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文
(五邑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廣東 江門 529000)
中藥即中醫(yī)藥物的總稱,它的產(chǎn)生源遠(yuǎn)流長,距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遠(yuǎn)古時期,先民們在采摘野果、采集種籽和挖取植物根莖的過程中,開始對接觸到的這些植物的藥性有了一些初步的認(rèn)識,傳說中的“神農(nóng)嘗百草”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因此,中藥名詞由來己久,一些中藥在文字記載之前就可能已經(jīng)在先民中廣為流傳和使用。據(jù)說是最早的東漢時期的醫(yī)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收錄藥物名詞(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就多達(dá)365種,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記載的藥物達(dá)1892種,這些藥物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diǎn),另一方面也是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jīng)驗(yàn)總結(ji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名詞命名來源有很多,但常見的主要有四種,即來源于藥物的物理特征、藥用特征、產(chǎn)地特征和故事傳說。
1.來源于藥物的物理特征,這類名詞最多。所謂物理特征就是藥物的形、色、氣味或入藥部位。根據(jù)形命名者,如牛膝,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云:“其莖有節(jié),似牛膝,故以為名也。”據(jù)形、色命名者,如狗脊,唐代《新修本草》云:“根長多歧,狀如狗脊。”以味命名的,如五味子,《新修本草》云:“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又如草藥“金牛膽”,色金黃,形似牛膽,味甚苦,故兼以形、色、味三者命名。根據(jù)入藥部位命名。例如肉豆寇,它對草豆寇而言,其果實(shí)無核,去殼只用肉,故名。用根的藥名有:甘根、茹根、葛根、菅根(地筋)、筋根、彭根、朱砂根、山豆根、白茅根、麻黃根、伏雞子根等;用花的藥名有:苦花(貝母)、紅花、芫花、旋花、金銀花、洋金花等;用子的有:天仙子、覆盆子、五味子、益智子、懸鉤子等。
2.來源于藥物的藥用特征。所謂藥用特征主要是突出藥物的療效或作用。如骨碎補(bǔ),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云:“骨碎補(bǔ)本名猴薑,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bǔ)骨碎,故命此名?;蜃鞴撬椴?,訛矣?!痹偃缫婺福鍙埍伞侗静荼阕x》:“益母草消疥化水,是其所長。以產(chǎn)婦必有癖濁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則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币运幬锕δ苊闹兴庍€有如防風(fēng)(治諸風(fēng)頭痛)、澤瀉(澤利水濕)、散血草、療毒草、調(diào)經(jīng)草、益智仁、定心散、胃友、扭筋草、止瀉木皮等。
3.來源于產(chǎn)地特征。藥因其產(chǎn)地不同,療效和作用也有較大差別。如產(chǎn)于四川的川大黃、川貝母、川桂枝、川黃柏;產(chǎn)于廣東的廣陳皮、廣郁金、廣木香;產(chǎn)于河南的“四大懷藥” 懷牛膝、懷地黃、懷菊花、懷山藥;產(chǎn)于湖南的湘蓮肉;產(chǎn)于福建的建澤瀉;產(chǎn)于江蘇的蘇薄荷;產(chǎn)于浙江的浙貝母等。此類藥名還有如燕脂、蜀葵、高良姜、荊三棱、杭麥冬、杭白芷、藏紅花等等。
