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王小丁
(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
淺議巴學園的辦學特色及當代反思
王 琳,王小丁
(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巴學園是日本小林宗作先生1937年在日本創(chuàng)辦的私人小學?!白杂伞笔前蛯W園的唯一標識。它低調而富有特色的辦學模式、它尊重學生自由的學習和倡導“成就每一個學生”的辦學理念;別具一格的課程設置無不吸引著當時的孩子們并且感染無數(shù)的家長和“教育者”??偨Y其辦學特色,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今天我國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注入更多個性元素,讓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擁有他們自己的人生。
巴學園;辦學特色;反思
巴學園創(chuàng)立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而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即毀于戰(zhàn)火,只存在了極為短暫的一段時間。[1](P23)這所學校是由小林先生私人創(chuàng)辦的。在巴學園,即使放學之后,孩子們也不愿意回家,并且在第二天又期待著早一點到學校。巴學園就是這么一所充滿魅力的學校。
巴學園的創(chuàng)立到結束只有8年,那些曾經(jīng)在里面學習過的50多名學生,不僅有黑柳徹子這樣的作家和主持人(日本著名作家、HNK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著有暢銷書《窗邊的小豆豆》等),還有歌唱家、物理學家、鑒定家、頂極設計師……。每一個孩子經(jīng)過巴學園獨特的學習后,在許多領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在日本教育的發(fā)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那個特殊的學校,特殊辦學理念,獨特的運行模式,從而得到了人們的贊賞和政府的認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獨特。辦學理念,師生關系,課程設置等立足本土,低調做事,一切為了孩子的未來等理念決定了巴學園的卓越。小林先生不喜歡宣傳,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對媒體敬而遠之。即便在戰(zhàn)前,先生也從來沒有讓人拍攝過學校的照片,沒有宣傳過“這是一所與眾不同的學?!?。巴學園的全校學生加起來僅五十余人,這么一所小學校,并不惹人注意,所以能夠安全頑強地生存令人敬佩和遐想。
巴學園的大門是兩棵掛著樹葉的小樹,“巴學園”三個字正是寫在有著根的矮樹做成的校門上。巴學園的教室是六輛棄用的電車。教室的座位也是孩子們自由選擇的,可以根據(jù)當天的興致和其它情況,每天換一個自己喜歡坐的地方。似乎每一個上小學的孩子都喜歡這別具一格的“學?!?。巴學園是沒有校歌的,雖然音樂家小林校長確定過一首。那么為什么沒有校歌呢,只是因為孩子們沒通過。民主在巴學園至高無上,無處不在??次覀兘裉斓慕逃?,總是這樣千篇一律:氣勢恢宏的大門讓孩子望而生畏,棱角分明的教室讓孩子感到壓抑,按照社會治理結構建立的班級管理讓孩子無所適從,還有“師道尊嚴”意識濃厚的教師、整齊有序的課桌椅、永遠做不完的作業(yè)和一次接一次的考試......,唯獨沒有的,就是孩子們自己擁有的世界和生活。孩子的童趣呢?孩子的頑皮呢?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呢?
