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菁琦
現(xiàn)當代通俗歌曲歌詞話語中的“言不盡意”
嚴菁琦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言不盡意”是中國特有的話語生成和理解規(guī)則,它既表達了語言的局限性,同時肯定了這種從無生有的無限性,這一辯證思想對中國文化社會生活影響深遠。歌詞話語擁有悠久的歷史,不僅是當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鏡子,同時具有高度的藝術文學鑒賞性,“言不盡意”的思想理念,在歌詞話語中有著非常直觀的折射。
言不盡意;歌詞話語;話語分析
中國話語根本上是儒釋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我們的所看、所說、所寫、所為,都由我們獨特的思維模式引導,這種經過長期歷史沉淀的思維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文學、美學、哲學、體制和政治。施旭(2012)提出,“言不盡意”是中華文化獨特的言語生成規(guī)則和理解規(guī)則。本文探索現(xiàn)當代歌詞話語中的“言不盡意”,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歌詞展開話語分析,討論以下幾個方面,即說者/聽者/聽說者兩者關系,話語內容,媒介及交際秩序,歷史文化關系,以及話語目的和后果。
“言不盡意”是中華文化中語言交際的核心理論思想,其思想根本來自“道”的思想?!暗揽傻?,非常道”(《道德經》),就是說“道”沒有實體和具象,是“無名”的,無法言說的。道不可聞,不可見,不可說,因此我們實際聽到,看見和言說的“道”,本身就有部分意義丟失了,已經不是“道”本身。道雖然是無名的,我們卻仍然需要去為它賦名,這就需要從虛無的道中創(chuàng)造實體的意義,即“無中生有”,也就是說,需要追尋言外之意,以盡量擺脫語言的束縛去實現(xiàn)意義的完整,由此產生“象”。
言、義、象是“言不盡意”和“立象以盡意”理論的核心概念?!把圆槐M意”傳達的是一種意義表達中語言的有限性,而“立象以盡意”則為這種有限性給出了解決方法,通過象的建立輔助語言,實現(xiàn)意義的完整性。從字形看,言,是從口而出的語言實現(xiàn)的實體。意,是在心之下的一種不可見之物。因此,在心經過外界的口來傳達意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就會有意義的流失。象,取自“像”的假借(《說文》),是人們眼中所見和映射的形象。道,言、義和象的思想,是東方哲學本體論、辯證統(tǒng)一和整體觀的體現(xiàn),言不盡意,既是語言本身的局限,但也是語言無限的大幸,這種精氣神成為中國藝術理論的基石,深入到文學、音樂、繪畫中。在這種藝術的不可說的體驗下,我們在文學表達中,追尋的是直覺,意境,想象,妙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最早將“言不盡意”作為一個文學理論提出,“意空翻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至于思表纖旨,文外曲智,言所不追,筆固知止“,這就是說,意義過于玄妙飄忽,語言難以完全表達,對于語言無法觸及的微妙的感觸和隱含的智慧,寫作之人可以不用再費筆墨追求。
要實現(xiàn)這一言語規(guī)則,在實際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就需要使用一些藝術技巧和規(guī)則,例如比興、寄托、妙悟、意境、神韻等,具體的語言技巧,包括對偶、比喻、頂針等。借景生情,托物言志,都是為了營造一種感官和環(huán)境融合,虛實相生,精神和實體合一的體驗。要完全理解文字,就必須調動個人所有的感官和知識,以及個人經歷和情感,直覺等,也因此,最終意義的理解因人而異。
詞是歌曲的文學詮釋,歌謠是文學所有形式中產生最早的一種。最初,詞與詩屬于同一文學分支,早期的詩都是可唱的詞,只是最終歌曲已失傳,留下了文字的詩詞。劉勰如此定義詩和歌,“樂辭曰詩,詩聲曰歌”,也就是說,文字記錄的歌形成了詩,詩歌的聲音表達即為歌。詩與詞長期以來密不可分,直至唐宋時期,詩與詞才逐漸與歌脫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至此之后,詞的概念才與現(xiàn)當代歌詞的概念對等??v觀中國古代文學長流,詩與詞由最初的同根同源,逐漸分離并最終獨立發(fā)展。
1910-1920年間,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經歷了劇烈深遠的變革。中國新青年發(fā)起了“反傳統(tǒng)、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運動,呼吁摒棄艱澀難懂的文言文,采用明了簡單的白話文。新文化運動打破了舊式語言的僵硬迂腐,解放了語言本身,使語言表達更自由和易于理解。在這場動蕩起伏的社會運動下,西方通俗歌曲引入中國,也帶動了中國傳統(tǒng)歌曲的改革。新技術音像產品的引進,更是催動了中國通俗歌曲的形成(陶辛,1998)。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通俗歌曲在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聽眾群不斷壯大,曲調和歌詞的形式多樣,質量也參差不齊。盡管當下通俗歌曲中的歌詞過于西化,直白和口語化,大大削弱了傳統(tǒng)歌詞的美學和文學性,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許多高藝術性的歌詞,言不盡意的規(guī)則仍然在現(xiàn)代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歌詞話語最大的價值在于它是生活和社會的鏡子。相較詩歌和許多其他文學形式的高山仰止,為知識分子高高束閣,詞的聽者是普通百姓,承載了更多他們真實平凡的感受?,F(xiàn)當代歌曲的主題和設定廣泛,且都有不同的聽眾圈,歌曲創(chuàng)作的目的也各不相同。相較古代的詞,現(xiàn)當代歌詞形式更為多樣,表達也更為自由和國際化。此外,歌詞本身的音樂吟唱感帶來的故事性,更增添了情感的起伏。歌曲的聽覺感受更彌補了語言的有限性,創(chuàng)作出豐富的言外之意。
