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摘 要]中國文字有著五千年多年的歷史。秦時期,隸書作為一種新興的簡單、方便的書體逐漸代替了篆書作用。篆書孳乳至隸書其變化的過程十分復雜。篆書筆畫是如何發(fā)展成簡易的隸書而最終后形成系統(tǒng)的中國文字基本形狀,試圖從始皇詔談其隸變的規(guī)律和過程最后形成書法藝術。
[關鍵詞]篆書 隸書 始皇詔版 隸變方法
第一部分:關于隸書之起源
許慎《說文解字序》云:“秦始皇帝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雹佟扒丶扔米嗍路倍?,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書?!雹诓嚏摺妒セ势罚骸俺体銊h古立隸文”?!鞍鸽`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③上述觀點是以為隸書由小篆演變而來,這也與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書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相一致即:大篆→小篆→隸書。
由于隸書筆畫、字形較之大篆、小篆較為簡單,隨意性較高。先秦時期多數(shù)官方場合都是以正規(guī)小篆所作,而早期出現(xiàn)的隸變集中體現(xiàn)在下層階級所使用的文書。隨著地下文物、墓葬和簡牘的出土,隸書出現(xiàn)可以追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者更早。一九八五年,河南安陽出土鐵西劉家莊南段殷代墓葬群,出土玉璋?!啊谛∈贰凇蹦懕咀螅河耔爸鞎淖郑ㄈ鐖D一)。此“于小史”三字頗帶隸變之意,于殷商之時文字差異較大,于戰(zhàn)國時期簡牘文字相仿,至此為書體隸變之萌芽期。(如圖一)
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竹簡七百多枚(如圖二),據(jù)學者考證此墓應該為東周時期楚國的貴族所有,而年代應當為戰(zhàn)國中期偏晚(參見《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一九九七年七期)。郭店楚簡的年代下限應略早于墓葬年代。出土的竹簡記載了先秦戰(zhàn)國時期儒、道鮮見的古書。從文字來看竹簡基本上為大篆的便寫體,大多筆畫簡潔,隸變表現(xiàn)較為明顯,以此為書體演變隸書之濫觴期。(如圖二)
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了大批秦簡牘,據(jù)學者考證約為戰(zhàn)國晚期至秦始皇六年時期。睡虎地秦簡篆書中所特有的筆畫轉變?yōu)楹唵蔚膱A轉,結字精巧細致,隸變之余可見一斑。(如圖三)
又除簡牘之外有金文陶文亦可略見篆書隸變之源,如秦時期秦大水沈磚。其字如“沈”字之“氵”已全脫篆法,與隸無異。(如圖四)
第二部分:隸變之方法
許慎《說文解字序》云:“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法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薄皞}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敝袊淖纸匀∠笮稳纾喝铡?、月—— (月季尊)、 (散氏盤)由此而論文字之始,蓋依類象形,有形而生文字,是故倉頡造字多以圖狀,多象形。及至后世造文始生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之說。
既以象形,則多圖畫,多圖畫,則書寫不便。于是后世之人變圖畫為文字,而隸變生也。衛(wèi)巨山所謂“篆之捷也”,此語不謬。草有篆出,則以為隸由草出也。古時草書非今草書,草者,潦草也。凡不規(guī)矩之書,即可謂之草書。草化之法,本隨意所出,后世之人約定俗成,于是有今日之草書。是以隸由草出也。然中國之文字繼之以周系,而春秋戰(zhàn)國時,神器弭亂。群雄爭霸,文字之不通七國各有文字,雖曰繼周,實則各不相同也。始皇帝一天下,遂改六國之文與秦合,于是有刻石、詔版名世也。所以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始皇詔版、二世詔版。
衛(wèi)恒《四體書勢》云:“隸書者,篆之捷也。”郭沫若之“今傳秦代度量衡上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起來是草率急就的,無疑是草篆,大約也就是秦代的隸書吧?!雹苡植輹f本非今之草書,本作潦草書,于是草篆非字體之論。⑤郭說與實有差,秦有秦隸也。然若以此說,則竊以始皇詔版亦可作“隸書”云。詔版文字較之秦早期文字較為簡單,筆畫隨意。若簡牘之上朱漆之下難寫圓轉規(guī)整之態(tài),而至于刻石,不有此難也。亦有泰山、嶧山之先虞,此當為隸變之發(fā)展期。秦始皇二十六年詔版一改篆書之中筆畫圓潤飽滿之態(tài)為后時漢之余今體作轉變之先路。
大篆(金文、甲骨文) → 先秦簡牘 → 草 書 →簡牘隸書
→ 小 篆 → 詔版“隸書” →八分隸書
大凡隸書生變之道,其法有五:一、取直法;二、位移法;三刪減法;四、連筆法;五、彎折法。
