意謊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語用功能。最終表明善意謊言違反了合作原則,卻遵守了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并具備改善人際關系,表達情感,提供心理安慰、教化、寒暄和帶來幽默效果等多種語用功能[17]。(不足:該研究也沒有考慮到不同文化因素對善意謊言理解的影響;也沒注意到善意謊言的意義并不總是積極的。)
總體而言,以上語用方面研究的不足是大多研究僅從語用功能角度研究善意謊言,卻沒有考慮到不同文化因素對善意謊言理解的影響;局限與說話人角度研究,卻未涉及到聽話人角度。但有一點我們要清楚,從語用角度對善意謊言展開研究,不僅要討論善意謊言的積極作用,而且也要注意到善意謊言的消極方面。比如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作品里,朱麗葉處于熱戀中,為了和愛的人走到一起,她本想以詐死哄騙自己的父母親,卻沒料到這同時也騙了羅密歐,最終釀成一個悲劇的發(fā)生。這個例子使我們在研究中不得不想到在某些特殊的場合里善意謊言也是有消極意義的[18]。
(5)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語言是認知過程的產(chǎn)物和結(jié)果,善意謊言也不例外。最近有些學者也試著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關注善意謊言。如高樹欽的《社會謊言的理想認知模型分析》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出發(fā),選取報刊、雜志以及日常交流的真實語料進行相關的問卷調(diào)查,以萊可夫的理想認知模型為理論基礎對社會謊言(社會謊言也是善意謊言的一種)進行了定量研究分析[19];楊偃成的《影片《假結(jié)婚》中的謊言認知機制探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論分析》選用認知語言學中概念整合理論來探究電影《假結(jié)婚》中善意謊言產(chǎn)生及說謊者心理空間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重點分析其產(chǎn)生機制。通過對影片中女主人公善意謊言認知機制的分析,旨在為其產(chǎn)生機制提供認知機制和認知動力,并為探究說謊者在說謊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思維認知活動提供一個重要線索[20];高樹欽,趙蓮月的《社會謊言的理想認知模型的構(gòu)建及其意義》也是以Lakoff的理想認知模型為理論基礎,在Coleman和Kay及Sweetser的研究基礎上,對社會謊言進行了定量分析,試圖來探究其認知機制。研究的過程中指出在Sweetser的謊言理想認知模型中,如果能夠加入社會經(jīng)驗這一新的參數(shù),就會建構(gòu)社會謊言的理想認知模型,這對社會謊言(違背事實的陳述卻普遍存在于人們?nèi)粘Q哉Z交際中)具有很好的解釋力[21,22];楊偃成在2011年7月11-17日的第11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上,宣讀交流會議論文《善意謊言的認知機制研究》,以生活中的善意謊言現(xiàn)象為例,提出了善意謊言運作的認知機制。
(6)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如楊海霞,楊偃成的《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理據(jù)》以萊可夫的理想化認知模型為理論基礎,結(jié)合語用學中的重要理論——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Leech等語言學家的禮貌理論等為理論框架,提出了一種新的善意謊言認知語用理據(jù)[23];楊偃成的碩士論文《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研究》針對以前善意謊言研究中尚未涉及到的建構(gòu)機制問題,從認知語用這一新角度,基于關聯(lián)論和ICM理論,各取所長、優(yōu)勢互補,先提出ICM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狹義的理論上善意謊言認知框架,而關聯(lián)理論可以具體把這種理論上認知框架應用到善意謊言實際分析中,從而達到理論和實踐完美結(jié)合來解釋具體現(xiàn)象的假設,并進一步試圖提出:1)怎樣從認知語用角度解決善意謊言的生成與理解機制的問題。2)一個切實可行的新型認知模型即把ICM運作到相關動態(tài)語境中,通過關聯(lián)原則從而達到最佳關聯(lián)的RT-ICM兼容模式。3)把RT-ICM認知模型嘗試著應用于對善意謊言現(xiàn)象的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意義[24];楊偃成的第十二屆全國語用學研討會會議論文《教學中的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研究》以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成功案例為例,對其進行認知語用分析和總結(jié),從而解讀教學中的善意謊言;楊偃成的《春晚小品一句話的事兒中的善意謊言》試以關聯(lián)理論(RT)和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ICM)理論為視角來探討春晚小品《一句話的事兒》中折射出的善意謊言現(xiàn)象,分析其解讀過程中的心理機制問題[1];楊偃成《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探究》嘗試著從認知語用視角來探討善意謊言解讀過程中的心理機制,提出了一個具體的RT-ICM認知語用工作模型[25];楊偃成在第四屆國際認知語義學研討會上論述了RT與ICM理論在對善意謊言的解讀中具有互補性,兩者結(jié)合起來對善意謊言更具有闡釋力[26];楊偃成《再議影片《手機》中善意謊言為什么成為可能——基于認知語用視角的分析》試以關聯(lián)——順應模式理論為理論依據(jù),通過對影片《手機》中幾個不得不說的“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分析,來探討解讀善意謊言為什么成為可能:關聯(lián)——順應心理機制模型的存在,從而說明有些善意謊言在一定的場合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得不說的[27];楊偃成在2013年10月30日-11月3日河南大學舉行的第八屆中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上積極參與分組討論,交流的會議論文《關聯(lián)——順應模式下的善意謊言研究》,從關聯(lián)——順應模式來解讀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機制,曾得到張輝教授、程琪龍教授、白解紅教授、劉辰誕教授等多位專家的肯定和悉心指導。
