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蒙宋釣魚城之戰(zhàn)36年攻守之謎

      2014-04-01 07:13:19王珍燕
      關鍵詞:蒙元川東蜀地

      王珍燕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重慶401520)

      釣魚城(今重慶合川釣魚山)是13世紀蒙宋的主戰(zhàn)場之一。自1243年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余玠主持修建以釣魚山為重心的川東山城防御體系,到1279年釣魚城歸元,歷時36載,經(jīng)歷大小戰(zhàn)役200余次,期間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有3次:一是1235年蒙軍從京湖、兩淮及四川分三路攻宋。窩闊臺次子闊端領軍進攻四川,1236年10月奪取成都。①《通鑒綱目》記載,1252年蒙古人重新掠奪成都,由此可見蒙人占領四川后未能實際控制四川。二是1258年蒙軍分三路攻宋,蒙哥汗自率蒙兵四萬親征蜀地。從1259年2月始,蒙軍20余萬人對合州圍困長達半年,②《合州·釣魚城》載,當時蒙古大軍由5部分組成:蒙哥汗親率蒙古征蜀大軍4萬,原征蜀蒙古軍、漢軍4部約3萬,應詔從征的各地鎮(zhèn)戌之軍隊30余部約10萬,宗王攻兩淮之兵數(shù)萬,新附軍數(shù)千,共20多萬人。結果蒙軍損兵折將,蒙哥汗戰(zhàn)死合州城下。三是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逐步蕩清南方諸城,1267年再次大舉攻蜀,對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釣魚城展開誘降攻勢,至1279年南宋政權覆滅,釣魚城乃最后歸元。

      在13世紀的世界歷史上,蒙古鐵騎曾是一支叱咤風云、無往不勝的常勝之師,中亞、西亞、歐洲等地40余國未有敢抗其師者。作為南宋抵抗蒙軍之最后的堡壘,釣魚城能前后抗擊蒙師36年之久,實屬罕見。

      一、政治原因

      (一)蒙古王廷政局動蕩

      1234年蒙元政權滅金之后,隨即拉開45年蒙宋戰(zhàn)爭的帷幕。宋都南遷后,四川為其主要財政來源,故蒙宋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四川一直為蒙軍重點進攻對象。宋理宗端平年間(公元1234~1236年)蒙軍大舉侵蜀,1238年蒙軍再次襲擾西川,1239年進掠川東,1241年再破成都、滬州等20城,史稱“西州之禍”。因蒙軍連連侵襲,四川主要地方官員戰(zhàn)歿犧牲,地方政權土崩瓦解。為恢復統(tǒng)治秩序,朝廷及時遣官入蜀主政,把四川政治中心從成都移至重慶,并加強川東防御體系之建設。1243年南宋朝廷任命余玠為四川安撫制置使,修筑以釣魚城為首的20座山城要塞,建立川東山城防御體系,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四川局勢。

      蒙元軍隊吹響征宋號角之時,其內部政權頻頻更替、派系斗爭不斷,以致不能全力攻宋。窩闊臺汗1241年12月11日去世前,委任其遺孀脫列哥那攝政(公元1242-1246年)。成吉思汗幾個兒子之間矛盾重重,致使脫列哥那攝政期間紛爭不斷,政治根基動搖。

      從1241年窩闊臺汗去世到1264年忽必烈繼位,歷時23年,歷經(jīng)5位執(zhí)政者。[1]王權頻繁易主,致使蒙元政權經(jīng)歷了最嚴重的動蕩期。內部矛盾激化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外部問題,這是導致釣魚城之戰(zhàn)持續(xù)36年的一大緣由。

      (二)蜀地官員精明能干

      靖康之變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得過且過,政治昏庸腐敗,用人失察。宋末著名學者、思想家,曾經(jīng)長期出任地方官的黃震分析,導致宋朝滅亡的政治原因在于宰相非人、臺諫非人、邊閫非人。

