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崔紅玲
十年前,老同學(xué)聚會,談起各自的工作,一個做記者的同學(xué)喝下一杯酒,然后吐出一個字——累!之后,舉起手,指指早生的華發(fā)感慨:“喏,不僅身累,而且心累,這就是鐵證!”
他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一次某地鬧干旱,他跟著抗旱工作組過去,白天一處接一處地跑,晚上回去后還得熬夜趕稿,保證第二天一早能交到報社編輯手中;一次他受命到深山區(qū)做一個采訪,因為路不通,他只能徒步,背著沉重的相機走了30多里崎嶇不平的山路,腳上磨出了好幾個血泡;一次和幾個同行采訪洪災(zāi)區(qū),回去后雙腿都有些不聽使喚了……
那是我頭一次聽記者談苦,而在我起初的印象中,記者是無冕之王,風(fēng)光無限。這風(fēng)光背后的辛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記者這一行當。我問他:“如果有下輩子,你會選擇哪種職業(yè)?”
我以為,他會選醫(yī)生、選公安,當老師,還可能會從商,但絕不會再選擇記者。然而,他的回答卻出乎我的意料——記者。他說,他不善于用嘴說話,但可以用筆來說。說人們想了解的事、談人們在關(guān)心的問題,即便再苦再累,他也覺得痛快。
后來,在一次攝影活動上,結(jié)識了一位做電臺記者的朋友。她姓吳,當時也就二十七八歲,已經(jīng)做了4年的記者,唯一的遺憾是,相貌姣好又文才出眾的她還處于未婚狀態(tài)。據(jù)說,當初,為了能當好一名記者,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卻錯過了多次好姻緣。
彼時,作為一個記者行當?shù)拈T外漢,我難以想象她到底有多“狂”,熟識之后,我才了解二三——為了寫好一篇關(guān)于案件破獲過程的報道,她敢深入險象環(huán)生的抓捕現(xiàn)場;為了寫好一篇關(guān)于退伍兵的稿件,她能接連做上百次采訪……到了“大齡剩女”的年紀,一次,她從外地出差回來,走到街口時,恰好看到昔日的同窗牽著女兒的小手在逛街,臉上是十二分的羨慕,待她將這種親情上的落寞感訴與我聽時,我問她:“后悔嗎?”
我想,她大抵是后悔了,若不然,怎會那般戚戚然?然而,她堅定地告訴我:“不后悔!”她說,為了做好一名記者,她是錯過了一些東西,但也得到了很多。譬如,她細細地品咂過一段又一段不同的人生,并在那些人生里,更真切地看清了真善美與假惡丑,更深一層懂得了存在的意義,而且除了記者,她不曉得還有什么能讓她活得這么堅強,這么有滋味。
那時,看著瘦弱的她扛著相機在街巷奔走的身影,我忽然就想起了高原上的格?;?,想起了一位曾在戰(zhàn)爭歲月做過記者的老人。閑暇時,他曾打開話匣子講人生,談起那段戰(zhàn)火中采訪的經(jīng)歷,已是耄耋之年的他,神色瞬時生動起來,時而憤懣,里而感動,但每一種情感中,都裹挾著一種叫驕傲的東西。他說,在他的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就是曾用手中的一支筆,傳遞過一些溫暖,喚醒過一些靈魂,激勵過一些人,讓他們在那個既貧乏又混亂的年代,始終相信,無論冬天有多么漫長,春天遲早都會來。
這,便是一個記者是情結(jié)吧!永不后悔,永不畏累,永不言退,只要還能指揮手中的筆,便要一如既往地寫下去。
這樣的情結(jié),在我走上記者這條路之后,一次次哭了笑了,一次次痛了累了,一次次被身邊的故事觸動了,才解個中真味。
因為想讓那個愛崗敬業(yè)的好人站起來,才會克服怕黑的膽怯,三更半夜摸到作業(yè)一線;因為想讓那個孝老愛親的好人站起來,才會摸著一條線索固執(zhí)地找下去;因為想讓那個誠實守信的好人站起來,才不愿錯過一條模糊的新聞線索;因為想讓那些亮點經(jīng)驗得以及時推廣,于是才會不厭其煩,一趟又一趟地跑下去……
盡管,這是要付出代價的。
譬如,錯過孩子的一段成長;譬如,錯過一次與愛情的邂逅;譬如,錯過傾聽一次花開的聲音、享受一段靜美的時光……
觸摸著有些疼痛的代價,還是寧可當記者。心里總有一個聲音一次又一次地告訴自己——不當記者,后悔一輩子。
因此,即便將會嘗盡人生千樣苦累,萬種艱難,如若有來生,如若可以選擇,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走進記者這一行當,抒寫真感動,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