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雪,董曉琳,嚴 琴,查安生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省中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安徽 合肥 230031)
中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實驗研究進展
程 雪1,董曉琳1,嚴 琴1,查安生2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省中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安徽 合肥 230031)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主要侵及腸道黏膜和黏膜下層,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病變呈連續(xù)性彌漫性分布,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以結腸黏膜性炎癥和潰瘍形成為主要病理特點。
UC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UC的發(fā)病主要涉及免疫調(diào)節(jié)紊亂、遺傳易感性、感染、環(huán)境及腸黏膜屏障受損等因素。UC治療手段有限,目前西藥主要為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免疫抑制劑和生物制劑等,但復發(fā)率高、副作用大,療效并不理想。近年來,中藥治療UC取得了很大進展,現(xiàn)就中藥治療UC的實驗研究進展概述如下。
UC發(fā)病與免疫功能紊亂有密切的關系。張紈等[1]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建立潰瘍性結腸炎(UC)大鼠模型,觀察蘭茵鳳揚化濁解毒方(佩蘭、茵陳、鳳尾草、飛揚草等)對模型大鼠C/C細胞亞群表達的影響,結果中藥大劑量組外周血中C/CT細胞亞群數(shù)量低于模型組和SPAP組。證實蘭茵鳳揚化濁解毒方對TNBS/乙醇法的實驗性UC大鼠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C/CT細胞亞群表達起到調(diào)節(jié)免疫的作用。劉喜平等[2]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參苓白術散可顯著降低脾虛證模型大鼠的CD44、CD62p表達,表明參苓白術散的作用機理可能與恢復機體的免疫功能,下調(diào)CD44、CD62p的表達,抑制局部炎性介質、化學趨化物及炎性細胞的釋放,降低腸黏膜炎性反應有關。劉先知等[3]用二硝基氯苯-乙酸復合法制作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給予清胃理腸膠囊(枳實、梔子、白及等)治療后,結果外周血C、C百分率提升,C/C水平降低,因此推斷清胃理腸膠囊主要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實現(xiàn)對UC的治療作用。
促炎細胞因子與抗炎細胞因子之間的平衡失調(diào)一直以來被視為UC的一個重要的發(fā)病機制。何本求等[4]采用ELISA法檢測發(fā)現(xiàn)侗藥五味止瀉湯(登虐辰、尚圣篾、奴域等)能有效提高UC大鼠血清IL-10含量,降低IL-6含量,并對損傷的大腸黏膜有明顯的修復作用。說明侗藥五味止瀉湯抑制促炎細胞因子IL-6并促進抗炎細胞因子IL-10生成,是治療UC的作用機理之一。柳越冬等[5]用TNBS/乙醇法建立UC大鼠模型,經(jīng)優(yōu)化潰結方(黃芪、炒白術、蒼術等)灌腸治療后,發(fā)現(xiàn)治療組的EGF含量明顯高于模型組,從而表明優(yōu)化潰結方對UC大鼠模型通過上調(diào)結腸組織EGF的含量,提高了機體細胞的增殖化分能力和組織生長修復及保護腸黏膜等能力,促進潰瘍愈合。鄒穎等[6]觀察到黃芩湯(黃芩、芍藥、大棗等)能夠降低UC模型大鼠血清及結腸組織Th1細胞因子INF-γ和IL-12并提高Th2細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達,實驗結果提示黃芩湯可以改善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的炎癥反應,調(diào)節(jié)Th1/Th2細胞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效應。趙黨生等[7]通過葡聚糖硫酸鈉(DSS)致小鼠潰瘍性結腸炎,觀察到參白合劑能顯著升高IL-10含量,而降低TNF-α含量。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促炎因子分泌,促進抗炎因子分泌,調(diào)節(jié)免疫反應,減少炎性介質的釋放,控制腸道炎癥反應有關。汪斌等[8]給予UC模型大鼠芍藥苷治療后,發(fā)現(xiàn)實驗大鼠血清IL-2、IL-6含量均明顯降低,而IL-10含量顯著升高。從而推測芍藥苷可能是通過抑制促炎因子IL-2、IL-6的表達,提高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進而調(diào)節(jié)腸道異常免疫反應、抑制炎癥反應,發(fā)揮治療效應。陳宇等[9]通過實驗研究,觀察到健脾解毒化瘀方可明顯改善以TNBS造成的大鼠UC模型的臨床及病理變化,減輕腹腔粘連及炎癥反應,減少組織學損傷,調(diào)節(jié)細胞因子的平衡,進而調(diào)節(jié)免疫炎癥反應。