      但由于蜀地閉塞,自古以來為官者避之不及,國難當頭之際,奸佞之徒自然也不會主動請纓前往蜀地做官,因而南宋后期被派往蜀地為官者多為廉潔奉公之士。如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府知府余玠,興元都統(tǒng)制兼合州知州王堅,興元府駐剳、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兼合州知州張玨和合州守將王立等,都曾為釣魚城之戰(zhàn)作出巨大貢獻。在釣魚城抗蒙戰(zhàn)爭中,正是這些蜀地守將的大公無私、精明能干,領導蜀地軍民成功阻擊來勢洶洶的蒙元鐵騎,支撐起了釣魚城這個南宋抗蒙的最后堡壘。這雖然不是南宋朝廷有意為之,卻取得了蜀地政治清明、官民同心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釣魚城之戰(zhàn)的勝利提供了一大歷史良機。

      二、經(jīng)濟原因

      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之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與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氣候特征息息相關,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古代社會更是如此。

      (一)經(jīng)濟類型的差異

      13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統(tǒng)一蒙古國,整體上處于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型期,此時依然以原始游牧經(jīng)濟為主,經(jīng)濟落后導致蒙軍沒有穩(wěn)定的財政經(jīng)濟來源。亞歐大陸腹地適宜游牧,沿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亞歐大陸向西、向南地緣上相鄰的區(qū)域都適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2]而蒙古高原因缺乏足夠降水,只生長草本植物,造成蒙古高原人口密度小(大概每平方公里1 -5 人),[2]92人口總量少。同時,蒙軍在窩闊臺汗統(tǒng)治期間,從1234年征宋開始一直到貴由汗統(tǒng)治結束,蒙軍的戰(zhàn)略重心均在西方。蒙古人少又處于兩線作戰(zhàn)狀態(tài)分身乏術,故對南宋的早期侵略一直處于游擊狀態(tài),直到蒙哥汗繼位這一狀況才得以改觀。這也是導致蒙軍征宋時間跨度拖長的原因之一。

      南宋雖然移居江浙與蒙元政權劃江而治,但江浙自古富庶,南宋都城臨安地處江浙財源穩(wěn)定,有力支持了川東戰(zhàn)役?!按ㄊ裰亍叵鲃萑?,兵糧皆仰給東南,故死守以抗我?!保?]2421加上蜀地自古有“天府之國”之美譽,釣魚城之戰(zhàn)所需物資得以保障。

      (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從地理環(huán)境來看,川東地區(qū)屬于熱帶濕潤氣候,夏季酷熱難耐、疫病流行。蒙哥汗親征釣魚城之際正值盛夏,為治疫病,蒙古統(tǒng)治者曾派畏兀兒人月舉連赤海牙制曲藥治療疾疫。[3]2538蒙軍騎兵的軍事行動又具有季節(jié)性,一般春夏出動、秋冬回營。蒙元軍隊來襲之時,釣魚城軍民撤入城內;蒙元軍隊撤退后,釣魚城軍民則把收割的糧食搬入城內備戰(zhàn)。周而復始,致使釣魚城之戰(zhàn)持續(xù)36載。地理環(huán)境的差別,致使蒙宋的經(jīng)濟結構各異,雙方在戰(zhàn)爭較量過程中自然會受其影響。

      三、軍事原因

      蒙宋政權在軍事方面的主要差別在于:蒙元政權尚武,具有極強的侵略欲;宋朝統(tǒng)治者歷來尚文,安于現(xiàn)狀。雖然南宋軍力不強,但到了國破家亡之危急時刻,南宋軍民依然能夠奮起一搏,給予蒙軍重創(chuàng)。

      (一)蒙元軍隊戰(zhàn)略戰(zhàn)術失誤

      戰(zhàn)略戰(zhàn)術問題關乎戰(zhàn)爭的勝敗,也決定著戰(zhàn)爭的進程。蒙元軍隊滅金伐宋之時信心滿滿,決心一舉蕩平中原、滅掉宋朝,卻在名不見經(jīng)傳的釣魚城受阻。其原因在于其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失誤。

