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君俠
摘 要:古詩文底蘊深厚,語言精煉,情感表達形式豐富,擁有很高的藝術品位,是我國文化史中的經(jīng)典,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研究。中學生正處于吸收知識的關鍵階段,利用科學方法引導其進入學習、欣賞古詩文的境界,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培養(yǎng)中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更有利于增加文化修養(yǎng),發(fā)揚我國悠久燦爛的詩詞文化。
關鍵詞:古詩文;基礎;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51-01
隨著教育教學水平的發(fā)展,我國語文教學的大綱、教材等都在不斷調(diào)整、改良,但古詩文教學仍然是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意思,讀懂文章,更要利用古詩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積累,提高整體的人文素養(yǎng)。因此,理清教學目標,找準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一、古詩文教學的基礎
1、基礎知識必不可少
古詩文的基礎知識包括押韻、節(jié)奏、重點字句的翻譯理解以及對歷史背景的了解等?;A知識教學是古詩文教學的基礎,只有逐字逐句地透徹理解,才能完全掌握古詩文的情感、意境。這種基礎知識的教學不能僅限于應試,而應面面俱到,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古詩文,而不是一知半解。
2、強化背誦與默寫
雖然語文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但古詩文教學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古詩文客觀存在并流傳千年,因此古詩文原文的內(nèi)容即是檢驗古詩文學習的唯一標準。據(jù)心理學研究,經(jīng)過七次遺忘后再記憶,人才能記住一段文字,由此看來,背誦默寫是一個考驗學生意志力的過程,在閱讀興趣之后,這也是培養(yǎng)閱讀和學習習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提升文學修養(yǎng)是最終目的
之前所講的基礎知識和強化背誦默寫其實都是學生能夠全面吸收古詩文精華,真正理解古詩文內(nèi)涵的準備。古詩文重要的是對于意境的把握,單單字面意思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國古詩文的意境悠遠深邃,這種意境往往通過簡單的 文字、句式表達出來,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欣賞到文字背后所表達的情感,形成并提升文學修養(yǎng),也是古詩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古詩文教學的方法探究
如何循循善誘,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將需要大量背誦默寫的古詩文學習變?yōu)橐环N樂趣,是中學語文的古詩文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語文課程原本就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正確科學的古詩文教學方法對于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1、確立欣賞品位 引導審美情趣
古詩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同于今日,語言雖然悠遠但對于中學生來說難免艱深,這就給學生在欣賞時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破解這種障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時給予正確的指引幫助。
首先,語文教師需要向學生完整透徹地分析古詩文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形成的來龍去脈,盡量讓學生感同身受。帶著這種基礎去理解古詩文。其次,不僅要講解古詩文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等,還要讓學生明白作者利用不同文字形式表達思想感情的用意。
最為重要也是很多語文教師常常忽略的一點是古詩文教學雖然要求準確的背誦默寫,但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對于古詩文涵義和表達情感的不同理解。面對古詩文作品,教師和學生同為讀者,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自去感受、接納古詩文,在這之后合理而不盡相同的理解教師需要尊重和接納,只需對錯誤的地方加以修正,這樣才能營造自由的欣賞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和審美興趣。
最后,文學和人文修養(yǎng)需要長期培養(yǎng)和熏陶,教師可以將古詩文中的君子、樂士等作為范本,用這些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影響學生,多方位地進行古詩文教學。
2、豐富教學形式
古詩文的學習需要大量背誦默寫,強化記憶,從這個角度來說,古詩文的學習稍顯枯燥。因此,教師可以尋求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減少對于枯燥的抗拒。例如,開設文學鑒賞的校本課程,利用課余時間全面接觸古詩詞作品;開展基于古詩詞的多種競賽活動,如朗誦比賽、古詩詞背景知識比賽等,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自然融入到古詩文的學習中;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將長篇古詩文改寫成劇本,在班會或聯(lián)歡會上進行表演,用不用的形式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和欣賞,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3、嘗試比較閱讀
培養(yǎng)自主意識、探究意識、質(zhì)疑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是新課標的要求,是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適應于不斷發(fā)展社會的人才需求。在古詩文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上述意識,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進行嘗試。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與“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進行比較,“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可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進行比較,不同語言形式表達出形似的情感意境,由此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增加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意識,更可以有利于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古詩文作品,提升文學修養(yǎng)。
古詩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奠定文學基礎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過程,語文教師應當科學指導學生逾越古詩文學習中的障礙,并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及對我國人文歷史的熱愛。
參考文獻:
[1] 郭旭峰.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淺談[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1,(6):17.
[2] 鄭淑玉.中學古詩文教學與考據(jù)學的運用[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1(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