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洛陽師范學(xué)院,河南 洛陽 471022)
美國黑人靈歌合唱自19世紀30年代左右在“露營會”初露頭角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第一支以專門演唱美國黑人靈歌合唱的團體“費斯克歡慶歌詠隊”的出現(xiàn),再到近現(xiàn)代大部分作曲家根據(jù)早期黑人靈歌所改編的合唱作品,美國黑人靈歌合唱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音樂家、演唱團體所關(guān)注?!奥稜I會”上最初的美國黑人靈歌合唱大都是即興的,并沒有經(jīng)過事先的編排,也沒有一位嚴格意義上的指揮,僅僅是領(lǐng)唱者來引導(dǎo)大家完成合唱部分。而到了“費斯克歡慶歌詠隊”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多聲部合唱才開始,合唱隊員平日要接受排練、訓(xùn)練,演出時要受到指揮者的控制。而到了近現(xiàn)代,更多更復(fù)雜的美國黑人靈歌合唱作品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專業(yè)合唱團體開始演唱這類合唱作品。關(guān)于美國黑人靈歌合唱如何排練,如何才能更好的演繹這一具有獨特魅力的合唱作品,作者有以下一些看法。
排練美國黑人靈歌合唱首先還是要遵循合唱排練的一般規(guī)則,深刻理解其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非洲黑奴的歷史沉重而悲慘,但是在他們的歌聲中更多的展示的是一種在面對殘酷現(xiàn)實仍然堅韌不拔,對未來充滿希望,令人為之動容的態(tài)度,美國黑人的歷史不僅是一部血腥史,更是一部民族的奮斗史。在了解過黑人靈歌合唱整個歷史大背景后,就要根據(jù)所選擇的某一首合唱作品來具體分析。例如《Soon Ah Will Be Done》與《I’m Going Home》,雖然兩首作品表達的內(nèi)容相似,都是想要“回家”,想要見到耶穌或母親,但是前一首展現(xiàn)了一種積極向上、百折不撓的與命運作斗爭的精神,第二首所表達的意愿是“在我死后請讓我回家”,是一種極度憂傷與無奈的心情。所以在排練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其時代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風(fēng)格。
在演唱美國黑人靈歌合唱時,應(yīng)盡量使用源語言。在早期,黑人靈歌的旋律是為歌詞服務(wù)的,演唱者是根據(jù)歌詞即興的創(chuàng)作或者改變歌曲旋律,因此在排練黑人靈歌合唱時歌詞的主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如《Soon Ah Will Be Done》這首歌的歌詞就是黑人方言英語,歌詞“soon ah will be don’ awid de troubles ob de worl’”就是按照黑人方言英語所寫,因此使用源語言能夠更好的展現(xiàn)美國黑人靈歌合唱的原貌。在排練時可以讓合唱隊員先跟著節(jié)奏來讀歌詞,在排練不是自己母語的合唱作品時,語言的發(fā)音以及流利程度就成為排練該作品首要攻克的難點,跟著節(jié)奏讀歌詞不僅咬字準確,節(jié)奏的把握也更加精確,在此之后演唱作品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美國黑人靈歌合唱作為一種由民歌改編而來的合唱作品,具有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黑人靈歌合唱大都節(jié)奏歡快,感情熱烈,極易感染人;當然黑人靈歌合唱作品中也有一些非常安靜深沉的、宗教贊美詩類型的作品。因此在排練的過程中正確把握其宗教性、民族性、群體性、舞蹈性以及無鋼琴伴奏等一些特性,就能夠更加完美的去闡釋和演繹美國黑人靈歌合唱。
從開始學(xué)習(xí)《圣經(jīng)》到學(xué)唱贊美詩再到“露營會(宗教集會)”上的大合唱,黑人靈歌合唱始終與宗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盡管后來的黑人奴隸已經(jīng)把這些宗教經(jīng)典改編得面目全非,近現(xiàn)代音樂家又把這些面目全非的黑人靈歌改編成為黑人靈歌合唱,但是黑人靈歌合唱不論是歌詞的含義還是旋律特點都體現(xiàn)了強烈的宗教性,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黑人靈歌合唱稱為宗教合唱作品。