      戰(zhàn)略方面,蒙軍長期以西線為戰(zhàn)略重心。從成吉思汗西征到1248年貴由汗去世,蒙古王廷的戰(zhàn)略重心一直在西部。自1251年蒙哥繼承汗位,其戰(zhàn)略重心才東移以宋朝為重心。從1243年釣魚城抗蒙到1258年蒙哥親征釣魚城的15年間,蒙軍只是斷斷續(xù)續(xù)騷擾川東,釣魚城幸免于難。

      戰(zhàn)術方面,騎兵之迂回包抄法不適宜川東山地。蒙元政權崛起靠的是騎兵之軍事優(yōu)勢?!膀T兵的產(chǎn)生極大改變了整個世界政治經(jīng)濟格局,中世紀歐洲的騎士制度、阿拉伯帝國的產(chǎn)生以及蒙古帝國的對外征服,無不與此息息相關?!保?]“蒙古馬能在極短的時間奔馳到很遠的地方?!保?]379-380蒙元史專家拉鐵摩爾曾在《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征服》提到,在牧區(qū)用套索捕捉一匹蒙古馬,裝上馬鞍,不需要再喂食,能連續(xù)騎一百多英里。但山地、丘陵則不適合騎兵運動。蜀地崇山峻嶺山高路險,自古有“車不得方軌,馬不得成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法。這種地理條件阻礙了蒙古騎兵的優(yōu)勢發(fā)揮。另外,蒙古騎兵擅長迂回包抄術,作戰(zhàn)“不計師之眾寡,地之險易,敵之強弱,必合圍把鞘,獵取若禽獸然”。[3]2916而在山川險谷之間,釣魚城守將余玠常以“不滿五萬人之數(shù)”的軍隊來對抗“每歲深入,步騎不下三數(shù)萬”之蒙古鐵騎。這也是川東要塞釣魚城抗蒙甚久之原因。

      觀念方面,蒙古人掠奪意識強而征服意識淡薄。他們“周期性的侵掠(和相應的定居人的反攻)只是突厥-蒙古人和中國人之間的通常關系,而真正的入侵即征服,只是例外的偶然事件,大約有百分之一的機會”。[5]1235年窩闊臺次子闊端率軍入川,四川54州被攻破,僅瀘州、合州得以保全。蒙軍此次入川僅以掠奪殺戮為主,并未就此占領四川。[6]蒙哥汗在位時雖其戰(zhàn)略重心已開始東移,但對南宋的策略依然以洗劫、破壞為主。這一狀況直到1260年忽必烈執(zhí)政時,才“突破襄漢地區(qū)……直趨臨安;并在四川屯田積糧,恃險筑寨,步步為營,進逼宋軍”。[7]此時釣魚城才真正成為南宋后期蒙宋在川東的主戰(zhàn)場。由于釣魚城軍民齊心協(xié)力,積極反擊蒙元大軍,堅持抗蒙前后達36年。

      (二)山城防御體系效用得以發(fā)揮

      四川地處長江上游,是進逼下游南宋都城臨安的咽喉之地,加之四川能同時牽制、支援關陜與荊襄這兩個戰(zhàn)略要地,若蜀地被蒙軍戰(zhàn)領便可順江而下進取襄陽、鉗制臨安,南宋危矣!所以,川蜀安危關乎蒙宋之戰(zhàn)全局,自然成為蒙宋爭奪的主戰(zhàn)場。

      鑒于蜀地天然優(yōu)良的地理條件,當時許多官員極力反對宋高宗趙構定都臨安。和州(今安徽和縣)防御使馬擴提出“愿陛下幸巴蜀之地,用陜右之兵,留重臣以鎮(zhèn)江南,委健吏以撫淮甸,破敵人之計,回天下之心,是為上策”①見《續(xù)資治通鑒》卷104。之建議。有人更是明確提出:“天下者,常山蛇勢也。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今以東南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將圖恢復,必在川陜?!雹诖藶楸O(jiān)登聞檢院汪若海所提,見《宋史紀事本末》卷68。南宋降將楊大淵和劉整先后提出:“取吳必先取蜀”[3]2993的建議。正是由于釣魚城是川東咽喉,因此釣魚城便成為蒙宋必爭之地。

