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令,黃文權,李 淋
(1.重慶市沙坪壩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重慶 400030;2.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中醫(yī)科,重慶 400037;3.重慶市沙坪壩區(qū)陳家橋醫(yī)院中醫(yī)理療科,重慶 401331)
枕項線綜合征發(fā)病主要由于長時間伏案工作或頭頻繁運動,使附著于枕骨上、下項線及其骨面的筋膜、肌肉等軟組織產生慢性勞損性炎癥,繼而軟組織變性,增生,多表現(xiàn)為大腦后循環(huán)缺血和枕大、枕小神經壓迫癥狀。我們針藥并用治療枕項線綜合征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共30例,均為2011年元月至2013年12月門診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齡20~50歲,平均40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5年。
符合枕項線綜合征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xiàn)為間歇性或持續(xù)性頭暈、頭痛、耳鳴、視力模糊、失眠、記憶力減退等,以及肩部疼痛酸困,耳后牽脹感、僵硬,尤以頭頂、寰枕間隙酸、脹、困、麻木,牽扯感最明顯。檢查頸部肌肉緊張,壓痛明顯、并向同側放射,旋頸及臂叢牽拉壓頂及引頸實驗陽性或陰性,頸椎CR片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曲、椎體移位等。CT、MRI等檢查排除頸椎間盤突出癥、頸椎骨質增生、腔隙性腦梗塞等。
用密集針刺法治療。治療原則以舒筋通絡,松解粘連,恢復活性為主。用0.35mm×40mm針灸針。患者取俯臥位于按摩治療床,頭頸部放松,充分暴露頸部,主穴取完骨、天柱、玉枕、第2頸椎橫突后結節(jié),配穴取完骨至天柱連線之間3~5個阿是穴,共取穴14~18個。常規(guī)消毒后,完骨至天柱一線穴位,針刺方向均向內上方斜刺,針刺深度均要求達到骨面,采用平補平瀉,針刺得氣后退針1mm候針,主穴用疏密波電針治療,同時配合特定電磁波譜照射,每次3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4天,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葛根湯化裁藥用葛根25g,當歸12g,川芎15g,丹參15g,赤芍15g,黨參30g,黃芪30g,桃仁12g,紅花12g。頭痛甚加蔓荊子12g,藳本12g,羌活12g;失眠加夜交藤25g,酸棗仁12g,茯神30g;記憶力減退加女貞子12g,旱蓮草20g,益智仁30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溫服。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4天,服藥2個療程評價效果。
臨床痊愈:頭暈、頭痛、頭頂悶脹、牽扯感等癥狀及體征消失。好轉: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未愈:癥狀及體征未改善。
臨床痊愈16例(53%),好轉12例(40%),未愈2例(7%),總有效率93%。半年后隨訪,3例病情復發(fā),經密集針刺法治療病情好轉。
枕項線綜合征主要由于枕項部軟組織慢性勞損,繼而變性增生、攣縮,壓迫通過其間的血管神經,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xiàn)頭暈、乏力、困倦、枕部和頸椎交界處酸脹不適等。病機為氣機阻滯足太陽膀胱經絡,氣血不榮,以致清空失養(yǎng)。密集針刺法針對斜方肌、頭夾肌、頭上斜肌、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等肌肉及筋膜韌帶附著處骨面進行治療,持續(xù)擠壓增生的軟組織,松解局部肌肉粘連,緩解痙攣,通過損傷性治療打破局部病理穩(wěn)態(tài)。玉枕、天柱可疏通足太陽經絡,溫經以通陽。特定電磁波譜可改善供血,增加血液循環(huán)。內服方中重用葛根清揚辛散,發(fā)表解肌,善療項背強痛。當歸、川芎上行頭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丹參、赤芍、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絡。黨參、黃芪補氣升陽,益氣活血。針藥并用,可疏通經絡、益氣活血、調整陰陽,故治療枕項線綜合征療效顯著。
[1]柳澄順,張劍東,王天玉,等.實用頸腰腿痛診療手冊[M].2版.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