在排練過程中,首先要對歌詞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宗教人名、地名進行了解,知道這些人物都做過哪些事件,又對黑奴帶來了怎樣的啟發(fā)和幫助,或者說這些地名對黑奴來說象征著什么。例如合唱作品《西奈山巖》中反復(fù)提到的“摩西”就是紀元前13世紀的猶太人先知,曾帶領(lǐng)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到達神為他們準備的光明、幸福、自由之地——迦南。因此“摩西”就成為了黑奴心中的英雄,黑奴們相信總有一天“摩西”也會帶領(lǐng)著他們過上美好的生活。
經(jīng)過改編的美國黑人靈歌合唱中雖參雜了世俗性、民族性的特點,但也有一些作品也還保留了宗教合唱的特點,排練這類宗教類合唱作品時,對聲音的要求就要像是在教堂中聽到的那種聲音:干凈、渾厚、飽滿,聲部之間對位整齊,聲音交融,給人以神圣肅穆的感覺。這類歌曲的速度一般較為緩慢,例如合唱作品《I’m Going Home》表達的是黑人奴隸向上帝禱告心中的痛苦,祈禱能夠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在演唱該作品時就要充分調(diào)動合唱隊員內(nèi)心的情感,使合唱隊員深刻理解黑人奴隸迫切想要回家而又無法實現(xiàn),只能懇求上帝在他們死后帶他們回家的無奈情感。
美國黑人靈歌合唱屬于民歌改編類合唱作品,因此具備了該民族本土的文化特色,類似于我國那些由民歌改編而來的合唱作品,不論是從語言的發(fā)音還是從歌曲的曲調(diào)上都具備本民族所獨有的特色。在排練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這些獨特的、民族化的地方,要多聽非洲本民族的音樂,然后進行學(xué)習(xí)和模仿。在黑人靈歌合唱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類似于我國民族合唱中的顫音、滑音、甩音,例如合唱作品《安靜,仆人》中多次出現(xiàn)滑音,因此在排練的過程中就要非常注意這些地方,這是體現(xiàn)黑人靈歌合唱特點的所在。
音樂對于黑人奴隸來說,是與身體動作分不開的,這些動作可以是跳舞、勞作、拍手、頓足或是搖晃身體。1845年,《紐約荷蘭人后裔報》這樣描述道:“黑人們無師自通,發(fā)明了一種簡易的歌劇形式,他們把詩歌和動作、音樂及道白融合在一起……他們的歌曲既可以用來唱,也可以用來表演?!痹谡麄€18世紀,以及到19世紀初,黑人奴隸的演唱場面都要比日后壯觀得多,因為在這一時期,黑人奴隸常常有幾百人或者幾千人聚在一起,一面唱,一面圍著圓圈跳著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舞蹈。在這種場合下的音樂表演是非常復(fù)雜的,不僅有歌聲和拍手頓足聲,還能聽到大小不一的皮鼓、弦樂器還有木管、銅管以及各種不同式樣的打擊樂發(fā)出的聲音。在“露營會”上還出現(xiàn)了一種“圓圈甩抖舞”,這是一種源自于非洲的宗教舞蹈,在“露營會”的宗教儀式結(jié)束后,黑人奴隸就圍成圈子唱歌、拍手、頓足、抖動身體轉(zhuǎn)圈?!八Χ段琛笔冀K是與靈歌合唱相輔相成的,他們一般分為兩組,一組唱歌、一組跳舞,跳舞的人俗稱“甩抖舞手”。第一組是由優(yōu)秀的歌手和跳累的舞手組成,他們站在旁邊,一面唱歌,一面拍手或者拍擊膝部來給跳甩抖舞的人們伴奏。跳舞的人一般情況下是只跳不唱,只有在他們認為必要的時候或是副歌或疊句時開口演唱。把“甩抖舞”與一般意義上的舞蹈應(yīng)區(qū)分開來,為“甩抖舞”伴奏的歌曲必須是宗教歌曲,因此在跳“甩抖舞”時人們長時間的唱著靈歌,有時可以演唱五、六個小時。也正是這樣,黑人靈歌也被當時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和記載,使得現(xiàn)在研究美國黑人靈歌合唱變得有跡可循。