4.來源于故事傳說的。有些中藥名是由傳說故事而得名的。如吉利草,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上:“吉利草,其莖如金釵股,形類石斛,根類芍藥。交廣俚俗多畜,蠱毒惟此草解之極驗(yàn)。吳黃武中,江夏李俁以罪徙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與俁服,遂解。吉利即遁去,不知所之。俁因此濟(jì)人不知其數(shù),遂以吉利為名?!眲⒓呐簱?jù)《南史·宋本紀(jì)》載: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首先發(fā)現(xiàn)這種藥,每遇生瘡,敷之即愈,因而得名。蛇銜草:南朝劉敬叔《異苑》:“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創(chuàng)蛇在焉。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jīng)日創(chuàng)蛇走。田父取其草余葉以治瘡,皆驗(yàn)。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眲也荩簱?jù)《異苑》記載,傳說青州劉愐打獵射獐,剖其五臟后用一種草塞之,獐居然能活過來,劉愐用此草種之,此草主折傷,后人因以他的名字命名。又如何首烏,是唐代一個姓何的老人常以一種不知名的藥物來充饑,一百三十歲須發(fā)仍然黑潤,所以后人稱這種中藥為何首烏。此外,徐長卿、使君子、牽牛子、杜仲等的命名,也都來源于故事傳說。
中藥名詞作為詞匯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與文化密不可分。
社會意識涉及哲學(xué)、藝術(shù)、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幾個方面,它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藥名詞里面所折射出的反映社會意識文化的主要有:
1.宗教思想
(1)佛教文化的影響
佛教文化對中藥名詞影響表現(xiàn)為,中藥命名時經(jīng)常會借用佛教中的人物或者名詞,如長生草,也稱觀音蓮、觀音座蓮、佛座蓮。觀音菩薩是我國民間佛教中影響比較大的神,其形象表現(xiàn)為相貌端莊慈祥,經(jīng)常手持凈瓶楊柳,背后有圓圓的光環(huán)。長生草因?yàn)榛ㄖ腥镱伾瘘S,形狀如圓環(huán)般散開,與觀音像類似,所以把長生草又稱觀音蓮。
再比如王瓜草又叫鐵菱角、金剛根,“金剛”即金剛石,因其極堅(jiān)利,佛家視為希世之寶。王瓜草因?yàn)楦勘容^硬,就借用佛教中金剛這一概念來給這種草來命名。佛手:果實(shí)長形,分裂如拳或張七如指。裂紋如拳者又稱拳佛手,張開如指者,叫做開佛手。佛耳草:《荊楚歲時記》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為粉,謂之龍舌,以厭時氣。山南人呼為香茅。取花雜樟皮染褐,至破猶鮮。江西人呼為鼠耳草?!贝送膺€有佛甲草等中藥也與佛教有關(guān)。
(2)道教文化的影響
“中醫(yī)學(xué)是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瑰寶,它與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宗教——道教關(guān)系十分密切。”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長生不死,迎合了人們對于生的渴望。因此,道教和醫(yī)學(xué)都在討論生死問題,出于對生的渴望而求助于醫(yī)藥,出于對死的恐懼而信奉道教,可見醫(yī)藥和道教的關(guān)系緊密。在藥名上主要表現(xiàn)為:
其一,借用道教中的一些概念來給中藥命名。由于道教崇拜鬼神,道教中有很多諸如“神、仙、鬼、精”之類的稱謂。同樣,在中草藥的命名中,出現(xiàn)了很多以“神、仙、鬼、精”為語素的中草藥。如以“鬼”命名的有如鬼臼,《本草經(jīng)》:“此藥主治殺蠱毒鬼痙,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療風(fēng)邪煩惑等,又稱為鬼藥?!庇秩绻砩w,又名地蓋,鬼傘、朝生,鬼屋,鬼菌。道家把它列為芝草之類,認(rèn)為其得大地之精粹,故謂之黃精。這類草藥還有土精(人參)、谷精草、日精、地精等;道教追求長生不老,草藥中就有長生草、不死草之名。