范例一:歌詞中的政治和時代
《畢業(yè)歌》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呼吁青年承擔起家國興亡的責任,擊退外敵。紅歌是中國特色的歌曲,其政治色彩濃烈,充滿愛國情緒。《畢業(yè)歌》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是在九一八事件之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在當時反帝國主義的浪潮下,中國青年愛國情緒高漲,紛紛赴戰(zhàn)場保衛(wèi)祖國。從這首歌的題目來看,它是為畢業(yè)而寫,因此其目標聽者是年輕的學生。
歌詞本身是十五行的自由體,有新詩風格。語言簡單明了有力,無多余修飾。全詞基調是堅定而急切的。一開始,作詞者就直接指出他的聽眾群是學生,他是在向“同學們”呼喚,擔起國家之責,這一呼喚在詞首和詞尾都有出現(xiàn),首尾呼應,使得整個歌詞好似一個激情的演講。
從詞的結構看,作詞者使用了幾處對偶,例如3-4行中“聽吧”,“看吧”,以及8-11行中“今天是”,“明天是”。對比的使用也體現(xiàn)在五行中“戰(zhàn)”還是“降”,“做主人”還是“做奴隸”。這種結構的對稱性增強了歌詞的力度和韻律。從比喻用法看,歌詞將學生喻為“桃李芬芳”和“棟梁”?!疤依睢卑抵冈趯W校老師指導下培養(yǎng)出的一群天資卓越的學生,“棟梁”指承擔起社會重責的人們。另外,為了表達國家自救的急迫性,歌詞使用了“巨浪”來號召學生帶領整個國家,聯(lián)合抗敵。在結尾處,“巨浪”和“同學們”重復了量詞,進一步增強了語氣,同時給人一種海浪持續(xù)拍打海岸的聲覺上的動感。人們聽到這首歌,胸中難抑情感,也能感受到歷史洪流下推動人們前進的激越。
范例二:蕭中之愛
《紫竹調》是一首傳統(tǒng)民間小調,廣泛傳唱于吳語地區(qū)。由于小調是由吳地人民所作、所唱,作曲者、唱者和聽者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這也是民歌與其他歌曲的不同和特點。詞的內容是關于一個少女溫柔的愛,這也是民歌常見的主題,紫竹是吳地生長的一種竹子。
詞中,少女用紫竹做了一只蕭,想要贈予她心愛的人。整首詞中,只字未提“愛”,但從字里行間,聽者一聽即知這是一首情歌。這背后是“言不盡意”這一傳統(tǒng)話語規(guī)則所營造的藝術效果。中國人民善于倚賴意象來表達意義和目的,在文化和生活中,我們常?!巴形镅灾尽?,即用一種物品來傳達意思。在這首詞中,“紫竹”和“蕭”都是表達愛意的象征性物品。中國文化中,女子表達愛意大多是委婉曲折的,不輕易言愛,因此,這個渴望向心愛的人傳達思念和愛的少女,就將她的情感通過簫的傳遞,委婉地表達。
從修辭看,歌詞采用了頂針,通感,重復?!昂崈簩χ?,口兒對著簫,簫中吹出鮮花調”,使用了頂針手法,句句相聯(lián),句末的詞對應著下一句的句首。“簫中吹出鮮花調”采用了通感,簫的“調”的聽覺感受創(chuàng)造出“鮮花”的視覺感,表達了一種歡愉和愛意。在結尾處,句子的重復更突出了少女的急切和渴望。
范例三:視覺、聽覺和文字感受的融合
《相約奶茶》是“香約奶茶”的廣告歌曲。作詞者不明,但歌唱者是當下著名的流行歌手團體。作為“香約奶茶”的廣告歌,歌曲的目的性非常明顯,就是吸引更多潛在顧客購買產品。歌詞的主題是“友情”,由于是廣告歌,文字的選擇正如其歌曲的旋律一般,簡單易懂,朗朗上口,讓人一聽就記住。“相約奶茶”是“香約奶茶”的同音異形,巧妙的突出了主題,即邀請顧客去喝“相約奶茶”。整首歌都在嘗試營造一個溫暖友好的氛圍,伴隨著空氣中奶茶的飄香。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感受到這種香氣和氛圍,如“讓快樂團聚”,以及“空氣里都是香濃的旋律”,轉喻的手法激活了顧客的味覺和觸覺。同時,現(xiàn)代科技成功地彌補了語言的限制。電視展示了產品的真實圖像,我們的五感更容易被激活。因此,新的媒體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擺脫了文字的束縛。
歌詞的文學文化研究一直處于邊緣地位,我們必須意識到歌詞話語受眾面廣,并且是生活和社會最為快速集中的反應,其文化意義深遠,同時歌詞話語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學和藝術美,是中國話語規(guī)則的非常直觀的表達,必須對歌詞話語研究給予足夠的重視。另外,新技術尤其是媒體聽覺視覺技術的發(fā)展在許多方面都解放了語言的束縛,為人們提供了更直接的感官體驗。盡管今天我們的語言表達更為直接,西方文化痕跡加深,但是我們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意義表達詮釋的話語規(guī)則并不會被抹殺,相反,他們將繼續(xù)延續(xù)他們的脈搏和生命,不斷重塑中國民族的思想。
[1]曹順慶.中國文論話語及中西文論對話[J].浙江大學學報,2008(1),123~130.
[2]劉澍心.對“言不盡意”的多維思考[J].求索,2006 (8):176~178.
[3]施旭.文化話語研究-探索中國的理論、方法與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蘇自勤.古代詩歌向現(xiàn)代歌詞的嬗變[J].甘肅高師學報,2005(10):24~28.
J60-05
A
2095-4654(2014)08-0067-02
201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