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勇 郭明琴 李香玲
河南長葛市人民醫(yī)院手術室 長葛 461500
任何需要麻醉的手術結束后,停止應用麻醉藥,切斷監(jiān)護儀,患者被送至術后重癥監(jiān)護室(ICU)、麻醉后監(jiān)護病房(PACU)或直接送病房[1],在此護送過程中,雖然時間很短,但由于護送途中搶救設施有限,偶爾會出現(xiàn)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潛在并發(fā)癥,并且致死率也相對較高。此時對患者細心觀察和及早發(fā)現(xiàn)并處理并發(fā)癥及其重要。本文對23例麻醉后患者在護送途中發(fā)生的并發(fā)癥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護理體會如下。
2010 -1—2012 -12,本院共手術患者10 300例,其中硬膜外麻醉2 026例,全身麻醉3 525例,神經阻滯麻醉402例,腰硬聯(lián)合麻醉3 785例,局部麻醉562例。年齡1個月~98 歲。
嚴重低血壓3例、心跳驟停1例、舌后墜2例、呼吸抑制4例、嘔吐8例、途中拔出輸液導管2例、輸液器接頭松動2例、引流管連接處分離1例。
3.1 并發(fā)癥原因
3.1.1 嚴重低血壓、心跳驟停 患者在搬運過程中體位的改變可導致循環(huán)系統(tǒng)功能改變,正常人通過機體自身調節(jié)代償,但麻醉后患者由于骨骼肌張力,心肌收縮力以及血管舒縮等代償功能被抑制,因而改變體位所致的心臟功能變化更明顯,突然改變體位,使血液在腦、心臟、動靜脈及肺血管床異常分布,重要臟器短時間得不到供血供氧,極易誘發(fā)循環(huán)不良,血壓嚴重下降,甚至循環(huán)停止[2]。尤其發(fā)生在手術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有潛在的內科重患疾病(心梗、心律失常、內分泌疾病等)的患者。
3.1.2 舌后墜、呼吸抑制 主要是麻醉藥、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及肌松藥的殘余作用,使下頜骨及舌肌松弛,因過敏、操作致舌腫脹;肥胖、頸粗短等原因導致氣道阻塞,出現(xiàn)鼾聲,鼻翼煽動,胸式、腹式呼吸運動反常等。
3.1.3 嘔吐 常見原因有:術中應用致嘔吐作用的麻醉藥,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盆腹腔手術,管道刺激,劇烈的疼痛,低血壓,顱內高壓等。
3.1.4 轉運途中拔出輸液導管、輸液器接頭松動、引流管連接處分離 常見原因:護送人員安全防范意識差、重視程度不夠;讓無經驗、初學者或實習護士護送;患者未達到離開手術室及PACU 的標準;人員之間合作不協(xié)調。
3.2 安全護理防范措施
3.2.1 轉運途中開通綠色通道 醫(yī)院設立護送患者的專用電梯,電梯內安裝有固定電話;每一輛推車下方配備一個基本的搶救箱,里面?zhèn)溆泻粑?、喉罩、氣管導管、簡易吸痰器、搶救藥品如鹽酸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搶救箱專人管理,定時查對,用后及時補充,確保準確無誤;開通綠色通道,護送前通知相關科室,做好交接準備,盡可能的縮短護送時間,以免延誤病情。
3.2.2 詳細評估患者,掌握出室標準 手術結束后,重點監(jiān)測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等變化,評估患者能否達到離開手術室及麻醉復蘇室的標準。有條件時可以為患者進行轉運途中無創(chuàng)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這樣可以及早預測危險因素,并采取預防性措施[2]。
3.2.3 護送患者的麻醉醫(yī)師最好是親自為患者實施麻醉的醫(yī)生 因為他最了解術前術中情況及用藥情況,對途中發(fā)生情況有預見處理能力。其他人員替送也應該是具有執(zhí)業(yè)證件及應急處理能力的麻醉師[3]。
3.2.4 護送患者前的準備 患者出手術室前,巡回護士一定要認真檢查各導管,確保導管通暢且連接牢固,確保轉運過程中靜脈通路有效;檢查引流管,引流袋放置于低于引流口位置,病情允許夾管的盡量夾管,不允許夾管的要保持引流的有效性,防止倒流。頸椎骨折的應用頸托固定,搬運時注意頸椎的保護。另外注意患者的保暖。
3.2.5 防止墜床 轉運前徹底檢查推車是否安全可靠,并及時進行維修養(yǎng)護。對于一些老年、小兒,特別是全麻術后蘇醒患者,搬運轉移至推車上以后應及時立起床欄,陪伴在患者身旁,防止墜床[4]。
3.2.6 提高護士責任心及應急能力 定期組織學習手術室護士行為規(guī)范和《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提高護士責任心和安全防范意識;加強對護士專業(yè)知識和急救知識的培養(yǎng),以及技能操作的培訓考核,以提高護士對各種疾病的觀察和應急處理能力。
3.2.7 交接流程規(guī)范嚴謹、認真落實交接制度 護送患者回病房前,應提前通知病房護士為患者準備好床位、氧氣、床邊監(jiān)護儀等,患者體位安置妥當后,認真與病房護士進行床邊交接,包括手術情況簡介、管道情況、有無皮膚壓傷情況、抗生素應用情況、出入量、病歷、CT 片等物品的交接,填好交接記錄單。但要注意床邊交接的內容不要對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響。
手術結束后早期,由于各種麻醉藥作用尚未完全消除,是各種術后并發(fā)癥的高發(fā)期[5]。麻醉后護送患者返回病房,過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途中仍然潛在許多危險因素,因此,加強轉運途中的安全護理至關重要。安全護理貫穿于整個臨床護理工作的始終,做好安全護理才能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做好轉運前準備工作則為患者在轉運途中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從而降低了風險的發(fā)生[6]。護理人員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有高度的責任心,細致觀察病情,掌握最佳轉運時機。重視轉運的流程管理,注重轉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提高護士的風險意識,應急處理能力,才能確保術后患者的轉運安全[7]。
[1]岳云.摩根臨床麻醉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4 839.
[2]樊錦春,李亞新.無創(chuàng)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在老年患者全麻術后的應用體會[J].護理研究,2011,18(22):93 -94.
[3]宏杰.術后麻醉患者轉送途中并發(fā)癥的防治[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34):154 -155.
[4]熊云飛,涂平,譚靜,等.探討蘇醒室全麻術后患者轉運的安全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09,8(5):60 -61.
[5]鄭文美,周大春,陳肖敏.麻醉恢復室全麻術后患者呼吸循環(huán)異常的分析與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7-28.
[6]周朝榮,汪要平.淺議如何降低急危重癥患者轉運護理風險[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23):98 -99.
[7]石妍,郭殊.全麻術后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J].當代護士,2012,10:179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