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翠麗 李志強 王 偉 師寧寧 杜秀芳
(河北省新河縣中醫(yī)醫(yī)院婦產科,河北 新河 055650)
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切口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患者一般無自覺癥狀,是脂肪細胞受損破壞液化的過程,引起周圍組織的炎性反應。脂肪液化雖不是細菌感染,但會增加切口感染的機會,使切口愈合時間延遲,并延長患者住院時間。據有關文獻報道,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發(fā)生率為6.92%[1],近年來隨著婦產科剖宮產率增加、高頻電刀的應用以及肥胖人群的增多,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顯著增加。2010-05—2012-12,我們應用芒硝四黃散外用配合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療脂肪液化18例,并與切口局部換藥治療18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36例均為河北省新河縣中醫(yī)醫(yī)院婦產科行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8例,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8.84±1.9)歲;初產婦15例,經產婦3例;縱切口12例,橫切口6例;伴肥胖9例,中度貧血2例,術后咳嗽2例;妊娠期高血壓1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對照組18例,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8.96±2.2)歲;初產婦13例,經產婦5例;縱切口10例,橫切口8例;伴肥胖7例,中度貧血2例,術后咳嗽1例;妊娠期高血壓1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切口脂肪液化[2]:表現為切口有較多黃色滲液,擠壓切口滲液內含油性脂肪滴,切口皮膚不紅,排除切口感染,滲出液細菌培養(yǎng)連續(xù)3次無細菌生長。②切口脂肪液化超過7 d以上者。并排除以下幾種情況: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內外科疾患,眼壓高及青光眼患者,有支氣管哮喘者,嚴重血液病,高敏體質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切口局部換藥。將患者液化處切口提前拆線,局部敞開,清除部分脂肪壞死組織,充分引流。用凡士林或碘伏紗條填塞切口,定期換藥,保持局部清潔,待幾次換藥后肉芽組織新鮮,行蝶形膠布牽拉固定,繼續(xù)換藥,密切觀察切口處無滲液,并配合局部理療促進切口愈合。
1.3.2 治療組 予芒硝四黃散外用配合VSD。拆除液化部分縫線,剪去壞死組織并用0.9%氯化鈉注射液及甲硝唑液反復沖洗切口及切口周圍組織,將輸液器管每隔1~1.5 cm剪數個側孔(側孔的多少與脂肪液化的多少有關),側孔直徑約3 mm,并將切口周圍皮膚擦干凈,包裹引流管側孔塞于切口內,切口不加壓、不留死腔,引流管不可成銳角,上覆蓋無菌紗布,貼上透明膜覆蓋切口及引流管,保證其密閉效果,透明膜應粘貼在切口邊緣外3 cm以上。然后采用芒硝四黃散(藥物組成:黃連20 g,黃柏20 g,黃芩15 g,大黃20 g,以上中藥混合研末,過200目篩,加芒硝80 g混合均勻),用無菌紗布包裹成與脂肪液化切口大小一致,放在醫(yī)用透明膜上,用腹帶加壓固定。需定期檢查貼膜邊緣是否翹起,需及時替換。引流管末端與負壓吸引相連,治療壓力在16.67 ~33.33 kPa(125 ~250 mmHg)左右[3],連接后可見引流管明顯塌陷,貼膜下是真空環(huán)境,無游離氣體積聚,引流管內立即就有滲夜引出。如引流管被阻塞,可以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若反復沖洗無效,要及時更換材料。為確保引流管通暢,定期檢查,如負壓過小,則引流無效;如負壓過大,則引流管內壁緊貼,創(chuàng)面的密閉性和適當的負壓是治療的關鍵。一般中藥外敷3~5 d,每2 d更換1次。同時1~2 d更換1次負壓器,引流3~6 d,每日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及量,如引流液明顯減少,可拆除透明膜,檢查創(chuàng)面的肉芽組織是否新鮮,據切口大小和患者要求,可行切口換藥或行二次縫合手術。
1.4 切口愈合標準 切口已經閉合,無滲液,切口可承受一定張力,不再開裂。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
2組患者均無發(fā)生切口感染,對照組18例,平均換藥次數(7.28±1.15)次;術后10~23 d 愈合,平均(17.52 ±3.23)d。治療組18例,應用芒硝四黃散配合VSD時間為3~6 d,平均4.13 d。去除芒硝四黃散配合VSD后,其中15例采取切口換藥治療,平均換藥次數(4.97±1.06)次;6~18 d愈合,平均(13.83±2.86)d;另3例采取二次縫合術,7 d后切口拆線,切口為一期愈合。2組切口換藥次數及愈合時間比較,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剖宮產術是終止高危妊娠最有效的治療手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進步,剖宮產術已經成為保障孕婦及圍生兒安全的有效方法。近幾年來,隨著剖宮產率增加和肥胖人群的增多,剖宮產術后并發(fā)癥也在逐漸增加,其中脂肪液化是剖宮產術后切口最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早期治療方法為早拆線,清除壞死組織,填塞凡士林紗條充分引流,待肉芽組織新鮮后用蝶形膠布牽拉切口,使其自然愈合,這些傳統治療方法見效慢,感染幾率高,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延長住院時間。
芒硝四黃散為我院經驗成方,多年來用于治療外科膿皰瘡、癤腫、毛囊炎等效果良好。芒硝四黃散方中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瀉火除濕,解毒止血;大黃清熱瀉火,涼血祛瘀。“四黃”皆為苦寒清熱之品,無毒副作用,且配伍禁忌很少,具有抗生素所不能代替的優(yōu)勢。芒硝能清熱消腫,祛濕止痛,軟堅瀉下。諸藥合用,共奏消腫化瘀、活血止痛、清熱祛濕、祛腐生肌之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提高組織再生能力,促進切口愈合。
VSD是由德國外科醫(yī)學博士Fleischman于1993年首創(chuàng)并應用于臨床[4],此操作不僅簡單方便,而且要求實施的條件不高,通過可持續(xù)的引流,使壞死的組織及時排出體外,減輕組織水腫,使微血管擴張,增加局部的血液供應,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組織抗感染的能力[5]。芒硝四黃散配合VSD不僅可以促進肉芽組織生長,而且使切口愈合加快,減輕患者痛苦,值得推廣。
[1] 薛志琴.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8,24(7):1095.
[2] 葉小春.外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斷及防治[J].中國醫(yī)學雜志,2005,3(7):395-396.
[3] 朱家源,薛春利,朱斌,等.封閉式負壓引流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機制[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08,2(1):51-53.
[4] Fleischmann W,Strecker W,Bombelli M,et al.Vacuum sealing as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s[J].Unfallchirurg,1993,96(9):488-492.
[5] Baynham SA,Kohlman P,Katner HP.Treating stageⅣ pressure ulcers with negative pressure therapy:a case report[J].Ostomy Wound Manage,1999,45(4):28-3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