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祝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珠江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900)
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xué)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在哲學(xué)、政治、教育、文學(xué)、美學(xué)、倫理道德等領(lǐng)域都為世人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要談盧梭的女子德育思想就不得不把著眼點放在《愛彌兒》上,《愛彌兒》是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和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齊名的世界三大教育名著之一。在《愛彌兒》中,盧梭以教育哲理小說闡述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第五卷是專門論述女子教育思想的,下面筆者就嘗試著從第五卷為基點來探討一下盧梭的女子德美視角。
從《滕大春教育文集》中了解到,盧梭生活的18世紀的法國仍是一個農(nóng)業(yè)為主的封建國家,當(dāng)時農(nóng)業(yè)人口占絕大多數(shù),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居統(tǒng)治地位。在文化思想領(lǐng)域,雖然法國經(jīng)受了文藝復(fù)興和宗教改革的猛烈洗禮,但我們知道,“在千余年的漫長歲月里,歐洲是受基督教統(tǒng)治的。教會僧侶監(jiān)督人們的言行,管束人們的思想,非一般人所敢違抗?!盵1]所以,當(dāng)時的天主教思想仍深深地控制著人們的靈魂,他們宣揚的原罪論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摧毀了人性。
由上可知,令人窒息的農(nóng)耕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和文化教育環(huán)境摧殘著人的本性,所以對盧梭來說,當(dāng)時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里,女子也被禁錮在宗教陰霾之下。隨著18世紀啟蒙運動大發(fā)起,眾多思想家都開始關(guān)注女子教育并提出了很多觀點,盧梭也提出了自己女子教育思想。盡管盧梭在政治觀上比較激進,但是,在女子教育問題上,他提出的觀點也是沿襲了前人的觀點,主要圍繞著家庭生活。從杜學(xué)元的《外國女子教育史》看到,歐洲從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一直到近代,女子教育主要提倡的是女工、貞節(jié)、節(jié)制、節(jié)儉、善待丈夫、持家管理、婚育、服飾、藝術(shù)歌舞、體育、宗教、愛心等等,這些和盧梭在《愛彌兒》中對蘇菲的教育基本吻合。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盧梭作為那個時代的人沒有跳開時代對女子教育觀點的局限性,這是人的局限性。
雖然如此,盧梭并不是瞧不起、不尊重女子,而是相反,在他的不朽傳世巨著中,他對女性是充滿了由衷的贊美愛戴的情感的。他說:“一切有德行的民族都很尊敬婦女?!袀ゴ蟮淖兏锒际怯蓩D女發(fā)起的:羅馬獲得自由應(yīng)歸功于一個婦女;平民獲得了執(zhí)政官之職應(yīng)歸功于一個婦女;十人統(tǒng)治的暴政被終結(jié)應(yīng)歸功于一個婦女;被圍攻的羅馬能從一個反叛者手中解救出應(yīng)歸功于婦女們?!彼员R梭稱她們是“道德的忠貞守衛(wèi)者,人類和平的甜蜜保衛(wèi)者”。[2]
盧梭作為法國新舊交替時代的一個覺醒者,提出了繼往開來的啟蒙思想,但其女子德育思想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一方面尊重女性,另一方面又將女子限制在18世紀男人掌握的天下對女子美德要求的標準下。超越那個時代的女子美德標準是什么,是盧梭無法回答的超越時代的問題。盧梭從當(dāng)時男性的視角提出了理想的女子德美思想,因此,盧梭的女子德美思想是“父權(quán)制”環(huán)境下18世紀男子眼中的女子德美。當(dāng)時社會風(fēng)氣敗壞了女子的人性,盧梭提出的女子德美思想是要培養(yǎng)男人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親,在男人心目中,這樣的女子才美,這樣的女子才能使整個社會回歸良好的道德風(fēng)氣。由此可見,盧梭的女子德美是他作為男人對理想女子德美的追求。
我們知道,人們欣賞某個事物往往從不同的方面去欣賞的,下面筆者就嘗試著探討盧梭所欣賞的女子德美之所在:
盧梭否認原罪,所以對盧梭而言,人生來就有美的心靈,就有內(nèi)在良知。內(nèi)在的良知總會引導(dǎo)著人們向著善的方向前進,因此,女子只要遵循內(nèi)在的良知的法則而安排自己的生活,她就永遠是一個心靈美的善良女子,就能夠極其容易地成為男子心目中理想的好妻子。
盧梭對當(dāng)時法國的貴婦們的濫于交際和無恥淫亂的生活是非常反感的,因此,盧梭要求理想的女子貞潔,對于盧梭來說,如果女子不貞潔,怎能保證父子骨肉的親情,怎能有甜蜜幸福的家庭生活。盧梭的這種貞潔要求在蘇菲身上實現(xiàn)了,他認為,蘇菲終身都將是一個貞潔和正派的婦女,她已在她的靈魂深處起誓要保持這一點,而且,當(dāng)她起誓的時候她已經(jīng)意識到要付出代價去保持這個誓言的。貞潔之美在盧梭來說是多么重要!
