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妍,楊麗霞,李乃庚
(江蘇省鹽城市中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001)
加味導赤散治療小兒口瘡心脾積熱證32例觀察
張 妍,楊麗霞,李乃庚
(江蘇省鹽城市中醫(yī)院,江蘇 鹽城 224001)
目的:觀察加味導赤散治療小兒口瘡心脾積熱證的臨床療效。方法:治療組32例用加味導赤散,對照組30例用利巴韋林顆粒劑。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3.75%,對照組7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味導赤散治療小兒口瘡心脾積熱證效果良好。
小兒口瘡心脾積熱證;加味導赤散;對照治療觀察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筆者自擬加味導赤散治療小兒口瘡心脾積熱證32例療效良好,總結如下。
共62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最小1歲,最大4歲,平均2.85歲;病程3~5天,平均4天。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小1歲,最大4歲,平均2.75歲;病程3~5天,平均4.2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堂實用兒科學》[2]。頰內、齒齦、上腭、口舌潰瘍或糜爛,周圍黏膜紅赤灼熱,疼痛煩躁,面赤口渴,或伴發(fā)熱,小便短赤,舌尖紅赤苔薄黃,脈細數或指紋紫。
治療組:用加味導赤散。生石膏30g,熟大黃3g,連翹10g,莪術10g,蘆根30g,燈芯草5g,生地黃10g,通草5g,淡竹葉5g,甘草5g。水煎分2次服,1~2歲每次服1/2劑,3~4歲每次服1劑。
對照組:用利巴韋林顆粒劑口服,1~2歲50mg、每日3次,3~4歲100mg、每日3次。
兩組療程均為3天。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主癥積分為0,總積分減少大于等于0.8。好轉:癥狀體征大多消失,主癥積分0.333~0.667。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加重,主癥積分減少小于0.333。
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治療組治愈25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治愈20例,好轉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口瘡是以口頰、唇舌、齒齦、上顎等處出現潰瘍?yōu)樘卣鞯目谇患不?。內因為嬰幼兒血少氣弱,黏膜柔嫩,不耐邪熱熏灼或久病體虛。外因為調護不當,感受風熱之邪;或喂養(yǎng)不當,恣食膏粱厚味,過食辛辣刺激之物;或口腔不潔,穢毒內侵等。心開竅于舌、心脈通于舌上,脾開竅于口、脾絡通于口,腎脈循喉嚨連舌本,胃經循頰絡齒齦,故無論外感、內傷,凡化熱、化火者均可循經上炎,熏蒸口舌而發(fā)病。
加味導赤散方中熟大黃、莪術通腑泄熱、消積導滯,連翹清三焦之熱,生石膏、蘆根清陽明之熱、滋養(yǎng)胃陰,生地黃、燈芯草、通草、淡竹葉清心經之熱、引邪從小便出,甘草清熱導火、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通腑泄熱、清心導赤之效,故治療小兒口瘡效果較好。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7.
[2] 諸福棠,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171.
R272.1
B
1004-2814(2014)11-1013-02
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