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婭,羅洪剛,高 陽
(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引言
據統計,2011年我國普通高校發(fā)放學生資助金額首次突破500億元,惠及4170.14萬人次。2012年國家資助金額更是大幅上漲,資助學生8400多萬人次,金額多達1100億元。國家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4%。教育經費增加,相應的對高校大學生資助力度也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國已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同時實施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入學“綠色通道”。資助金額的連年增加,下發(fā)形式也多種多樣,對資助費用的管理和高校資助評定造成不小的挑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作為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貧困生認定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貧困認定都是基于學生提供的個人家庭信息而開展的。國內有很多學者在研究“ 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中”提出:“ 認定工作不僅僅限于各個院校,更需要國家建立統一的、更有公信力的認證體系,特別是規(guī)范相關民政部門的證明材料。同時,對于開具證明的學生應給予主動登記及收集相關信息,建立完備、規(guī)范的信息庫,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蓋章簽字。
1.當前貧困生評定體系面臨的實際問題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自2007年秋季開學起在全國實施以來,幫助大量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負擔大學學費的學生順利的完成了學業(yè),進一步優(yōu)化了教育結構,維護教育公平,促進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然而,在各項資助政策的評選過程中卻暴露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即貧困生信息缺乏可靠性。院校與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間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無法確保認定材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關于高校資助管理的文獻中,很多都認為收集貧困生真實而全面的信息比較必要。
2.科學化管理的需要
為了確保高校貧困生評定工作不失公正性、權威性,避免學生偽造貧困信息騙取貧困資助,讓應該得到資助的學生得到應有的資助,保障學校能及時準確地核查貧困生家庭情況,促進資助的公平性、管理的規(guī)范性,一個完善的、科學的、準確的、動態(tài)的貧困生信息庫,亟待建立。貧困生信息庫是計算機運用于貧困生資助管理的產物,它主要通過計算機建立并記錄高校貧困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從中可獲取每個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家庭成員信息、家庭經濟情況等相關方面的信息,它比傳統的個人檔案具有容量大、調用靈活方便,文字信息豐富充實等優(yōu)點。
3.資助工作量化評定的需要
查看各高校下發(fā)的資助類文件,在如何評定助學金時所提到的評選條件都十分模糊,因而滿足條件的學生就比較多。為避免學生“爭”助學金,很多學者提出在具體評定助學金和獎學金時,應采用量化評定,如:羅筑華等通過探究制定國家助學金PTA評定量表來決定國家助學金的分配。量化評價的特點是:簡單、科學、導向性好。信息庫所采集的這四類學生信息,基本囊括了學生家庭和個人的重要信息,為量化評定獎、助學金提供了數據支持。量化評定必須提前收集學生的各方面表現材料,還需要對學生的信息材料進行動態(tài)的管理,貧困生信息庫的建設為量化評定提供了數據支撐。
1.貧困生認定
我國高校評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辦法基本一致,班級評議小組都是根據學生提交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或貧困證明,以及貧困生申請者的陳述來確定學生是否為貧困生。要做好認定工作必須要做好認定前的調查工作和認定后的學生信息材料的核實,應不定期地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信件、電話、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核實。學生信息的真實有效是建立貧困生信息庫的基礎。
2.采集內容的確定
國外普遍采用的是將學生所在家庭父母的職業(yè)類型、家庭規(guī)模、居住區(qū)域、兄弟姊妹的年齡、性別、種族等信息收集后錄入到統一的數據庫系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文獻法、調查法和頭腦風暴法,借鑒國外貧困生做法采集四類學生信息。
(1)個人基本信息。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院系、年級專業(yè)、政治面貌、戶口所在地、家庭住址、個人教育經歷、個人受資助經歷、申請貧困生認定的事由等。
(2)家庭成員信息。家庭成員信息包括:姓名、民族、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就讀院校或工作單位等。
(3)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成員工資水平、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負債情況、家庭基本經濟情況闡述等。
(4)學生在校表現。如在校德育表現、個人學習情況和生活節(jié)儉程度。其在校德育表現包括學生尊敬師長、遵紀守法和關心集體等。個人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成績等。