孫陽等[10]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加丙酮局部灌腸法建立UC大鼠模型,用免疫印跡法檢測結腸黏膜組織中TLR4、NF-κBp65蛋白的表達水平,實驗發(fā)現(xiàn)烏梅丸(烏梅、細辛、干姜等)組TLR4和NF-κBp65蛋白表達均低于模型對照組,提示烏梅丸通過抑制TLR4的表達而降低NF-κBp65的活性免疫調(diào)節(jié),這可能為烏梅丸治療UC的作用機制之一。朱向東等[11]通過研究痛瀉要方(炒陳皮、炒白術、炒白芍等)對TNBS/乙醇灌腸法誘導的UC大鼠模型結腸黏膜PPAR-γ蛋白和基因表達的影響發(fā)現(xiàn),痛瀉要方能使其表達量上調(diào),從而達到治療UC的效果,提示其深層機制可能與PPAR-γ/NF-κB信號轉導途徑被激活有關。劉陽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中藥復方改良愈瘍湯(白頭翁、穿山龍、敗醬草等)灌腸后ICAM-1的表達降低,其治療UC的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下調(diào)ICAM-1表達而抑制炎性細胞與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粘附,減少細胞滲出,從而減輕腸道的炎癥反應。陳文剛等[13]用泄?jié)峤舛痉剑~腥草、敗醬草、紅藤等)治療TNBS法灌腸復制的UC大鼠模型發(fā)現(xiàn),治療組TLR4/NF-κB的表達均明顯低于模型組,說明泄?jié)峤舛痉街委烾C可能是通過降低TLR4 mRNA轉錄水平使TLR4蛋白的合成、表達減少,阻斷TLR4及NF-κB信號通路的轉導,減少促炎因子釋放,抑制免疫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糾正結腸異常的免疫炎癥反應而實現(xiàn)的。王浩等[14]采用免疫誘導法復制UC大鼠模型,給予葛根芩連湯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血清Bcl-2、TGF-β1相較模型組明顯升高。表明葛根芩連湯的干預,可對抗細胞凋亡因子的作用趨勢,減緩細胞凋亡速率,從而起到保護結腸黏膜的作用。程曉磊等[15]實驗發(fā)現(xiàn)復方青黛顆粒通過降低結腸組織中TLR2、TLR4的表達,減少TLRs/NF-JB通路的激活,進而調(diào)控炎癥遞質的釋放,減弱對腸道黏膜的損害來治療UC模型大鼠。
通常機體在生理狀態(tài)下?lián)碛幸惶淄暾目寡趸烙到y(tǒng),但是當抗氧化系統(tǒng)消弱或氧自由基形成過量,氧自由基可以引起機體的一系列損傷[16]。陶弘武等[17]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潰結安康湯可以通過增加UC大鼠模型中結腸黏膜組織SOD活性、降低結腸黏膜組織MDA含量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減輕結腸組織黏膜組織損傷,發(fā)揮治療UC的功效。蔣世生等[18]用乙酸灌腸造模復制UC活動期的大鼠模型進行研究,芪連結腸寧片(黃芪、白術、黃連等)組大鼠組織損傷程度較模型對照組明顯緩解,芪連結腸寧片灌胃用藥能降低結腸炎模型大鼠代謝產(chǎn)生的脂質過氧化物MDA含量,表現(xiàn)出抗氧化特性,從而抑制結腸組織中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對結腸具有一定的抗損傷及保護作用。
一氧化氮(NO)是結腸平滑肌的抑制性調(diào)節(jié)介質,能調(diào)節(jié)胃腸黏膜血流、胃腸道分泌和運動,并參與胃腸黏膜屏障修復及對抗炎癥過程[19]。劉青梅等[20]采用硝酸還原法檢測UC模型大鼠NO水平及NOS活性,提示腸康顆粒(干姜、白術、桂枝等)灌腸能有效降低NOS活性及NO水平,腸康顆??赡苤饕ㄟ^抑制NOS表達減少NO生成,從而減輕NO引起的損傷。
潰瘍性結腸炎作為腸黏膜損傷性疾病,其發(fā)病和黏膜修復過程都與腸上皮屏障功能有關。劉智群等[21]采用TNBS法誘導UC大鼠模型,結果顯示清腸化濕方(黃連、黃芩、白頭翁等)組結腸黏膜occludin、claudin-1的表達高于模型組。可知中藥清腸化濕方可能通過增強UC大鼠結腸occludin、claudin-1的表達,修復腸黏膜緊密連接,進而恢復腸屏障功能,這可能是清腸化濕方治療UC的作用機制之一。李云海[22]采用TNBS局部灌腸加高脂高糖法建立UC大鼠模型進行實驗,觀察到與模型組相比,加味白頭翁湯方組可使結腸黏膜組織損傷和病理組織學評分顯著降低,說明加味白頭翁湯方可通過減輕結腸炎癥,促進結腸黏膜修復,從而起到治療UC的作用。劉杰民等[23]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健脾益腸散(黃芪、太子參、焦白術等)高劑量組DAI評分和CMDI,以及中劑量組DAI評分均較模型組明顯降低。說明健脾益腸散能有效緩解UC模型大鼠癥狀,改善結腸組織學損傷,促進結腸黏膜修復,治療UC。盧璐等[24]觀察復方中藥清腸栓(馬齒莧、三七、青黛等)對UC模型大鼠結腸黏膜纖絲狀肌動蛋白的修復作用,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清腸栓能不同程度減輕UC對細胞骨架的破壞,改善F-actin蛋白的分布并使其表達升高。表明清腸栓能有效地調(diào)節(jié)腸黏膜屏障功能,抑制大鼠結腸通透性的升高,改善腸黏膜屏障功能,促進潰瘍愈合。
中藥治療UC的實驗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調(diào)節(jié)免疫、影響細胞因子、調(diào)控基因表達、抗炎抗氧化、調(diào)節(jié)NO和修復腸黏膜這些方面,但中藥對UC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比如目前大部分實驗多從整個方劑角度研究中藥的作用機制,而對中藥單體的研究較少,明確是何種藥物的何種成分作用于何種靶點發(fā)揮療效尚不十分明確,且與現(xiàn)代生命科學關于UC的病理研究進展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應深入研究,揭示中藥作用較確切的作用靶點,以提高中藥治療UC的效果。
[1]張紈,王志坤,董林林,等.蘭茵鳳揚化濁解毒方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免疫調(diào)控機制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236-239.
[2]劉喜平,賈育新,劉勍,等.參苓白術散對潰瘍性結腸炎脾虛型模型大鼠CD44、CD54及CD62p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11):2671-2673.
[3]劉先知,王長海,劉華劍,等.清胃理腸膠囊對實驗性大鼠潰瘍性結腸炎作用機制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2):262-263.
