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蘇
(湖北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呂蘇
(湖北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大學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通過闡述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分析了大學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問題和原因,提出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
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對策
在大學大學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作為重要課題研究,語言的文化內涵極其深厚.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僅僅注重傳授給學生語言方面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如何傳播其中極有內涵的文化方面的知識.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對于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眾多學科均有涉及.最早于1959年,著作《無聲的語言》問世,由美國研究文化的著名學者Edward Hall出版了,書中核心觀點是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運用時間空間方面理念完全不同.我國最早涉及此領域的是著名學者許國璋,1982年他在《現(xiàn)代漢語》發(fā)表文章,目的是研究詞匯的文化內涵.1995年,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成立,至此,我國學者開始在這個領域陸續(xù)深入研究,論文著作不斷的問世.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逐漸顯露出其現(xiàn)實意義.
關于跨文化交際的概念,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胡文仲,2002)”.而跨文化交際涉及到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個方面.
簡單概括跨文化交際的內涵,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而發(fā)生交互的過程(胡文仲,2002)”.跨文化交際包含兩個方面的能力:交際方面的能力和跨文化方面的能力.交際能力不僅僅包含要求掌握基本的語言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運用語言.關鍵是得體的運用語言,符合文化的規(guī)范.
1.1 交際能力
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Hymes最早提出關于交際能力,它意味著通過交流一方面了解到語言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交際獲取了如何得體運用語言的實際體驗,因而獲得了實際運用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語言運用是否得體規(guī)范,符合文化內涵.不同文件背景的人群會對交流同一問題產生不同的見解,難免發(fā)生沖突,相互不理解的現(xiàn)象.或者換了新的文化環(huán)境,會不知所措.因此,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首要任務是要求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生活習慣、思維、宗教等.
1.2 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涵蓋以下包括四個方面:基本交際能力系統(tǒng);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tǒng);情節(jié)能力系統(tǒng)和策略能力系統(tǒng)(賈玉新,2003);一旦掌握這種能力,會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為了順應與自己原有文化習慣有差異的新的文化現(xiàn)象,自我會暫時修改原有的,創(chuàng)造性的融匯差異.這樣處理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話語能力,另一方面即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能在維系自身文化優(yōu)勢同時去理解完全不同的對方.
胡文仲說過,價值觀方面的差異能決定是否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要做到跨文化交際,首先要理解對方.交際一方要充分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和對待文化的觀念;第二要做到接受對方的觀念,不斷的自我調節(jié)適應對方的要求和觀念,盡量符合和尊重文化差異.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內化對方語言和文化.掌握語言的基礎知識是一方面,合理的內化能夠緊密的聯(lián)系語言和相關的文化信息,幫助語言在特殊環(huán)境的意義理解,理解得宜,才能正確的跨文化交際.其實,交際的受約束因素很多,如個人認知世界的方式,母語的干擾,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的了解母語文化內涵,正確評價和接納外來文化.
作為文化傳播的大學英語學習者,我們對于自己本土文化的理解會對外國朋友理解我們的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傳承我們中國的文化是義務和責任,義無反顧,大學英語學習是我們傳播的橋梁,但是傳播文化的首要條件是我們自己要透徹的理解和掌握我國的文化.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一直以來重視考試,輕視實際運用,考量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方式,學生看重考試結果,不探究語言的社會內涵.語言的內涵和實際運用收到極大的限制.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課文就是中文+英文翻譯,讀懂意義即可,不需要理解語言背后的內涵意義,更不懂如何運用語言進行交際.2002年李嵐清評價我國大英教學是“費時低效”,問題在于學生聽不懂,講不了,無法與外籍人交流.雖然從教學層次上講,學生可以應試合格,但是無法學以致用.2006年蘇州大學教授高永晨調查在校大學生結果表明:大學英語四級合格的學生,不一定能夠從事跨文化交際,只能證明具備應試的語言能力.具體在于:60%的被調查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常識“不了解,沒閱讀過相關書籍資料”;48.9%的學生對于西方交際習俗不清楚;37.5%的學生表示初次接到外國人電話時表示,突然心理壓力劇增,怕自己應付不來;42%的學生表示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到足以去積極主動的交往溝通.這種現(xiàn)象比較普遍,也是我國大學大學英語教學比較薄弱的一節(jié).造成此種原因很多,社交環(huán)境、教育觀念和體制都有關系.高永晨(2006)調查結果顯示,長此以往,僅僅應付應試的直接后果是出現(xiàn)“高分低能”、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欠缺等現(xiàn)象.學生比較重視本專業(yè)的學習,對于異國文化的學習比較忽視,從而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大英教學中,課堂上教師在跨文化交際知識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58.64%學生認為傳統(tǒng)教學中確認跨文化交際的氣氛,這是主要因素.43%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引進外教來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跨文化交際中去,教學氛圍比較輕松,多方面的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主要原因如下:
2.1 從教師角度,教學觀念和方式過于陳舊,不能及時推陳出新.部分教師仍然繼續(xù)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如此長期填鴨式傳授知識,不重視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學習,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提高收效甚微.
2.2 教師的文化意識淡漠.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看重如何傳授正確的知識和語言,確保語言的形式和語法的正確,恰恰忽視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帶領學生解讀語言深層蘊含的文化意義.
2.3 從學生角度,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需要提升.雖然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但沒有把握語言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更無法做到跨文化交際.一旦學習語言的目的成為應試,就無法探究文化的意義和原因,無法做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
改變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逐步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根據以上分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進行教學的多方面的改革,涉及到教育觀念、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如教材的選擇,要多挖掘文化內涵帶給語言的影響力,學習語言是基本,但是根本目的是了解文化背景.教學內容多以社會實際運用的語言為依據,而不是傳統(tǒng)的語言體系.教材的選編多采取文化對比的方式,對比多國文化背景,強調跨文化交際的實用性,先理解再運用,選取有文化特點的語言進行教學.
第二、教學方法上盡快采用“任務型”教學.任務型教學是通過二語習得大量實證研究提煉出來的.有一定的學習任務,學生會時刻積極主動的去探求知識,通過參與形成互動.通過完成任務,學生會使用語言知識和意義共建,來解決實際的運用問題.傳統(tǒng)教學強行灌輸知識,無法啟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無論學生是否有興趣,都只能被動接受.任務型教學中,能夠很好的結合文化教學,引起學生的興趣,激起主動性,通過完成任務,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更好的了解語言的運用,學生能夠更好的主動的完成文化知識的學習.
第三、教師自我提升跨文化意識,引導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要在教學的全部過程中從各個角度滲透和貫穿跨文化知識,用心制造語言氛圍,加強學生的文化對比意識,尤其是文化的差異和內涵等方面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多方面的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以助相應的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如何處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要引導學生正確掌握.培養(yǎng)學生如何在語言學習中挖掘跨文化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閱讀原著、報紙、經典作品等等,感受異域文化的差異,提升自我辨識文化差異的鑒賞力.
隨著經濟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如何在外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滲透、如何學以致用是最關鍵的,在未來的世界中日益重要.單純的語言知識是框架,真正的血肉實體是在大學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西方文化的掌握和運用.對此,大學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的擴充知識,提升自我文化意識,融會貫通中西文化.大學大學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如何接納別國文化,保留我國文化的精髓和特色,跨文化交際勢在必行.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J].外語學刊,1990(3).
〔4〕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5〕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查和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
H319
A
1673-260X(2014)01-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