學生的個人信息、家庭成員信息、家庭經濟情況這三類數據是學生能否被確認為貧困生和家庭貧困等級的依據。學生在校表現則是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評價。
3.信息采集的流程
(1)誠信教育。由各班輔導員對本班新學年認定的貧困生做誠信教育,并介紹需要采集的電子信息內容,與學生簽訂誠信承諾書。
(2)學生填寫。被評為貧困生的同學應向輔導員老師提交電子信息并提交《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老師審核學生提交的電子信息是否與提交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一致。相符的信息提交到輔導員老師由學校專門管理人員統一錄入數據庫。
(3)公示部分信息。公示部分信息對學生謊報家庭情況起到一個震懾作用,也能滿足廣大同學希望貧困生認定信息公開透明的意愿,在不涉及損害個人隱私的情況下,征得學生本人同意后,在班級公示本班擬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姓名、年級、專業(yè)和認定小組的認定理由。
(4)信息變動。提示學生一旦個人信息發(fā)生重大改變,應該及時提交新的信息。學生在校表現,由評定小組分學期進行采集,每學期開始時對貧困生在上一學期的表現進行采集和錄入。
1.對于資助評定的必要性
不可否認當前國家資助政策的制度還不夠健全,尚存在著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高校要針對本校的自身特點,在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評選機制的基礎上,建立起動態(tài)的貧困生信息庫,使其真實反映貧困生的現狀,這一點對于國家資助政策的評定工作顯得尤為必要。
2.保證了資助評定的公平性
高校貧困生信息庫的建立可以更好統籌貧困生的基本情況。貧困生信息庫建成后,社會各界資助對象和國家助學金等評定對象均可從中選定,從而按照學生貧困情況得到相應的資助,使助學金用到真正的貧困的學生身上。信息庫的建立還能有效地避免同一學生多次享受助學資金,“爭要”助學金。使各類助學資金覆蓋到更多的貧困新生,既保證該幫的一個不漏,又做到已幫的一個不重復。真正的摒棄原來以“全班投票”、“少數服從多數”這樣簡單評定的方式,杜絕了部分單位或個人依靠權力暗箱操作謀取資助的現象,也避免了某些高校通過平均分配造成資助誤差的情況。
3.促進了信息管理的規(guī)范性
當前,絕大多數高校的貧困生信息都是零散的掌握在輔導員的手里,作為距離學生最近的輔導員老師,對于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也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且,偶有高校老師因為個人疏忽致使學生私人信息泄露,給學生的人生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而貧困生信息庫的建立,能從很大程度上規(guī)范貧困生信息的管理。首先,貧困生信息庫對于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信息采集非常仔細,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應出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其次,因為只有管理員才能從貧困生信息庫調取、查看貧困生信息,降低了因信息泄露對學生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的風險。
4.實現了各部門審核的可操作性
現在很多助學金的評定都是由學生提交申請表格開始的,學生提交的紙質信息層層上交后,數量多,順序混亂且不便于查詢和核對,上級部門由于時間的關系往往來不及核對和抽查,如果有申請學生的電子信息庫,核對起來就快捷方便。貧困生數據庫為高校資助管理部門更加客觀的審核助學金申請者的情況提供了數據支持。學生在獲得資助后的后期表現也是貧困生信息庫中需要采集的信息,通過信息的反饋可以了解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綜合表現,追蹤高校資助育人的實效。
5.更大程度的發(fā)揮了國家資助政策的作用
國家資助政策的發(fā)放是國家為了資助貧苦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而采取的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然而由于貧困生評定程序存在的不足對大學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降低了國家資助政策的預期效果。目前中國高校國家資助政策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貧困生信息庫的建立對于更大程度的發(fā)揮國家資助政策的作用起到了促進作用。從貧困生信息庫中尋找出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讓他們得到及時的資助,保證了教育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麗君.國家助學金評定過程中的困境及對策分析 [J].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14(2): 386~387.
[2] 2012年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 [R].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13.
[3]朱立梧. 我國高校貧困生國家助學金評選問題研究[D]. 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8.
[4]Woodhall, M. Review of Student Schemes in Selected OECD Countries[M].Paris: OECD, 1978.
[5]郭昕. 國家助學金評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經濟,2011,(4):38~40.
[6]靳麗萍.地方高等院校國家獎助學金評定中的量化模式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 2009,31(5):112~114.
[7]羅筑華.高校貧困生國家助學金的評定研究 [J].湖南社會科學,2010,(3):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