[4]何本求,賴象權,肖成,等.侗藥五味止瀉湯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血清IL-6、IL-10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11):2801-2802.
[5]柳越冬,陶弘武,王長洪.優(yōu)化潰結方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結腸組織表皮生長因子影響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2):240-242.
[6]鄒穎,遲宏罡,戴世學,等.黃芩湯對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大鼠Th1/Th2細胞因子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11):2608-2611.
[7]趙黨生,晉梅,李琳,等.參白合劑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小鼠療效及對IL-10和TNF-α表達的影響[J].中醫(yī)研究,2012,25(3):64-66.
[8]汪斌,朱向東,段永強,等.芍藥苷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組織病理形態(tài)及血清抗炎和促炎因子平衡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3,21(1):1-4.
[9]陳宇,林一帆,王長洪,等.健脾解毒化瘀方對大鼠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2,20(5):206-209.
[10]孫陽,張欣,李宇華,等.烏梅丸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的治療作用及其機制[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3,27(1):5-8.
[11]朱向東,梅曉云,王燕,等.痛瀉要方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黏膜PPAR-γ基因和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4):941-945.
[12]劉陽,趙艷君,朱葉珊.改良愈瘍湯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ICAM-1表達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2012,30(5):31-32.
[13]陳文剛,陳建權,劉建平,等.泄?jié)峤舛痉綄冃越Y腸炎大鼠Toll樣受體4/核因子-κB信號通路的影響[J].江蘇中醫(yī)藥,2012,44(2):67-68.
[14]王浩,徐明,王思程.葛根芩連湯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血清Bcl-2、TGF-β1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2011,29(11):12-14.
[15]程曉磊,杜立陽,劉清芳,等.復方青黛顆粒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結腸toll樣受體2,4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1,19(1):14-17.
[16]朱炳喜,呂愈敏.氧自由基在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機制中的研究[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1997,14(2):111-112.
[17]陶弘武,柳越冬.潰結安康湯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組織氧自由基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8):1834-1835.
[18]蔣世生,李勇敏,朱克儉,等.芪連結腸寧片對損傷性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的影響[J].新中醫(yī),2011,43(10):117-118.
[19]麥海妍.潰瘍性結腸炎血清一氧化氮濃度變化的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1,21(7):8.
[20]劉青梅,韓輔.腸康顆粒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NO水平及NOS活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2113-2114.
[21]劉智群,沈洪,朱萱萱,等.清腸化濕方對TNBS誘導大鼠UC模型緊密連接蛋白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8):1617-1619.
[22]李云海.白頭翁湯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黏膜損傷修復作用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3,11(4):155-157.
[23]劉杰民,藺曉源,王敏,等.健脾益腸散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的作用研究[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3):348-349,355.
[24]盧璐,謝建群,袁建業(yè),等.清腸栓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黏膜纖絲狀肌動蛋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2,20(11):485-488.
R228.2
A
1004-2814(2014)01-0069-03
201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