盧梭認為女子之所以必須具備溫柔的品質(zhì),是由于她始終要永遠聽從她的另一半即丈夫的評判,甚至很多男子對她的評判,而她自己又沒有辦法不受他們的評判的影響。
但盧梭也認為,女子如果修煉出溫柔的品質(zhì),就具有了支配男子的溫柔的利器。正如他所說的:“她早已用她的溫柔的性格使自己處于支配地位,并使她的謙恭令人敬畏?!碧K菲就游刃有余的利用了這個利器捕獲了愛彌兒的愛,盧梭描述道:“她的女兒以一羞怯的聲音回答她,這種天然的溫柔達到了最好的效力。愛彌兒一聽到這種聲音就投降了;這個女孩就是蘇菲了,他對此不再有任何懷疑。如果她不是蘇菲,現(xiàn)在也太遲而無法扭轉(zhuǎn)了。”[3]
《愛彌兒》中盧梭塑造的蘇菲有著過人的寬容胸懷,盧梭認為,她能耐心地容忍別人的錯誤,會樂于改正自己的錯誤……女子生來就是去順從男子的,甚至能忍受他們不公正的行為。蘇菲是嚴格要求自己,對別人卻寬容有加,即便是不公正的行為也是能夠容忍。人都說愛情是自私的,戀愛中的女子更是不能容忍男友的一絲慢待,但蘇菲卻是通情達理,寬容處理?!稅蹚泝骸分杏幸欢吻楣?jié)是愛彌兒與老師一起在一個木工師傅家干活,蘇菲和母親得知后出其不意的去看愛彌兒,在了解到愛彌兒是那里最出色的工人后,母女倍受感動,臨回去時蘇菲的母親要求愛彌兒跟她們一起回去,而愛彌兒為了信守承諾留下繼續(xù)干活了,引起蘇菲的母親非常的不快,在回家的路上,蘇菲幫愛彌兒向母親做解釋了,認為,上帝禁止愛彌兒看中金錢的力量,所以他不會用金錢去破壞他個人的承諾,不會用金錢使他自己和另外某個人都違背自己的諾言!……媽媽,不要欺騙你自己,他留在那里是為了我的,我從他的眼神中明白了這一點。
公正是一個人不可缺的品質(zhì)之一,只有公正,看問題處理事情才會公道、才會無私,盧梭理想中的蘇菲當(dāng)然具有這種品質(zhì)。盧梭認為,蘇菲是公正的,而且她知道如何對自己的錯誤做出改正。在《愛彌兒》中,盧梭也敘述了一段誤會與解誤會的情節(jié),一天黃昏愛彌兒接到了蘇菲的命令要去蘇菲家,并且蘇菲還去路上迎接了我們,可是我們沒有去。蘇菲他們等我們一直等到天黑,擔(dān)心我們出了意外,她還哭了一個夜晚,第二天早晨得知我們安然無恙才放下了心,但她是很不愉快的。第二天當(dāng)我們到時,蘇菲對愛彌兒是愛理不理的,很顯然是無法原諒愛彌兒的失約,這可嚇壞了無辜的愛彌兒,其實愛彌兒失約是事出有因的。經(jīng)過我的一番解釋,蘇菲得知愛彌兒在來自己家的路上遇到了喝醉了酒,從馬上摔下來,跌斷了大腿的一個可憐的農(nóng)民,為了救他,愛彌兒和老師花了很長時間把他抬回家的,到了那農(nóng)民的家里,那農(nóng)民的懷孕即將臨盆的妻子受了驚嚇幾個小時后便生了。愛彌兒幫忙去找醫(yī)生并找來一個仆人回到那個農(nóng)民的家去照管那個斷了腿的男子和他剛生孩子的妻子,一切安頓好后已是半夜兩點鐘,天亮以后愛彌兒和老師才來到蘇菲家。一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蘇菲馬上釋然,并用實際行動彌補自己誤會愛彌兒的過失。
“博愛”的意義總的來說是對人類普遍的愛,即人類的愛是不分階級、不分種族的,對他人有一種熱忱的心,去幫助所有需要關(guān)心的人,因此“博愛”是一種崇高偉大的愛。盧梭理想中的蘇菲也具有這種崇高偉大的愛。前文提到蘇菲認為愛彌兒失約的誤會弄明白之后,蘇菲馬上要求去看那個跌斷了大腿的農(nóng)民和他剛生產(chǎn)的妻子。當(dāng)?shù)竭_那個農(nóng)民的家里,發(fā)現(xiàn)他們躺的床上的東西很零亂以至于使他們睡得不舒服。于是蘇菲圍上一條女傭人的圍裙,去整理那個農(nóng)婦的床,然后又去整理那個農(nóng)民的床,她靈巧的手很快把他們的床收拾的舒舒服服,減輕他們疼痛的身軀的不舒適。盧梭說:“那個農(nóng)民和他的妻子一起贊美這個來幫助、同情和安慰他們的可愛的女孩。她是一個天使,是上帝給他們派來的。她有和天使一樣的容貌和風(fēng)度,她有天使般的溫存和善良?!盵4]蘇菲的大愛行為贏得了接受幫助的人對她的尊敬和贊美。
在《愛彌兒》中,盧梭塑造的蘇菲就是集美德于一身,她善良、貞潔、溫柔、寬容、公正、博愛。對盧梭來說,女子如能鑄就這些美德,就一定能一改婦女們腐朽糜爛的生活,使社會回歸良好的道德風(fēng)氣。對盧梭來說,女子美在有德。美德才是美的本身,才是真正的美。這就是18世紀“父權(quán)制”環(huán)境下盧梭眼中的好妻子、好母親要具備的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滕大春. 滕大春教育文集 [M]. 賀國慶主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489.
[2]Jean-Jacques Rousseau. Emile or On Education[M].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and Notes By Allan Bloom.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SIGNED BY VINCENT TORRE,1979. 390.
[3]Jean-Jacques Rousseau. On the Origin of Human Inequality[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11.
[4](英)喬伊·帕爾默. 教育究竟是什么 [M]. 任鐘印,儲惠芳譯.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