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平,何 強
(1.華北電力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北京 102206;2.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然而,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基本上一直對其思想持全面否定的態(tài)度。在時代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如何歷史地、客觀地分析和重新認識評價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試圖在這一方面作一簡單嘗試。
任何思想與理論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都和一定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緊密相聯。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和發(fā)展,同樣是和十九世紀后半期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大發(fā)展為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供了土壤。
十九世紀最后的三十年,是資本主義歷史發(fā)展的轉折時期。在這一歷史階段,資本主義處于一個相對和平發(fā)展的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這些發(fā)展使資本主義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對資本主義、而且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發(fā)生了重大的飛躍。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在這三十年間,世界工業(yè)總產值增加了一倍,鋼產量增長了五十四倍,鐵路長度增長近三倍,石油產量增長了一點五倍。重工業(yè)開始在所有工業(yè)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從“棉紡時代”進入“鋼鐵時代”(吳于廑、齊世榮,2001年)。在殖民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得以建立。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增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資本的積聚和集中,造成了以自由競爭為特征的資本主義過渡到以壟斷為特征的資本主義。十九世紀最后三十年,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卡特爾、辛迪加和康采恩等壟斷組織的大量涌現。它們利用強大的經濟實力,逐漸占據了國家的統(tǒng)治地位,形成了金融寡頭對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控制。壟斷取代了自由競爭,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些變化不僅給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社會主義運動的開展。
資本主義社會的劇變,使馬克思主義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特別是壟斷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到了一定的調整,階級矛盾實現了一定的緩和,工人階級的“合法斗爭”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與發(fā)展的穩(wěn)定時期。這些情況同以往相比,已經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使馬克思主義的某些觀點、某些個別原理,落后于時代的變遷,與時代產生了不合拍。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幾乎所有馬克思主義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這種形勢下,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都作出了積極的反應,力圖使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新的發(fā)展,展現新的活力。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面對時代所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伯恩斯坦認為,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經濟方面,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世界市場的擴大,信用制度的完善,以及工業(yè)家組織的擴展等等變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活動與市場狀況的關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觀,極大地提高了資本主義的適應能力,因而過去發(fā)生的經濟社會危機不再頻繁重演了,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不再呈現出不可克服的矛盾與沖突,和平進入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可能。在政治方面,隨著資產階級民主制的深入發(fā)展以及普選制的全面完善,資產階級國家已經成為一種“共同生活的形式”,一種“管理機關”(伯恩斯坦,1923年),因而無產階級可以在資產階級國家的制度范圍內實現對社會的改造,不必用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正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劇變的客觀分析和歷史思考,伯恩斯坦才逐漸形成了他的社會主義思想。
由此可見,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是建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的基礎之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紀后半期,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所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和新變化??梢哉f,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是他對十九世紀后半期資本主義時代所發(fā)生的深刻變化、馬克思主義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未來社會主義的長遠發(fā)展所做出的理論思考。他的這種理論思考和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思考的結論卻是片面性的。
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就其內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關于社會主義民主的思考、關于社會主義實現條件的思考和關于社會主義實現途徑的思考。
