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林
(湖南省歐陽海灌區(qū)水利水電工程管理局 衡陽市 421800)
歐陽海灌區(qū)地處“衡邵干旱走廊”的丘陵山區(qū),灌區(qū)始建于20 世紀70年代初,渠道全靠人工開挖,大多傍山而建,工程質量難以保證,尤其是在修建填方壩方面,如壩基面處理,土料質量,土料含水量控制,鋪土厚度,碾壓遍數(shù)等很難達到設計要求。這些無疑給工程運行留下了隱患。灌區(qū)擔負著耒陽市、衡南縣、常寧市、衡陽珠暉區(qū)4.85 萬hm2(72.74 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任務,為季節(jié)性灌區(qū),每年的4~10月份為通水期。渠道滑坡多發(fā)生在通水的多雨季節(jié),尤其是高挖方和高填方地段,由于雨水滲入土壤使其含水量飽和而引起土壤軟化導致邊坡失穩(wěn)。發(fā)生較大范圍的滑坡如不及時有效處理必將給人民群眾帶來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
2013年7月16日右總干渠K51+000 右填方壩外坡發(fā)生滑坡,全長42 m,該渠段屬半挖半填工程,外坡腳線距渠堤面高度為8.58 m,滑動面處于挖方與填方的結合面。當時若停水修復必將影響灌溉,后在緩慢降低渠道水位后,在渠道外坡開溝排水,滑動體面采用人機配合擠壓松木樁到滑動面下,為保護好壩基礎采用大型挖機搬石塊壓腳并靠挖機自重碾壓,形成堆石壩狀,既加快了搶修速度又節(jié)省了經(jīng)費。
渠道外滑坡的處理,首先應通過地質勘查,找出滑坡原因,判斷滑坡的穩(wěn)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尋找技術上可行、經(jīng)濟合理、容易實施的處理方法,整治滑坡處理貴在及時,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導滲、支擋、護坡、干砌石壓腳等。
(1)排水導滲。排出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應根據(jù)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方法。
(2)支擋。在渠道已經(jīng)塌方或要塌方的地段根據(jù)具體條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種支擋護坡措施,如加固坡腳擋墻,干砌石護坡。
(3)置換。將已軟化土壤挖除,重新填筑合格新土。
(1)該渠段右外坡滲漏嚴重,長期滲水滯留在土壤里形成軟化層而使邊坡失穩(wěn)。首先用1 臺SY235 型挖土機在外坡面每隔(5~6)m 開挖斷面為0.5 m×0.5 m 排水溝,溝內(nèi)用河礫石回填,便于排出滲水,延緩下滑速度。
(2)就地挑選長約(2~2.5)m 直徑為0.25 m 較直松木樁,下端削尖。在滑動層面打三排木樁,規(guī)格為:行距1 m、隔距為0.5 m,以中間一排為準上下兩排錯開呈梅花狀布局。為避免打樁誘發(fā)新的滑坡采用兩臺SK60-8 型挖土機分別從上下游人機配合,用挖土機挖斗將木樁擠壓至滑動面下,樁上用砂礫石裝袋壓重。
(3)動用12 臺10 t 自卸汽車從附近石料場將石料分別從上下游運至工地,采用兩臺SK60-8 挖土機搬運散塊石,1 臺SY235 挖土機堆石碾壓,塊石貼坡堆高至滑動面上0.5 m 處即可。
(4)外坡培土整形。用人工裝袋土修補堤壩上部坡面邊緣,每鋪蓋0.5 m 厚散粘土后用SK60-8 挖土機碾壓2~3 遍。
經(jīng)過1年多的通水觀察,該工程未出現(xiàn)新的下滑裂縫。由于松木樁深埋土層不易腐爛,故可較長時間支擋滑動體,在沒有較大外力作用下采用堆石壓腳可起到長期穩(wěn)固的作用,停水后該渠段已將原老化嚴重的防滲混凝土全部拆除,重新澆筑12 cm 厚,標號為C20 的三面防滲混凝土。實踐證明,松木樁與塊石壓腳相結合方案在填方壩外滑坡處理中具有取材方便、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的優(yōu)點,是行之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