巴學園的辦學特色首先體現(xiàn)在課程設置上。每天第一節(jié)課開始的時候,由女老師把當天課程表上全部課程的問題都滿滿地寫在黑板上,然后對學生們說:“好,就從你自己喜歡的那個題開始作吧!”[1](P30)如果上午完成了學習任務,下午就可以去散步、采集植物標本、寫生、聽老師唱歌、講故事……,每個孩子都積極主動的學,顯示自己的才能,開心地享受著學習帶來的快樂。在巴學園,散步也是一門課程、一種學習,對于孩子們來說,表面上看似游戲,實際上是自由的選擇,學到了在課堂上難以企及的東西,而這一切又顯得那樣自然,不知不覺。偉大的法國教育家、自然主義教育的偉大旗手盧梭早就呼喚教育要“重返自然”?!耙逃覀兊暮⒆幽軌蛴米约旱难劬θタ?,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為任何其他的權威所控制?!盵2](P126)大自然才是孩子們的書本和課程,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資源與情感慰藉的終極來源。每個孩子的興趣、特點、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及他們的個性在這樣的課程學習中彰顯無遺,他們在課程中鍛煉思維,提升興趣,力所能及,潛力無限。自習也是課程的補充,且形式多樣,有問題,有疑難可以與同學對話,與老師交流,老師會有記錄,直到學生完全領會為止。課程設置和學習都聚焦在互相交流、犯錯誤、改正錯誤、順應孩子的天性,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正是巴學園的大有作為。
小林校長認為,“必須讓孩子們看到實物,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1](P30)直觀教學,實踐教學在巴學園總是放在首位。巴學園請來了農(nóng)民老師,他們不僅教授給孩子們關于種田的一些事宜,而且還趣味橫生地講了有關蟲呀,鳥呀,蝴蝶呀,氣候呀等各方面的知識。讓孩子們親臨其境,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成果,體驗大自然的神奇。
音樂科班出身的小林校長非常注重旋律教育法,因為“韻律符合孩子本來的要求,給孩子以滿足”。[2](P126)“實踐律動法,人的性格就會帶有律動性,律動的性格遵從美好、樸素的自然法則”。[3](P259)如果教師彈奏一段曲子,孩子們開始都按著兩拍的節(jié)奏在走動,這時演奏改為三拍了,但還得按兩拍的節(jié)奏來運動。這雖然非常艱難,但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思想集中能力和穩(wěn)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巴學園的特色還體現(xiàn)在“成就每一個學生”的教育理念上。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培育那些內在的優(yōu)秀品質沒有被挖掘出來的孩子,讓他們的潛力完全釋放,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巴學園沒有“差生”,所關注的是學生的狀態(tài),即學習狀態(tài)、成長狀態(tài)。學生是不是對學習充滿熱情,對自己充滿自信,人生態(tài)度是不是樂觀,精神面貌是不是積極向上,這才是巴學園放在首位的工作。巴學園的實踐表明:只要一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改變了,他的人生就會完全不一樣。
小林校長曾說過,“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也有來自成人的影響,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要早早地發(fā)現(xiàn)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并讓它們得以發(fā)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富有個性的人”。[5]并且,可以這樣說,在每一個巴學園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冤枉”的歷史。日本著名作家、HNK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黑柳徹子說過,“如果我沒有進入巴學園,沒有見到小林先生,恐怕無論我做什么,都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被自卑的心理所包圍,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就懷著這種無所適從的心理,直到長大吧?”以至于后來黑柳徹子出版的《窗邊的小豆豆》一書成為日本有史以來銷售排名第一的讀物,[1](P27)無不跟這本書的第一手資料庫——巴學園密不可分。
無論你是誰,巴學園都是使你成才的地方。其運動會完全給人自信,助人成功。小林校長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不動聲色地給一個得小兒麻痹癥的孩子——高橋帶來自信。校長設立的游戲規(guī)則幾乎是給高橋君量身定做但又不讓其他孩子所感覺出來,致使每一次比賽高橋君總是冠軍。校長但愿他能“感受到這種快樂”,并希望在他幼小的心靈里還沒有因為身體不再長高而形成自卑感之前,“永遠不要忘記奪取冠軍的信心”。后來高橋君在濱名湖畔的安藤電氣公司擔任“協(xié)調工作”,這是非常重要的職位,相當于整個公司的潤滑劑。高橋君并沒有因為身體上的缺陷而導致自卑心理。如果高橋君帶著“小兒麻痹癥”這種帽子度過自己的童年,我想他升入初中高中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更不用說他后來的工作居然是做人際協(xié)調。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意義,教育就在于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孩子。我們從巴學園走出來的人中看見了杰出和成功。但是,巴學園卻沒有設定任何成功的標準和范例,正恰如與世無爭,則無人可與我爭的斷言。