其二,有的是借用道教中人物來中藥命名,如道教中的天庭有王母娘娘、織女和托塔天王等人物,草藥中就有天王鐵塔草、織女菀、仙女篙、王母珠、西王母替、洛神珠等草藥。
2.龍鳳文化的影響
龍鳳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象征。中國的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神異動物,它結(jié)合了魚、鱷、蛇、豬、馬、牛等多種動物的特征,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圖騰。我們也稱為龍的子孫,龍的傳人?!胺叫g(shù)之家,故弄虛言,示其藥物之名貴,往往稱龍道鳳,如‘龍須’、‘鳳尾’之類,比比皆是。”中藥以“龍”為名的,有的以似傳說中龍身體的某個部位或與龍有關(guān)事物命名的,如龍骨,本是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等的骨骼化石,并非真正的龍骨;馬鞭草又名龍牙草,因?yàn)槠渌腩愃票奚?,有點(diǎn)像龍牙因而得名;水萵苣又叫龍爪草、龍舌草,因其根生水底,開著白花,根莖露出水面,類似龍爪或龍舌;草續(xù)斷又名龍須、龍珠,生長于水田中及潮濕地區(qū),可以當(dāng)作馬的食料,所有又叫龍芻。這類草藥還有龍膽、白龍須、五爪龍、伏龍肝、地龍?zhí)?、過山龍、龍眼肉、石龍芮等等。
鳳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在中華圖騰文化中的地位僅次于龍?!墩f文解字》曰:“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砒柱,灌羽弱水,莫宿風(fēng)穴,見則天下安寧?!彼曾P常用來象征祥瑞。鳳色彩斑斕,五色俱全,充滿美麗吉祥之兆。故又有龍鳳呈祥之說。中草藥在命名的時候也經(jīng)常采用“鳳”來命名,表達(dá)一種美好的心理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馬鞭草又叫鳳頸草,因其穗形細(xì)長,像鳳的頸部;鳳翼,因其葉子左右叢生,像兩扇展開的翅膀,故名。金鳳花,因其開花的時候,有鳳頭、翅和尾巴,與鳳的形態(tài)類似;這類中草藥還有如鳳尾草、五鳳草、鳳仙花、鳳凰衣等。
3.中藥名詞與禁忌文化
社會禁忌在中藥名詞上的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
(1)在封建社會里,凡遇到與君主或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或同音,要采用某種方法加以回避,這叫做“避諱”。避諱大約起源于周代,據(jù)《周禮·春官·小史》載:“則詔王之忌諱。”鄭玄注:“先王死曰為忌,名篇諱?!惫省霸t王之忌諱”是告訴臣民知道忌日,不能作樂;知道名諱,不能稱說。避稱流行于秦漢,盛行于隋唐,而兩宋時期最為嚴(yán)格。直至民國廢除。這種避稱在藥名上也有所反映。比如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序》:“諱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藥避本朝諱及唐避代宗諱?!崩顣r珍《本草綱目·薯蕷》引“宗奭曰”進(jìn)一步指出:“薯蕷因唐代宗名預(yù),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署,改為山藥?!庇直热缃丿懙牧妓幒闵?,因?yàn)闅v史上先后有三個皇帝(漢文帝、唐穆宗、宋真宗)名字中都有“恒”,所以恒山經(jīng)常改名為常山。健胃藥羅勒,因犯十六國時后漢趙高祖石勒之名諱,遂改名為蘭香草。又如宋本《傷寒論》有“真武湯”一方,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均作“玄武湯”,這顯然是宋人為避宋始祖趙玄朗之諱,改“玄”為“真”之故。
(2)因避俗雅化而命名。在語言表達(dá)中,人們往往會自然而然地將詞與其所表示的事物緊密聯(lián)系起來,直接表達(dá),但有時候口語中的這些詞在進(jìn)入書面形式的時候,又往往給讀者以低俗或者污穢的感覺,于是人們就會采用別的稱謂,或改換為另一種委婉的說法加以裝飾美化,這就是諱飾修辭。中藥多為天然物品,取材范圍甚廣,一些日常廢穢之物亦常取之入藥。如人糞,經(jīng)加工后是救治溫病高熟神昏的要藥,便據(jù)其色、依其形,而美其名曰金汁;鴿糞,因其屎皆向左盤曲,而稱作左盤龍;人乳,因道經(jīng)久服可以成仙,故名仙人酒、蟠桃酒;他如灶心土稱伏龍肝,鼯鼠屎喚五靈脂,鵝蛋膜謂凰凰衣,人尿曰輪回酒、還元湯等,皆屬此類。
