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瓊,周建華,陳俞池(.湖北民族學院中醫(yī)藥學院0級碩士研究生,湖北 恩施 445000;.成都中醫(yī)藥大學0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0075)
土家三水點穴療法治療失眠臨床觀察
王艷瓊1,周建華1,陳俞池2
(1.湖北民族學院中醫(yī)藥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湖北 恩施 445000;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目的:觀察土家三水點穴療法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用土家三水點穴療法治療,對照組40例選取四神聰、太陽穴電針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5.0%,對照組82.5%,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土家三水點穴療法與電針治療失眠都有較好的療效。
失眠;土家醫(yī);三水點穴
失眠是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1],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土家三水點穴療法是土家醫(yī)推抹療法的一種,是土家醫(y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摸索總結出的治療方法。我們用土家三水點穴療法治療失眠80例取得較好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診于我院附屬醫(yī)院康復推拿科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女42例、男38例,年齡18~72歲、平均52.68歲,失眠病程1~3個月。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或睡眠不深或醒后不易入睡,神疲乏力、健忘、納差等。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xiàn)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失眠癥的診斷標準及中醫(yī)《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不寐”的診斷標準。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易醒、睡眠不深、多夢、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白天困倦、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②睡眠潛伏大于30min,每周發(fā)作3次以上,至少已1個月;③年齡18~72歲。
排除標準:①由軀體癥狀或外界因素干擾引起失眠;②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③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各系統(tǒng)嚴重疾病,以及惡性腫瘤影響睡眠;④濫用和依賴精神藥物或酗酒所致失眠。
兩組的手法操作和電針治療均由同一人完成,以保證操作的規(guī)范性和統(tǒng)一性。
治療組:給予土家三水點穴療法治療。第1步,開天門,患者仰臥位,醫(yī)生雙手蘸酒或鹽水,從攢竹向上推抹至前額發(fā)際處,24次;第2步,三水點穴,患者仰臥位,醫(yī)生從印堂穴向陽穴分推,分推3次后再太陽穴處點按3下,推21次;第3步,推黃經,從風池穴推至同側肩頸穴,推15次。每日1次,5天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對照組:給予新世紀(第2版)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針灸學》中“不寐”的電針法治療?;颊呷∑脚P位。先取四神聰穴,針體與頭皮呈30°斜刺進針,針尖指向百會穴,得氣后連接G-6805型電針儀,正、負極分別接前后神聰和左右神聰,選擇連續(xù)波,頻率80Hz,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再取太陽穴,針刺雙側太陽穴,進針后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出現(xiàn)重脹針感后,雙側太陽穴加電針,選擇間歇波,頻率80Hz,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刺激30min,每日針灸1次,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臨床治愈:夜間睡眠時間恢復正?;蛑辽?h,睡眠深沉。顯效:睡眠時間較前增加3h以上,質量及深度明顯好轉。有效:失眠癥狀較前減輕,但時間增加不足3h。無效:治療后失眠質量及時間無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
治療組臨床治愈24例,顯效7例,有效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5.0%。對照組臨床治愈19例,顯效6例,有效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失眠病機為臟腑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
土家三水點穴療法通過推抹、點按手法作用于頭面部、頸肩部體表的經絡穴位上,能激發(fā)經氣,疏通經脈氣血,并調整臟腑功能,緩解緊張,安神助眠。現(xiàn)代研究表明,推拿治療具有擴張基底動脈、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的血氧供應和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
觀察表明,土家三水點穴療法與電針治療失眠都有良好的療效,土家三水點穴療法治療失眠,操作方法簡便,安全無痛苦(避免了電針針刺穴位的疼痛、酸麻不適感及電針針刺治療可能會產生的滯針、彎針、皮下出血等),療效確切。
[1] 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1-14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186-187.
R245.996.23
B
1004-2814(2014)04-0314-01
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