教育應該遠離功利。當今教育的功利化色彩越來越濃,在“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口號的背后,奧數(shù)、考級以及針對學生甚至幼兒的各類輔導班、興趣班如雨后春筍,可是又有多少是真正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由思想,有高尚品位的“真人”而準備的呢?巴學園的民主自由賦予了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多的精神要素,巴學園遠離功利和低調成就了孩子們的理想,那才是我們今天真正應該追求的教育本真。
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新是學校教育的長時段主題。巴學園的午餐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而不是教育孩子“不要挑食”;教室的座位是孩子們自主選擇的,可以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新鮮。巴學園自身就是一門活潑生動可人的教材。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開口說話。”我們大多數(shù)的中小學都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建起了 “校園墻”、“文化墻”,但這文化長廊無疑帶著濃厚的成人色彩,讓人無法找到賞心悅目的感覺,很難滲入到孩子們的心靈中。
我們的教育需要尊重和了解每一個是學生。深入了解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巴學園老師的第一要務,而不是按我們成人的想象去教育。他們在幾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個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小林先生第一次見小豆豆的時候,就連續(xù)饒有興趣,沒有絲毫厭倦地聽了小豆豆說話四個小時,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最大的平等。孩子的內心世界很大很寬,甚至超過很多成人,對世界有太多的好奇、太多的想法。想傾訴給他們最信任的老師、家長聽。今天我們的老師和家長聽到了多少孩子們心靈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永遠做不完的智力競賽試卷,補不完的課程……,藍天、白云、陽光、鳥兒對他們來說有點奢侈了。
學會激勵學生是成就每一個學生優(yōu)秀的前提。小林先生利用各種機會,“費盡心機”地用行動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高橋君這樣的患有小兒麻痹的兒童。在巴學園的午餐中,小林校長會鼓勵大家侃侃而談,說什么都行?!昂冒?!有的同學可能在想:‘我能講好嗎?’其實完全不必有這種顧慮嘛!所謂講故事,就是說出自己心里想說的話,內容什么都可以。總之,咱們還是來試試吧,好不好?” 對于今后的孩子們來說,現(xiàn)在就培養(yǎng)他們具有在別人面前把自己的想法清楚而自由地、毫不害羞到表達出來的能力,這是絕對必要的。
教育是培養(yǎng)人,但不僅僅是優(yōu)秀的人。在我國,很多學校都會將班級“分層化”,分重點班差生班等等,這本身對孩子成長不利并且將不平等植入孩子內心。在巴學園里,有像小豆豆一樣被別的小學開除的孩子,有患有小兒麻痹的高橋君……因為巴學園平等的看待、教育他們,最終他們都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并對這個社會做出了貢獻。教育不僅僅是將優(yōu)秀的人培養(yǎng)得更優(yōu)秀,而是把每一個人培養(yǎng)成才是教育的歸宿。要減少的還有所謂“好學生”“壞學生”的簡單判斷,說起來,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并不知道到底“每個人究竟是怎么回事”,簡單的判斷是一種思維的惰性。小豆豆被普通小學退學,卻得到了小林先生的理解,包容和悉心引導。而在巴學園里,有許多像小豆豆這樣的孩子,每一個都在巴學園里度過了他們最美好最充實的童年。[6]關注每一個孩子,讓愛的陽光照耀每一個孩子的心田,讓我們的一個眼神一句話,在孩子的內心世界波濤洶涌,充滿勇氣和力量。
巴學園這個短暫卻在教育史中不可忽視的一幕讓我們思索連篇:為什么巴學園會出現(xiàn)在那個時代和那個國家。歐洲新教育和美國進步教育對巴學園的誕生具有極大的推動,并且這也是日本教育向西方學習的結果。巴學園秉承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杜威的教育無目的理念就是證明。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是可以獨立于世界之外的,沒有一個國家的任何事情可以稱得上是永遠先進的,教育更是如此。當然巴學園在學習和借鑒西方教育的基礎上,走本土化之路,因地制宜,凸顯日本文化,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教育情結,留下了更多的時代課題和思考。
[1][日]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3.
[2][法]盧梭,李平漚 譯.愛彌兒[M].香港:商務印書館, 1978.
[3][日]佐野和彥,妥妥的先生 小林宗作抄傳[M].日本:故事之特集社出版社,1985.
[4][日]小林宗作,關于幼兒的韻律和教育[M].日本:伊得雅書院出版社,1929.
[5]閆闖.成就每一個學生[J].世界教育信息,2013,(6).
[6]石岫.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N].燕趙都市報,2005-9-23(BI).
[7]劉建春.學?!拔幕瘔Α痹撜f什么話[J].電子學報,2010,(12A).
[8]趙國忠.外國教師的奇跡[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付友華
G529
A
1003-8078(2014)04-0143-03
2014-04-02
10.3969/j.issn.1003-8078.2014.04.43
王琳(1990-),山東菏澤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王小丁(1961-),四川內江人,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