      南宋朝廷的有識之士早就意識到這一點,積極依山沿江設防。釣魚城位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匯處,山高坡陡,位置極為重要。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以為蜀根本”,[8]4640開始在重慶筑城布防,并在釣魚山筑城,以此作為前沿陣地。1243年,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余玠主持修建以釣魚山為重心的川東山城防御體系,使其與防御帶相關的幾十座城池相互聯(lián)系緊密、互相照應,“如臂使指,氣勢聯(lián)貫”。[9]正是因為川東有利的地形和釣魚城防御體系之堅固,才使釣魚城之戰(zhàn)持續(xù)36年之久。

      四、文化原因

      蒙宋釣魚城之戰(zhàn)也是兩種不同文化沖突的結果。蒙人自古生活在蒙古高原以游牧為生,形成了獨特的游牧文化;宋人生活在南方以農(nóng)耕為主,形成了高度發(fā)達的農(nóng)耕文明。法國著名史學家布羅代爾認為:“不管是歷史的變遷還是經(jīng)濟的變革,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必然會發(fā)生、難以避免。這種沖突會隨時出現(xiàn),并常常以暴力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這恰恰是文明帶來的問題?!保?0]

      (一)蒙人強烈的文化偏見

      蒙人以薩滿教(Shamanism)為核心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明。他們崛起于漠北,從伐金開始便向中原擴張。但對蒙人來說,漢地不過是大蒙古國的殖民地而已,他們主要著眼于眼前利益。這種文化基因使蒙人一直以劫掠財產(chǎn)為主,對蜀地的幾次大規(guī)模征伐依然沒有改變。元太宗窩闊臺的近臣別迭等人就曾經(jīng)建議:“漢人無補于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保?1]“一直到忽必烈于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即位,五十年間,蒙人迄無在漢地建立中國式王朝的計劃。他們對漢地文化及社會傳統(tǒng),不僅認識膚淺,而且漠不關心?!保?2]

      蒙古人殺戮劫掠的征伐文化在忽必烈身上有所改觀。即位前的忽必烈在征宋前線就曾嚴厲約束部卒的殺戮行為:“軍士有擅入民家者,以軍法從事,凡所俘獲悉縱之?!保?2]7245忽必烈是蒙古建國以來受漢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大汗,對漢文化懷著無比的仰慕之情。他“即位后打算在漢地建立中國式政府,并已有繼承歷代正統(tǒng)的觀念”,[13]因此加強了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蒙人內心的文化優(yōu)越感以及對漢地文化的偏見,是導致釣魚城之戰(zhàn)持續(xù)36年的重要原因。從1243年蒙宋釣魚城之戰(zhàn)到忽必烈繼位大舉征宋的1267年,期間24年,由于幾任蒙古大汗并無強烈的征服意識,更無繼承中原正統(tǒng)之打算,故僅憑武力自然無法解決釣魚城問題。

      (二)蜀地人文精神的支撐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chǎn)生都受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南宋后期,為抗蒙軍入侵而建立的川東山城防御體系,東起夔門(白帝),西至嘉定(樂山)。這一代屬于山地丘陵地帶,不少地方深溝險壑、地勢險要;加上該區(qū)域地理封閉,自然條件極其惡劣。艱苦的自然條件養(yǎng)成了巴蜀人不畏艱險、質樸豪爽的獨特性格,同時造就了他們強悍勇猛的尚武文化。《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巴東郡“與楚接,人多勁勇,少文學,有將帥才?!卑腿恕靶再|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①參見《華陽國志·巴志》第84頁對蜀地人文地理的介紹。其“天性多暴亂,依林走險,若履平地”。“好相殺害,多仇怨”,“男即蓬頭跣足,女即椎髻穿耳,以生處山水為姓名,以殺為能事?!雹趨⒁姟短藉居钣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88、卷178)中對蜀地民風民俗的介紹??梢?,蜀地人民自古以來民風彪悍、以武為能事。