4.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金銀文化
民間有句熟語:“物以稀為貴”。金和銀是自然界中的稀有金屬,金有華貴的黃色光澤,銀有端莊的白色光澤。金銀不僅僅是財(cái)富與地位的象征,它也寄托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很早的時候,中藥就與金銀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比如有以金銀的光澤形象作比給中草藥命名,如金燈,其開花的形狀如一盞金黃色的燈籠;海金沙,其干燥成熟的孢子成粉狀,棕黃色,質(zhì)輕滑潤,著火燃燒發(fā)爆鳴和閃光;滴滴金,因其花蕊呈舌狀,金黃色,故名。此類中藥還有紫金牛、金星草、金草、金蓮子、金沸花、金錢花、金線草、草金鈴、金鳳花、金絲草、紫背金盤、金蕊、金盞花、剪金花、金銀藤、金釵股、金盞銀臺、銀杏、金銀花、銀柴胡、銀朱等。
有以金銀的貴重給中草藥命名的,如紫金藤,生長在我國西南,云南、貴州、西康一帶的深山絕壑之中。在當(dāng)?shù)乩习傩债?dāng)中流傳著“一截紫金一截藤”的說法,意義是說一根紫金藤,和同樣長短的紫金價值相等,而紫金的價值,是黃金的十倍以上,由此可知這種紫金藤的名貴。其他的還有如續(xù)隨子又稱千金子、千兩金,牡丹又叫百兩金,馬兜鈴別名三百兩金藥等等。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曰“藥所生皆有境界?!彼^的“境界”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區(qū)域(地區(qū))性,所有的藥用植物,生活或生長都有一定的區(qū)域性;二是環(huán)境,他們生活或生長都要求適當(dāng)?shù)纳鷳B(tài)環(huán)境。明陳嘉謨《本草蒙簽》越:“地產(chǎn)南北相殊,藥力大小懸殊?!闭怯捎谶@一點(diǎn),即使是相同的藥材,因?yàn)楫a(chǎn)地不同,其藥名稱也不一樣,具體表現(xiàn)為:
1.在藥名之前添加地名,如“巴”、“蜀”、“秦”、“吳”、“川”、“荊”等都是中草藥產(chǎn)地簡稱,用它們來表明藥物的出處,如蜀葵:原產(chǎn)中國四川,多年生草本。莖直立而高。葉互生,心臟形。花呈總狀花序頂生單瓣或生瓣,有紫、粉、紅、白等色。荊三棱:葉有三棱,生荊楚地,故名荊三棱。巴戟天:其根呈扁圓柱形,略彎曲,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等地;其他的還有川芍、川烏頭、川斷、蜀椒、蜀漆、蜀桑、巴豆、吳茱英、黨參、象貝、荊芥等,都具有產(chǎn)地的標(biāo)記。
2.用藥材產(chǎn)地的簡稱來說明此產(chǎn)地所產(chǎn)中草藥藥性優(yōu)良。比如金鈴子又名川楝子,中藥材,為楝科落葉喬木川楝樹的成熟果實(shí)。主要產(chǎn)于中國的南方各地,以四川的產(chǎn)者最為上乘,故又名川楝子。羌活,獨(dú)活以羌中出產(chǎn)的最好,故名羌活;秦艽,李時珍《本草綱目》:“秦艽出秦中,以根作螺紋交糾者佳,故名秦艽、秦糺?!?/p>
3.某地特有的中草藥。高良畺,陶弘景云:“此畺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李時珍進(jìn)一步考證:“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漢為高涼縣……則高良當(dāng)作高涼也?!备仕上悖寒a(chǎn)于川西松州,故名中有松。再如代赭石,《名醫(yī)別錄》曰:“出代郡者,名代赭。”
4.不同藥物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不同地方對于同種藥物的命名角度不一樣,同樣具有地域色彩,例如火燒草(火焰草)嶺南人稱之為禾雀舌(《嶺南采藥錄》),或者禾雀蜊(《廣州植物志》),福建人稱之為萬年草、午時花、小葉刀掀草(《福建民間草藥》),江西則稱之為金槍藥、豬牙齒(《江西民間草藥》),貴州人稱之為狗牙瓣、小佛指甲(《貴陽民間藥草》),廣西人則稱之為土三七、養(yǎng)雞草(《廣西中草藥》)。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自古漢族以黃河流域?yàn)橹行?,春秋時期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就有北狄、南蠻、東夷、西戎等。對于來自中心之外的藥物,常常會加上“胡、戎、羌、蠻”等來標(biāo)明這些藥物的來源。