(7)其他角度:如杜永豪、閆柳柏的《論“善意謊言”的工具性作用》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善意謊言,認為善意謊言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們要盡可能避免或降低已然身處或者可能蹈向危機境地的主體之生命與財產(chǎn)所面臨的諸般威脅。同時也指出其工具價值可以為善,也可為惡,必須慎用[28];朱秀清《非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鑒于對善意的謊言的研究較多,而對非善意的謊言的研究較少,嘗試著從多個角度來分析非善意的謊言,包括會話合作原則、禮貌原則、順應——關聯(lián)理論等。認為善意的謊言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可以幫助交際的順利進行,并可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然而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一定目的,有時人們又會使用非善意的謊言。然而非善意謊言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量的準則、質(zhì)的準則、關聯(lián)準則、方式準則,是不真實的,其真實意義不在其話語的字面意思上[29];石超在其2012年的碩士論文《論作為道德判斷的“善意謊言”》中從近代功利主義視角來研究作為道德判斷的“善意謊言”,試圖使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倫理觀和道德理性的觀點,站在實踐的、辯證的、歷史的角度,采用橫向與縱向?qū)Ρ鹊姆椒?,對“善意謊言”的道德判斷進行綜合分析[30]。
通過前期的這七個方面研究的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往大多善意謊言的研究集中在語用功能分析和教育教學實踐上面,但很少學者真正從認知、心理推理方面來探討善意謊言的本質(zhì),另外關于善意謊言的識別研究、善意謊言的言語指征和副言語指征研究也很少。作為人們?nèi)粘I钪械囊环N語言現(xiàn)象,善意謊言在交際中的本質(zhì)和使用規(guī)律等問題一直還沒有徹底弄清楚。這樣給未來的研究方面帶來諸多問題和障礙,同時也給更多學者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在善意謊言研究方面,國內(nèi)學者近十多年來雖在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與國外善意謊言的研究比較,一直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研究的重復性太大,研究的拓展性缺乏。一些研究善意謊言的學者只顧滿足于跟風,未能對善意謊言現(xiàn)象作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觀察與思考問題的視野也不夠開闊,特別是國際化視野不夠,許多研究還是停留在低層次的重復勞動上,如國內(nèi)學者從語用角度進行分析現(xiàn)象的研究過多,好多研究還是重復性的,沒有實質(zhì)性的根本轉(zhuǎn)變,更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而言,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研究的創(chuàng)新能力。
2.研究的層次低。目前國內(nèi)善意謊言的研究成果很少發(fā)表于代表我國語言學研究水平的語言類核心期刊中,大多還是發(fā)表于省級期刊或本專科層次學報上。而善意謊言的研究在國外一些國家已形成規(guī)模和氣候,有專門的研究論壇等,在一些大學研究機構(gòu)和司法系統(tǒng)還建有專門的實驗研究室等。
3.研究的深度不夠。如以往的有些研究只停留在對語言表面現(xiàn)象和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分析和總結(jié),未能觸及進而探明善意謊言的本質(zhì)和認知心理機制問題,這樣的研究費時費力,難有成果[31,32]。
4.研究的方法不夠完善。研究方法和手段單一,缺乏相關的實證記錄和實驗證明(這一點在2013年的中國認知語言學會議上張輝、程琪龍、劉辰誕等多位教授也曾給筆者提出這方面的建議)。如善意謊言是否能被識別和理解,是有群體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別的,這就急需做相關的問卷調(diào)查等實證記錄和相關的實驗證明等。
1.設置新的研究目標和問題。如研究中要多考慮善意謊言的識別、形成機制、理解機制、善意謊言的本質(zhì)等問題。
2.要考慮不同文化、語境因素對善意謊言研究的影響。如同一個善意謊言,有些人容易理解和識別,有些人不容易理解和識別等,最好從具體語料中取樣和調(diào)查,限定幾個研究類型到不同文化人群中進行問卷調(diào)查研究等。
3.要嘗試著從聽話者等多個角度來全面客觀地研究善意謊言。說話者和聽話者是交際的主體,甚至有些具體的場合還會有第三方出現(xiàn)等復雜情況,站的角度不同,解讀的效果也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這點還有待以后的具體研究。
4.完善善意謊言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如把善意謊言應用于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指導研究等。目前關于善意謊言應用于教學中的研究逐漸多起來,尤其是在中小學的課堂和日常生活教育中,但要加以規(guī)范和理論指導。
5.建立完整科學的研究體系。善意謊言的研究應通過全面深入的探討,在科學確定定義與研究范圍的基礎上,形成全面闡明善意謊言本質(zhì)和認知機制方面的理論體系。