但是到了19世紀中后期這種壯觀的場面已不再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是黑人奴隸唱歌的根本方式并沒有改變,只是歌手的數(shù)量減少了。到了20世紀后,那種大場面的黑人靈歌合唱表演形式已幾乎見不到了,人們更多的是在舞臺上去演唱黑人靈歌合唱。目前可以找到的美國黑人靈歌合唱譜大都是無伴奏合唱,因此在唱歌中加入拍手、頓足等一些動作,不僅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同樣也可以起到打節(jié)奏的作用,這樣演唱黑人靈歌合唱要比僅僅只是站在那里唱要富有生氣得多。同時也可以引導(dǎo)臺下的觀眾來為合唱團的演唱打節(jié)奏,觀眾們可以拍手、頓足,也可以附和著唱一些副歌或疊句,使全場觀眾都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
在目前所見到的美國黑人靈歌合唱曲目中,大多都為6~8個聲部,只有少部分歌曲是4個聲部,歌曲中和弦的運用也很復(fù)雜,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不協(xié)和音程,所以在排練這些聲部繁多、和弦構(gòu)成復(fù)雜的歌曲時,音準的把握就變得比較困難,而且黑人靈歌合唱大多都是無伴奏歌曲,就算是專業(yè)團體來演唱,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音準不夠精確,形式再吸引人也是徒勞,所以在排練過程中要重點訓(xùn)練合唱團員的音準??梢韵茸寖蓛陕暡拷徊孢M行合唱(S-A,S-T,S-B,A-T,A-B,T-B),然后慢慢加多聲部;或者是把整個合唱團分成兩大組,每組先按照剛才的那種模式訓(xùn)練,然后兩組合并到一起,例如有8個聲部,那就可以把上面四個聲部分成一組,下面四個聲部分成一組,分別訓(xùn)練,然后再合并。當遇到某些特別難唱的樂句時,可放慢速度進行和弦連接,每個聲部依次進入,然后使用循環(huán)呼吸再依次進入下個和弦,這組訓(xùn)練精確后,所有聲部同時進入第一個和弦,穩(wěn)定后再同時進入第二個和弦。在排練時還要注意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和弦,和弦中哪個音最能夠體現(xiàn)該和弦的特色,就要使這個音突出一些,這樣它的和弦色彩才能夠得以完美體現(xiàn)。
美國黑人靈歌合唱大部分是沒有鋼琴伴奏的,在早期更是這樣,伴奏樂器多為打擊樂或是管弦類樂器。目前所能見到的黑人靈歌合唱譜子中,有個別的譜子會要求使用一些打擊樂器,例如《Keep Your Lamps》、《I’m Free At Last》就要求使用鼓類樂器,但大部分譜子都是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所以我們可以根據(jù)歌曲的需要,加入一些合適的樂器來進行伴奏。這些樂器伴奏不需要貫穿整個樂曲,可以只在個別地方加入,起到一定的裝飾和點綴的作用,這樣合唱作品就會更加富有色彩。
美國黑人靈歌以其強烈的節(jié)奏感,獨特的情感表達,簡單而又具有原始美的旋律特點打動了眾多的聽眾,成為美國民間音樂最具代表性的體裁之一。大量的原始靈歌被改編為適合音樂會表演的合唱藝術(shù)曲目,越來越多的團體開始演唱美國黑人靈歌合唱。相信在世界文化不斷融合的背景下,美國黑人靈歌合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來進行研究與排演。
參考文獻:
[1]陳銘道.黑皮膚的感覺[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2]徐武冠譯配.美國黑人靈歌合唱曲精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8.
[3]嵇敏.《嬌女》的“召喚-回應(yīng)模式”及其黑人美學(xué)思想[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8,(4).
[4]陳銘道,任也韻.“平等、自由”的社會宣言——美國黑人靈歌[J].中央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季刊),1996,(4).
[5]陳自明.非洲音樂和美洲—非洲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J].中國音樂(季刊),2008,(3).
[6]鄭婧.宗教與世俗的并存——美國黑人靈歌的發(fā)展及其特性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xué),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