從歷史上來看,一般藥名前有“胡”字的中草藥,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絲綢之路傳入,例如胡黃連、胡韭子、胡荊芥、胡麻、胡盧巴、胡巢等。有些“胡+”式的外來植物,其“胡”字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無關(guān),而是指其他域外地方。如胡椒,來自印度。胡干姜,即“天竺(印度)干姜”,產(chǎn)于婆羅門國。胡薄荷,江浙人俗呼“新羅薄荷”,新羅即sinra,在朝鮮。有的“胡+”命名的藥物中“胡”義為“像胡人”,如胡面莽,此草生長在嶺南(廣東),樣子很象地黃。名字之義可能是“象胡人面孔的莽”。胡孫姜,即骨碎補(bǔ),又名猴姜。猴,別名胡孫,其眉弓突出、眼睛凹陷象古代北方的胡人,體小故名孫。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骨碎補(bǔ)》《釋名》曰:“骨碎補(bǔ)本名猴姜?!魅撕魹楹鷮O姜,象形也?!逼渌膩碜孕值苊褡宓乃幬镞€有如羌活、蠻姜、戎葵等。
從外域傳來的藥物,藥名前面一般有“番”、“?!?、 “洋”等,比如,南北朝以后,東南海路開通,由海路引進(jìn)的一些藥物,如“海棠”、“海芋”、“海桐皮”、“海棗”、“海藤”等;南宋至元明引進(jìn)的如“番椒”、“番茄”、“番薯”、番紅花、“番木鱉”、“番瀉葉”、番蘿卜子。有的直接表明藥物的出產(chǎn)國,如安息香,原產(chǎn)于中亞古安息國、龜茲國、漕國、阿拉伯半島及伊朗高原,“安息”,又作“安石”,“安石”是古波斯的屬國,“安石”即“安息”。
洪堡特曾指出:“語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本文從語言本身——中藥名詞入手,除了分析其命名來源,主要分析中藥名詞所蘊(yùn)含的文化信息。因?yàn)樵~匯作為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相當(dāng)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我們分析這些文化特征,發(fā)現(xiàn)中藥名詞的命名與社會意識、地域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我們探尋中藥身上留下的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印記,一方面有利于我們增進(jìn)對中藥的了解,另一個方面,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我國社會、歷史文化的了解,進(jìn)而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入、更具體的感性的認(rèn)識。
參考文獻(xiàn):
[1]卿希泰. 中國道教思想史綱[M].成都:四川林文書局,1999.
[2]夏緯瑛.植物名釋札記[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0.
[3]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的影響[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
[4]譚宏姣.古漢語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04.
[5]李嬋婷.張仲景醫(yī)籍藥物名詞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xué),2007.
[6]楊艷慶.中草藥命名管窺[D] .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5.
[7]李春蘭.中草藥命名及文化內(nèi)涵研究[D] .河北大學(xué),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