總而言之,近10多年來國內(nèi)關于善意謊言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關注,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從目前研究的現(xiàn)狀看,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還需要重新認識和思考,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筆者在現(xiàn)有的國內(nèi)文獻資源搜集和整理中,大致綜述了中國近10多年關于善意謊言的研究(因本人學術水平和現(xiàn)有資源有限,可能有些相關研究也會有所遺漏,甚至有些回顧可能會有主觀色彩,不夠客觀科學,以偏概全,在此表示歉意,僅供學者們參考)??偠灾?,筆者通過整理和分析善意謊言研究現(xiàn)狀,歸類了國內(nèi)主要刊物上關于善意謊言研究的論文,著重總結(jié)了國內(nèi)學者從各個角度來研究善意謊言的經(jīng)驗,最后指出該領域研究中的不足和未來值得研究的問題,希望能為未來善意謊言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引導和參考。
[1]楊偃成.春晚小品《一句話的事兒》中的善意謊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0):154-156.
[2]王輝.說話人視角下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羊芙葳.謊言的多視角分類體系及其意義[J].語言研究,2012,(3):122-126.
[4]羊芙葳.論謊言的道德價值[J].長沙大學學報,2013,(1):97-99.
[5]馬琳嬌.關聯(lián)理論下的謊言研究[D].渤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6]楊偃成.關于善意謊言的界定與分類的探討[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2,(1):67-70.
[7]張?zhí)煜?善意的謊言的修辭分析[J].西安社會科學,2010,(1):183-184.
[8]張曉.“善意的假話”分析[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98,(5):56-60.
[9]王明琪,趙楠.淺談英語教學中的藝術手法[J].大家,2010,(17):57.
[10]韓金山.善意謊言的教育魅力——關于“田佳佳事件”的思考[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10):36-38.
[11]黃葦.善意謊言的語用闡釋與語用價值[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7,(2):72-74.
[12]王輝.說話人視角下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J].語文建設,2012,(12):44-45.
[13]彭園珍.善意謊言的語用研究[J].作家雜志,2010,(7):138-139.
[14]沈波,王華.善意的謊言的語用分析[J].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4):142-144.
[15]林書舟.王熙鳳“善意的謊言”的語用學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2-114.
[16]胡倩.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基于順應論的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7]姜佳婧.善意謊言的語用功能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8]王慧.隱意謊言的語用分析[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9]高樹欽.社會謊言的理想認知模型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0]楊偃成.影片《假結(jié)婚》中的謊言認知機制探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論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9):83-85.
[21]高樹欽,趙蓮月.社會謊言理想認知模式的構(gòu)建及其意義[J].科技信息,2010,(3):401-402.
[22]高樹欽,岳貞.從認知角度探討社會謊言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J].文教資料,2010,(1):35-36.
[23]楊海霞,楊偃成.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理據(jù)[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8):31-33.
[24]楊偃成.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25]楊偃成.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探究[J].貴州大學學報,2013,(1):144-149.
[26]楊偃成.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探究_兼論RT與ICM的互補性[C].第四屆國際認知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長沙,2013.
[27]楊偃成.再議影片《手機》中的善意謊言為什么成為可能[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3,(1):66-69.
[28]杜永豪,閆柳柏.論“善意謊言”的工具性作用[J].西藏發(fā)展論壇,2011,(5):59-62.
[29]朱秀清.非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6):142.
[30]石超.論作為道德判斷的“善意謊言”[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1]張國富.善意謊言及其言后行為的語用分析[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8):28-30.
[32]張杏肖.善意的謊言[J].河北教育(教學版),2006,(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