在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上,伯恩斯坦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工人階級的運動在一切領域內部要求按這樣的精神改造社會,即消滅一切階級區(qū)別并且由社會本身有計劃地管理整個經濟生活。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中,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都置于群眾的監(jiān)督之下,實行全社會的社會化。每一個人都可以把社會主義描繪得像自己所要求的那樣,未來的社會完全可以聽憑他的任意幻想。他強調:社會主義不是表現在物質生產方式方面,而是表現在精神生活方面,它是工人階級的各種要求的精神總和、思想內容。“社會主義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認識了自己的階級地位和本階級的任務的工人的社會要求和自然意向的總和”[1]24。在這里,伯恩斯坦徹底“修正”顛覆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的思想宗旨和理論基礎。在社會主義的民主問題上,伯恩斯坦認為,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他認為,所謂民主,是指以工人階級為主、相應于其知識的成熟和經濟的發(fā)展而能夠實行工人階級的統(tǒng)治。他把民主看作是消滅資本而對工人階級有用的一種良好的政治手段,因而爭取民主,改善民主制度的政治機關和經濟機關,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必要前提條件。他極力推崇普選權,認為如果工人階級擁有了平等的普選權,那么就具備了自身解放的基本條件,那么也就實現了社會主義。他斷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國家政治上的鎮(zhèn)壓職能會逐步削弱,社會管理職能將會擴大,因而,民主就成為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形式?!懊裰饕呀涀C明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桿。民主即使還沒有達到實際消滅階級,但在原則上已經意味著階級統(tǒng)治的消滅。”[2]88“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就是說,它既是爭取社會主義的手段,又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形式。”[2]87
伯恩斯坦宣稱,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已經“過時”,已不適合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了。隨著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主要依靠言論、報刊和投票進行斗爭,不需要“政治大災變”式的革命。同時他認為,民主就是“不實行階級政治”,“如果把民主解釋為不實行階級政治,即任何階級都沒有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特權,那可以說是問題更接近了一步?!保?]86,在伯恩斯坦看來,階級的專政是屬于較低的文化,不管事情的當否與實現的可能性如何,階級的專政必須看作是一種倒退或政治的隔世遺傳。馬克思主義政黨極力宣傳的“無產階級專政”,“這一詞句今天已經如此過時,一直只有把專政一詞的實際意義去掉并且賦予它隨便什么削弱了的意義,才能使這一詞句和現實相一致。”[2]195因此它是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對于工人階級政黨來說,只要強調民主就足夠了。
在社會主義的實現條件問題上,伯恩斯坦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的第一個條件必須是高度的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水平。而在當時的主要資本主義的國家里,沒有一個國家具備這個前提,最多也是部分地具備?!敖洜I的集中雖然是生產和分配的社會化的前提條件,但是這樣的社會化即使在歐洲最先進的國家,也還只是微不足道的部分”。[2]74第二個條件是工人階級人數占居民人口的絕大多數。他認為,在資本主義國家里,工人階級的成分變得越來越復雜。由于職業(yè)的種類和收入的多寡,分化越來越明顯,因而過著不同的生活,有著非常不同的要求?!凹倭罟I(yè)勞動者的這種階級分化并未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對工業(yè)勞動者的思想并無影響,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工業(yè)勞動者在任何地方也不過占人口的少數。”[2]78他舉例說,在德國,把家庭手工業(yè)者計算在內,也不過占一千九百萬獨立從業(yè)者中的七百萬人左右。他斷言:有朝一日工人階級在數量上如此強大,對整個社會將起如此重大的作用,以至于可以說,統(tǒng)治者的宮殿不再能抵擋工人階級的壓力,它幾乎也就自然而然地崩潰了。
最后,伯恩斯坦得出結論,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由于沒有具備這兩個前提條件,因而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的實現,在他看來,應該依賴社會的進步,依賴于工人階級本身智力道德的成熟和社會財富或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社會主義只能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之上。
在這一點上,伯恩斯坦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共同勝利論”,其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在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問題上,伯恩斯坦認為,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在各個方面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因而實現社會主義的途徑也必須隨之發(fā)生變化。過去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理論已明顯不合時宜。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里,一方面,資產階級的特權一步步地向各種民主制度讓步;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的作用越來越大,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這樣就使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民主化”,因而發(fā)生巨大的政治災變的必然性和機會則越來越小。“近代的各種自由制度,在它們具有伸縮能力、變形能力和進化能力這幾點上是同封建時代的制度絕然不同的。因此這些制度不應加以破壞,而應使之進化。為此就需要有組織和有效的活動。而這是不一定需要革命的專政的?!保?]100他宣稱“軍隊的大規(guī)模沖突,不僅妨礙了社會民主黨的不斷發(fā)展,且暫時地會成為使它在某些方面退步起來的手段。更簡要地說,社會民主黨,與其用不合法的手段和革命,還不如用合法手段,會使它的發(fā)展更順利得多。因此他指出,該黨當前的任務是:‘保持它的投票的不斷增加’或‘緩慢的宣傳工作和議會活動’?!保?]3他進一步強調,在百年以前需要流血革命的改革,在今天只需用投票、示威運動以及諸如此類的威壓手段就能貫徹了,而不是依靠“暴力”、“專政”達到建立社會主義的目的。所以,實現社會主義,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應一般地實行暴力的剝奪,而應通過組織和法律實行漸進的交代。
從上面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缺陷與不足相當明顯,有些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背道而馳,具有“修正”和顛覆馬克思主義的危害性。
首先,在他看來,社會主義不可能是科學的,只是一種“道德意向”、“倫理要求”,這樣他就完全地拋棄了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的經濟基礎,否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不同的經濟地位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把社會政治意志作為決定一切的力量。在這里,社會主義的本質,被伯恩斯坦解釋成為一種心理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產物。他反對根據客觀的歷史必然性來論證社會主義,這樣他徹底地“修正”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一種社會主義。伯恩斯坦完全拋棄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宣稱:給社會主義提供純粹唯物主義的論證,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這樣他就徹底地走向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對立面?!安灰ㄎ镏髁x歷史觀、不要階級斗爭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歸根到底,無非是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3]36。這就是伯恩斯坦所謂的社會主義。
