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善治,劉渝松
(重慶市中醫(yī)骨科醫(yī)院,重慶400010)
黃某,女,23歲,2009年7月9日初診。3月份因“痙攣性斜頸”住院經中醫(yī)綜合治療后癥狀消失。出院后因連續(xù)熬夜加班,1個月前再次出現頭頸左旋位彈性固定,無頸項疼痛,通過門診針推治療1周后未見緩解?,F頭項處于左旋位彈性固定,睡眠及晨起時癥狀消失,運動數分鐘后即出現癥狀,右側胸鎖乳突肌部位明顯緊張不適,能主動旋轉頸項,但停止運動后再度固定在左旋位,伴間斷性頭暈、心煩、口渴、微口苦,不思飲食,舌淡苔薄黃,脈弦。頭面處于左旋45°彈性固定位,右側胸鎖乳突肌明顯緊張肥大,時而有細微振動現象,未引出明顯壓痛及放射痛,頸項被動左右旋轉功能基本正常,左旋45°、右旋45°。MRI示頸椎曲度變直。診斷為痙攣性斜頸(血虛風動,寒凝經脈)。治以養(yǎng)血舒肝,柔筋緩急,溫經通絡。用中醫(yī)綜合治療方案。針刺完骨、天牖、風池,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20min;瀉中渚、太沖,得氣不留針;補太溪,得氣后留針20min。推拿以疏筋柔筋手法(按揉頸項、滾推頸項肩背肌肉)為主,輔以臥位人工牽引手法,維持5min。每日1次。臥位枕頜位牽引0.5h,上、下午各1次。囑避免熬夜、飲酒、疲勞。2009年7月15日二診,效果不顯。考慮頸項后、側部有四條經絡所過,為后正中督脈,旁納太陽之脈,在旁為手足少陽之脈,而足太陽為寒水之經,易受寒邪所傷,太陽經輸不利也會導致頸項不利,寒邪傷及督脈,影響督脈流行也可引起頸項不利,從而加重少陽樞機不利之證。針完骨、天牖、風池、天柱、百會、大椎、中渚、后溪、列缺、光明、申脈,下午用灸盒灸頸項后側20min。手法治療以放松痙攣為主。臥位牽引,以自覺舒適為度。另用牽正散加桂枝、羌活、葛根、柴胡、白芍、炙甘草,5劑。囑近期臥床休息,起床時佩戴頸托。2009年7月20日三診,右側胸鎖乳突肌較前放松,但頸項后側(C5/6)部位酸強不適,余同前。續(xù)前治療,停服中藥。2009年7月27日四診,雖仍有頸項左旋位彈性固定現象,但彈性固定時間較前減少,右側斜方肌緊張度較前明顯放松,主動頸項活動較前靈活,C5/6棘突右側輕度酸強不適,右側斜方肌緊張程度較前減輕,C5/6棘突右側旁開1.0cm輕度壓痛,頭頸左旋現象較前好轉。續(xù)前針推治療,午后溫灸后項20min及牽引1h。2009年7月31日五診,前日通宵熬夜、飲酒致使右側項肌及胸鎖乳突肌再度緊張,查頭面處于左旋45°彈性固定位,右側胸鎖乳突肌明顯緊張,未引出明顯壓痛及放射痛,頸項被動左右旋轉功能基本正常,左旋45°、右旋45°。前后兩次加重均為熬夜所致,入夜后本應陽氣內潛、營陰外護,但熬夜傷陽耗精,筋失陽氣、陰精濡養(yǎng)則再度痙攣。治當溫陽通絡,養(yǎng)血柔筋。除近端取穴外,配以復溜、陽陵泉、陰陵泉,施以補法。溫灸局部、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頸項采用輕快柔和手法放松肌肉,右側頸項以彈撥法及彈筋法緩解右側胸鎖乳突肌痙攣,以臥位牽引法結束手法。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避免熬夜、飲酒及久坐伏案。2009年8月14日六診,頭頸左側旋轉彈性固定時間較前此復發(fā)時明顯縮短,每日僅在感到疲勞時出現3~4次,每次維持2~3min,偶感到左側項部酸脹不適,頸項運動較自如。出院后繼續(xù)門診治療,仍以針刺、溫灸、手法治療為主,隔日1次。2009年8月30日七診,頸項彈性固定現象消失,頸項活動正常,停止治療。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適當加強頸項、上肢功能鍛煉,2010年6月30日隨訪癥狀未再復發(fā)。
按:痙攣性斜頸是以頸肌扭轉或陣攣性傾斜為特征的錐體外系器質性疾患。起病緩慢,病情逐漸加重,很少自行消退或緩解,并且容易復發(fā)。臨床表現為起病緩慢,頭部不隨意的向一側旋轉,頸部則向另一側屈曲。晨起輕,運動、情感變化或感官受到刺激后加重,入睡停止,患肌肥大疼痛,神經科查體多呈陰性,可因情緒激動而加重。病機為血虛筋攣。手、足三陽正經及任督二脈、陰陽維、蹺脈均通過頸項,足少陰、厥陰支脈也通過頸項,但與頸項活動功能有關的主要還是督脈、少陽及太陽經脈。夜間感寒,影響督脈、少陽及太陽經脈流行,則出現痙攣性斜頸的復發(fā)。督脈為“陽經之?!?,足太陽經為全身陽氣隆盛之所,針刺百會、大椎、后溪可通督脈。天柱、申脈可通足太陽經,完骨、光明可通足少陽經,天牖、中渚可通手少陽經。配合“頸項循列缺”以疏利頸部肌肉,達到四經通暢的目的。疏筋柔筋輕推拿手法可以放松肌肉,促進局部血循。牽正散祛風,《成方便讀》載“全蝎色青善走者,獨入肝經,風氣通于肝,為搜風之主藥;白附之辛散,能治頭面之風;僵蠶之清虛,能解絡中之風;三者皆治風之專藥,用酒調服,以行其經”。配合桂枝通脈、葛根善解項背緊張,羌活祛太陽寒邪,柴胡散少陽之邪,白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緩急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