      1243年蒙宋釣魚城之戰(zhàn)拉開序幕,在南宋政權號召和蒙元鐵騎屠掠政策的刺激下,巴蜀子民長期積淀而成的尚武精神被激活,在釣魚城抗蒙戰(zhàn)爭中立下不朽功勛。如“當時居住在播州的冉氏兄弟,直接投入余玠幕中出謀劃策,為川東縱深山城防御體系的建立立下了大功”。③參見徐中舒1981年版《論巴蜀文化》中對播州二冉修筑川東防御工事進行的相應介紹。由此可見,巴蜀地區(qū)自古以來積淀的人文文化精神也是促使釣魚城之戰(zhàn)持續(xù)36年之原因。

      綜上所論,蒙宋釣魚城之戰(zhàn)之所以能夠抗衡、對峙36載并非偶然,而是蒙宋雙方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及文化等諸多因素形成的結果。從蒙元方面看,成吉思汗開啟的西征之旅一帆風順,兵鋒所指之處無不令人心驚膽戰(zhàn),成功創(chuàng)建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建立蓋世奇功,卻在征宋的川東抗蒙重鎮(zhèn)釣魚城止步。從南宋方面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進取,在整個抗蒙進程中戰(zhàn)線一再潰敗,唯獨名不見經(jīng)傳的釣魚城撐起南宋王朝的脊梁。以古鑒今,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脊梁,傳統(tǒng)文化更是我國文化之精髓,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我國能穩(wěn)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勒內·格魯塞著.草原帝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82-92,106-110.

      [3]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元史[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4]任洪生.13世紀蒙古霸權的另一種視角——亞歐大陸腹地地緣經(jīng)濟與政治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3,(3):41-47.

      [5]雷納·格魯塞.蒙古帝國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72.

      [6]蕭易.四川五十二年的抗蒙戰(zhàn)爭[N].成都日報,2006-10-30(B04).

      [7]胡昭曦.略論南宋末年四川軍民抗擊蒙古貴族的斗爭[EB/OL].(2008-03-24)[2014-04-16].http://news.artxun.com/shendaobei-373 -1861477.shtml.

      [8][清]畢沅,等.續(xù)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7.

      [9][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54.

      [10][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M].唐家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2.

      [11][明]宋濂,等.元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35.

      [12]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3]姚從吾.元世祖崇尚孔學的成功與所遭遇的困難[J].史學匯刊,1969,(1):1 -15.

      猜你喜歡
      蒙元川東蜀地
      寶墩遺址:蜀地城市之源
      藝術品鑒(2019年7期)2019-09-02 01:50:42
      論蒙元統(tǒng)治者對“象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蒙元京畿區(qū)位論
      布瓦雄碉與川東碉樓
      重慶建筑(2017年4期)2017-04-24 02:36:11
      正史與造作——以蒙元時代為例
      地靈人杰 蜀地少年
      追尋小平足跡: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地靈人杰蜀地少年
      蜀地這邊獨好
      中國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2:01
      川東含硫氣田氣井井下管柱腐蝕特征分析
      皮山县| 大石桥市| 巩留县| 彭阳县| 乐陵市| 芒康县| 阿拉尔市| 中西区| 肇源县| 甘泉县| 泰兴市| 南召县| 手游| 黄大仙区| 乐亭县| 体育| 新源县| 新乡县| 水富县| 青神县| 广汉市| 上思县| 离岛区| 安塞县| 彭州市| 恩平市| 武隆县| 鄄城县| 柘荣县| 屯留县| 榆林市| 海南省| 永川市| 长治县| 南川市| 静海县| 兴业县| 绵竹市| 绥德县| 马边|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