其次,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民主思想,徹底地背叛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主的基本理論,否定了民主具有階級性這一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最根本的特征。馬克思主義非常鮮明地強調了在階級和國家存在的社會中,只有具體的、階級的民主,而沒有抽象的、超階級的民主。從國家的意義上說,民主總是由統(tǒng)治階級所享有,被統(tǒng)治階級則是專政的對象而沒有民主可言。資產階級民主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沒有改變其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無產階級要取得自身的解放,首先要爭得經濟上的獨立,然后才談得上政治上的民主。無產階級民主也就是社會主義民主,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根本區(qū)別。伯恩斯坦的“民主”,其實質上就是放棄社會主義的民主,就是放棄階級斗爭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資產階級式的“民主”;就是反對無產階級用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主張通過資產階級普選制和議會制,利用多數選票和席位,利用地方自治機構,通過社會主義立法改良資本主義??梢姡魉固顾^的“民主”,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民主,而是他想象的、在資產階級民主范圍內的一種純粹的、絕對的民主,因而也只能是一種虛幻的、無法實現的民主。
第三,伯恩斯坦把馬克思主義的個別原理當作教條,頑固地教條地堅持“生產力水平低、無產階級不占居民多數的國家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公式,大談“實現社會主義的前提”,用以反對社會主義革命。我們知道,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水平低下,無產階級人數不多的資本主義國家里,社會主義革命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同樣,在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平衡還不顯著的情況下,社會主義革命也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內單獨取得勝利。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已經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階段,進入了帝國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各種固有矛盾的更加激化,壟斷的迅速發(fā)展,使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異常顯著。此時的情況和以前已經大不一樣,在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中,都存在著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提,即資本主義的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和工人階級的廣泛存在,因而社會主義革命已經提上了日程,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伯恩斯坦還認為,在社會主義成為現實之前,無產階級應該建立一個民主主義者的國家。社會主義只有在“等待”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和自由制度充分發(fā)展之后,才有可能產生;在這漫長的“過渡”時期中,社會主義運動的任務就是積極地“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制度。即使到了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都成熟了,也可以通過民主改良和經濟改良的手段來“和平”地實現社會主義改造,而不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從而“和平長入”社會主義。
但是,如果我們理性、客觀、深入地分析他的社會主義思想,也會發(fā)現,在其中還是包含著一些合理的成分,并且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理論價值。
首先,在伯恩斯坦分析資本主義的時候,他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資本主義具有強大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適應能力,在它所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以前,仍有可能調整其政治、經濟制度的某些方面來適應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因而資本主義產生了許多具有自身穩(wěn)定作用的因素。由此他得出結論:資本主義制度具有比過去預想的更長的壽命和更強的伸縮性。后來的現實也佐證了他的這一觀點。我們說,這些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兩個“決不會”的思想的。
其次,伯恩斯坦以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背景,提出了“社會改良”的思想,主張運用“和平”的手段來實現社會主義。我們知道,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資產階級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改進統(tǒng)治方式,利用其雄厚的物質財富等手段,大大地緩和了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目前已經不再具備,進行以議會選舉為核心的合法斗爭倒是工人階級爭取解放的新武器,是切實可行的方式。而且這種境況在二戰(zhàn)后,特別是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里尤為突出。
第三、伯恩斯坦對“生產力”的特別關注,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他強調:實現社會主義的首要條件是高度的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水平,社會主義只能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高度發(fā)展的基礎之上。在這一點上,伯恩斯坦是沿襲了馬克思的核心觀點的。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叭藗兯_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叭藗冊谧约荷畹纳鐣a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雖然在當時看來,伯恩斯坦的思想存在著教條化、庸俗化的傾向,但它卻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社會主義雖然在比較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了勝利,但是必須把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必須創(chuàng)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否則即使一時取得了社會主義的勝利,也不能使社會主義得到長久的鞏固和發(fā)展。
總的看來,伯恩斯坦的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錯誤不在于他提出“和平”實現社會主義的這一手段,而是他把它作為唯一的方式。雖然,我們說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時也存在片面性。他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和馬克思主義某些問題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關鍵是他超出了有限的批判,發(fā)展到對馬克思主義體系的根本否定,因而是完全錯誤的。所以我們在分析他的社會主義思想時,不能采取簡單的武斷的否定態(tài)度,應當歷史地、辯證地進行恰如其分的具體分析,對其進行重新認識。
[1](美)愛德華·伯恩斯坦.什么是社會主義?[M].北京:三聯書店,1963.
[2](美)愛德華·伯恩斯坦.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M].殷敘彝,譯.北京:三聯書店,1958.
[3]彭樹智.修正主義的鼻祖——伯恩斯坦[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