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順,張智平
(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中心衛(wèi)生院,甘肅 宕昌 748501)
小兒遺尿癥俗稱“尿床”,指3歲以上的小兒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疾病。我們用甘草干姜湯加味治療小兒遺尿癥28例,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28例為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門診收治患兒。男15例,女13例;年齡3~6歲13例,7~11歲9例,12~15歲6例。均經(jīng)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符合《中醫(yī)兒科學》[1]診斷要點。①發(fā)病年齡在3周歲以上,寐中小便自出,醒后方覺。②睡眠較深,不易喚醒,每夜或隔幾天發(fā)生尿床,甚則每夜遺尿數(shù)次者。③尿常規(guī)及尿培養(yǎng)無異常發(fā)現(xiàn)。④或腰骶部X線攝片顯示隱性脊柱裂。
用甘草干姜湯加味。炙甘草12g,炮干姜6g。脾肺氣虛甚者加黃芪10g,山藥10g;心氣未開、心氣不足者加石菖蒲6g,遠志6g;下元虛寒者加菟絲子9g,覆盆子6g。為8歲量,根據(jù)年齡大小加減劑量。日1劑,加水適量,1劑煎2次,分2~3次口服,7天為一療程,2個療程觀察療效。
治愈:遺尿消失,1年后無復發(fā)。好轉:遺尿基本消失,偶遇勞累或心理刺激等遺尿,但服藥后或誘因去除后癥狀消失。無效:遺尿未改善或藥停后復發(fā)。
治愈19例(67.9%),好轉8例(28.6%),無效1例(3.5%),總有效率96.5%。
牛某,男,9歲,2008年12月6日就診。遺尿6年余,加重伴乏力1年。自幼尿床,不分季節(jié),每夜遺尿少則2次、多則6次,夜間困寐不醒,白天注意力不集中。曾多次求醫(yī)療效甚微。查面色少華,身體瘦小力弱,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無力。血尿常規(guī)均正常。診斷為小兒遺尿癥。辨證為肺氣虛冷。治以溫肺復氣,攝尿止遺。藥用炙甘草12g,炮干姜6g,黃芪9g,山藥9g,黨參9g,石菖蒲6g,遠志6g,菟絲子9g,覆盆子6g,大棗3枚。服7劑。二診精神佳,遺尿次數(shù)明顯減少,偶有尿床,則尿后即醒。上藥續(xù)服7劑,遺尿基本消失,夜間欲小便就會覺醒。隨訪至今未發(fā)。
小兒遺尿癥多與腎氣不固、膀胱虛寒有關。筆者臨床觀察,小兒遺尿癥病因有三:一是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腎常虛,肺脾常不足,致使水液運行失常,下為遺尿。肺為嬌臟,小兒肺常不足,肺為氣之主,《雜病源流犀燭·遺溺》中說“肺虛則不能為氣化之主,故溺不禁也?!庇址螢殛幹兄?,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液,胃為腎之關,故膀胱氣化不利、膀胱失約、腎封藏失職、關門不利皆責之于脾肺不足,此正為“上虛不能制下故也”。二是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臟腑怯弱,心神未開,心氣不足,不能定時主宰,尿常自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專主神明。小兒心神未開,臟腑功能失調,皆與心相關。三是下元虛寒,三焦決瀆之官失控,則膀胱蒸騰氣化無權,下為遺尿。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屬膀胱,主膀胱氣化,主尿液排泄,故遺尿與之相關。因此,小兒遺尿以肺脾氣虛最為常見,所以用《金匱》甘草干姜湯加味治療。方中炙甘草、炮干姜辛溫溫脾肺之陽氣,二藥辛甘合化,重在溫中焦之陽以暖肺,實為“培土生金”之意。若見面色少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弱無力須加黃芪、山藥。黃芪益氣升陽,助干姜溫復脾肺之陽氣,合山藥益肺健脾,促進水液運化。水液運化正常,則腎的氣化功能正常,此即《景岳全書·遺溺》所說“治水者必須治氣,治腎者必須治肺”,又有“金水相生”之意。若見睡眠較深,不易喚醒,白天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減退,應加石菖蒲、遠志舒心氣、暢心神、益心智,使神旺而自我約束能力增強。若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應加菟絲子、覆盆子溫陽益腎縮尿。方中炙甘草與炮干姜遵仲景用藥比例2∶1。
[1]汪受全.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