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銀崧
提問法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發(fā)揮教師主導(dǎo)地位,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往往流于形式,表面上師生的一問一答很精彩,但不能體現(xiàn)語文課程特點。恰當?shù)恼n堂提問,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暢游在語言文字中,走入文本,感悟、熏陶、積累、運用語言。
一、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有教師在執(zhí)教《兩只小獅子》時,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炭?。另一只卻懶洋洋地曬太陽,什么也不干。”
教師先后提出三個問題,引導(dǎo)學生學會讀懂這段話:(播放一段獅子滾、撲、撕、咬的視頻)小獅子為什么要練習滾、撲、撕、咬?給這兩只小獅子取個名字,小組交流,并說說取名字的理由?!罢臁薄翱炭唷笔鞘裁匆馑迹?/p>
這三個問題,側(cè)重文本內(nèi)容,視頻和小組討論是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其中,教學過程順利。但我們仔細琢磨,這三個問題的設(shè)計,欠缺周詳?shù)目紤],問題設(shè)計沒有層次性,更欠缺語文味。首先第一個問題,“小獅子為什么要練習滾、撕、撲、咬”,語文課跟生物課不一樣,沒有必要了解獅子為什么要練習這個。事實上,師生也只能含含糊糊地說出小獅子要防止敵人之類,保護自己之類。第二個問題,給小獅子取名字,還花了幾分鐘討論取名的原因,其實只是課文內(nèi)容的簡單呈現(xiàn)—— 一個練習本領(lǐng),另一只什么也不干,一只是“勤獅子”,另一只是“懶獅子”。在取名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沒有尊重學生意愿,最后,教師把自己的觀點加給學生:“我們就暫且給兩只獅子取名為勤勤和懶懶。”那么學生討論與思考就顯得多余,提的問題意義不大。第三個問題,終于感覺聯(lián)系到了語言文字上,但教師缺少引導(dǎo)。一年級學生要理解“整天”“刻苦”,的確有點難度,缺少教師的啟發(fā),脫離文本的整體感悟,學生的回答顯得蒼白無力。前兩個問題,學生思維的質(zhì)量不高,只有最后一個問題涉及語言文字的學習,但也需要改進。
二、更新觀念
語文課程有別于其它課程,沒有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的知識體系性。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更應(yīng)關(guān)注語言文字。恰當?shù)恼n堂提問,能發(fā)揮文本的例子的作用,充分利用文本所呈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引導(dǎo)學生咀嚼揣摩文本的語言文字,在讀、思、寫、悟的過程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張力和魅力,把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規(guī)律,習得語言文字的運用智慧。這樣的語文課,才會發(fā)揮語文課程的獨特價值。
三、捕捉語言現(xiàn)象
捕捉文本語言現(xiàn)象,需要教師的慧眼,“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加重要”,就指出了捕捉語言現(xiàn)象的重要性。要捕捉語言現(xiàn)象,就要挖掘的表達形式、表達方法,讓學生理解詞句內(nèi)容的同時,體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這一段話里,有以下語言現(xiàn)象:一處是“滾、撲、撕、咬”,用了頓號;另一處是“懶洋洋”,屬ABB形式的詞語;還有兩個難理解的詞語分別是“整天”和“刻苦”;整段話句式上用了“一只……另一只……”
可見,語文課堂提問,不能停留在內(nèi)容分析上,更要關(guān)注從語言學習上解讀文本。
四、精心設(shè)計提問內(nèi)容
第一問:這段話中,有三個頓號,想一想,為什么用頓號?
頓號是表示幾個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滾、撲、撕、咬,這幾個都是小獅子練習本領(lǐng)的動作,中間的停頓用頓號。教師還可以播回視頻,讓學生說說幾個動作。這樣設(shè)計的問題既讓學生明白作者寫了什么,又讓學生明白了頓號的用法。
第二問:懶洋洋這個詞語是ABB形式詞語,想想跟“懶”字對比,懶洋洋這個詞更能讓你感覺到什么呢?像這樣的詞語,你能說幾個嗎?
這也是課文后的一道練習題。學生在這樣的語言運用中,習得語言的方法、運用的智慧,語用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問:創(chuàng)設(shè)情景,早上獅子在練習滾、撕、撲、咬,中午也練習,晚上也練習。這就是怎樣地練習?再創(chuàng)設(shè)情景,獅子練習的時候腳不小心弄破了皮,仍然在練習,太陽曬得獅子滿頭大汗,仍然在練習,這就是什么?在這些問題中,學生不難說出“整天”和“刻苦”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再創(chuàng)設(shè)語言運用情景,屏幕出示孩子們?yōu)榱藚⒓印傲弧北硌荩诳炭嗑毩曃璧傅那榫?,孩子們就不難說出帶有“整天”和“刻苦”的句子。如:為了參加“六一”表演節(jié)目,我們整天練習舞蹈,非??炭?。
在教學“整天”與“刻苦”兩個詞語時,不能單純從字詞意義上解釋,而應(yīng)放回句子中,聯(lián)系上下文,通過直觀演示,表演朗讀,到創(chuàng)設(shè)語言運用環(huán)境,達到理解積累運用的效果,這才是詞語教學的本真。這樣的課堂,為文本添色彩,為學生打開思維空間,學生思維得到升華。語文課堂不再是單純的一問一答,而是與文本的主人翁對話,與編者的對話。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也不難說出:小獅子啊,你真勤快,我得向你學習!
第四問:這段話一共有兩句,第一句開頭用“一只”,第二句開頭用“另一只”,為什么第二句開頭不用“一只”?能用“一只”“另一只”說兩個句子嗎?或者“一個”“另一個”說兩個句子?
這里,讓學生明白了用這個句式,寫出兩只小獅子的不同。再讓學生運用這個句式說話,學生以自己的語言表達內(nèi)心的情思,其口頭的表達都是獨特的。有的介紹動物:一只小貓在滾、撲、咬,勇敢地抓老鼠,另一只卻懶洋洋地睡覺。有的介紹同學:一個小朋友整天看書,另一個小朋友卻整天看電視……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死氣沉沉的泥水潭,而是洶涌澎湃的思維場。學生在傾聽中思考,思考中表達。師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思想升華,智慧迸發(fā)。個性化語言得到保護,再一次體現(xiàn)語文課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最后讓學生拿起筆,動手寫下來。學生心靈成長,習得語言方法,獲得語言運用的工具或技能。
以上四個問題的設(shè)計,從表及里,層層遞進,從教內(nèi)容,到教語言,再到教運用語言。問題設(shè)計離不開語言運用實踐,這才是語文課堂提問的本原,語文課堂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