始皇詔曰: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⑥
1、“廿”字大篆作“ ”,小篆作“ ”,與今文、隸書無二。
2、“六”字大篆“ ”,小篆作“ ”,漢簡作“ ”、“ ”,今文作“六”,蓋以取直法平“ ”,其下二畫變化不大。
3、“年”字大篆作“ ”,小篆作“ ”、“ ”,漢簡作“ ”、“ ”、“ ”,“年”字上結構“ ”,取取直法隸定為“ ”,而下結構則“ ”孳乳為“ ”,點畫略下移。按隸定法小篆之“ ”字可以作“ ”,于是后世有此“年”。
4、“皇”大篆作“ ”,小篆作“ ”,漢帛書作“ ”僅上部“白”取取直法,無他。
5、“帝”大篆作“ ”,小篆“ ”,漢簡書作“ ”又作“ ”篆書其上“ ”不變,所異者唯弱“ ”之翼也。無他。
6、“盡”大篆作“ ”,小篆作“ ”,漢簡作“ ”,今文作“ ”按火字,說文曰:“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薄办帷惫碳椿鹱帧都崱ゎ惼穭e。⑦“ ”→“ ”,亦取取直法。
7、“并”大篆寫作“ ”,小篆作“ ”“ ”漢簡作“ ”隸書作“ ”居中之兩橫畫連寫代為“并”字。
8、“天”大篆作“ ”、“ ”,小篆作“ ”“ ”,漢簡作“ ”“ ”隸書則作“ ”,取直法也。
9、“下”字大篆作“ ”,小篆作“ ”隸書作“ ”,亦取直法。endprint
10、“諸”字右部“者”大篆作“ ”,小篆作“ ”,漢簡中作“ ”、“ ”,由此可知篆書“者”之上兩點被連成一筆,交叉之橫向上部以取直法化為橫,其余不變,于是有隸書之“ ”。
11、“侯”字金文作“ ”,小篆作“ ”漢代帛書作“ ”曹全碑作“ ”,小篆之“侯”上“ ”孳乳為
“ ”其“ ”孳乳為“ ”,遂生“侯”字。
12、“首”《 》作“ ”,嶧山碑作“ ”上象發(fā)行,今作首。首與“ ”同,首,上象有發(fā)之形,而“ ”為省發(fā)之形。漢簡作“ ”,用刪法去一發(fā)為今文。
13、“大”《大祝鼎》作“ ”,而小篆作“ ”,用取直法孳乳大。
14、“安”甲骨作“ ”、“ ”,金文作“ ”,侯馬盟書作“ ”,小篆有嶧山碑“ ”,又有“ ”在此只考其豎畫,其余不論。《說文》云:安,竫也。從女在宀中。段注:竫各本作靜;今正?!墩f文》立部:竫,亭(停)安也。又《段注》:亭者,民所安定也。又女字,《說文》:女,婦人也,象形?!抖巫ⅰ罚合笮握撸w象其揜斂自守之狀。而金文、甲骨之象形,皆象婦女頭、身脛及兩臂之狀。婦人端莊危坐,疑安之豎畫為其所坐之物,故有豎,可省。省而為“ ”字也。
15、“立”金文作“ ”小篆“ ”此為秦權之上字,已有隸意,漢簡作“ ”,隸書作“ ”、“ ”蓋取直法,皆物象取直也,有字皆按原書之法,先寫“ ”,而后隸變?yōu)椤?”于是有今文之 。
16、“號”小篆作“ ”、“ ”、“ ”此字虎頭上 取直法為橫, 移位法變作“ ”左部之號字乃用彎折法變“ ”為“號”。附:氣字篆書作“ ”、夸作“ ”、乃作“ ”、也作“ ”、方作“ ”,繁略。
17、“為”金文作“ ”,小篆作“ ”,漢代帛書作 ,曹全碑作“ ”于是有“ ”、“ ”。
18、“皇”同4。
19、“帝”同5。
20、“乃”金文作“ ”、“ ”、“ ”,小篆作“ ”,隸書作“ ”、“ ”。
21、“詔”侯馬盟書作“ ”,小篆作“ ”。漢簡作“ ”,皆取直法“ ”變“ ”為 字。
22、“丞”金文作“ ”,象形上部似雙手拯救之意也。石鼓文有“ ”秦權作“ ”漢印作“ ”已經變
“ ”為一橫??蓮臐h印略見端倪“ ”“ ”“ ”最后有“ ”。
23、“相”甲骨文作“ ”,金文作“ ”漢帛書作“ ”,取直法變木,于是有相也。
24、“狀”秦權作“ ”,漢簡作“ ”。于是有 ,遂孳乳為 。
25、“綰”金文作“ ”秦小篆以移位法作“ ”,遂生綰。
26、“法”金文作“ ”,小篆作“ ”漢印作“ ”?!墩f文解字》云: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變?yōu)椤?”。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如水也,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水面凜去?!墩f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后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說文解字》 :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 ”
27、“度”大篆作“ ”小篆作“ ”《說文解字》曰:度,法制也。從又,庶省聲。又,手也。象形。故隸變?yōu)椤?”。
28、“量”金文作“ ”而秦代之小篆作“ ” 、“ ”,隸書作“ ”“ ”于是有“ ”、“ ”。
29、“則”金文作“ ”秦篆作“ ”、“ ”說文云:等畫物也?!稜栄拧吩疲簞t,法也。則,常也。金文從鼎。蓋古時書契之作,唯恐后世子孫不能記也。故刻之以鼎。篆書則從貝為“ ”。
30、“不”金文作“ ”,小篆作“ ”漢簡書作“ ”隸書作“ ”,其中“不”之口先化兩點,為“ ”最后孳乳為“ ”。
31、“壹”金文作“ ”篆書作“ ”有隸書作“ ”夁《說文》言:壹,[於悉切 ],專壹也。從壺吉聲。凡壹之屬皆從壹。
32、“歉”小篆作“ ”、“ ”,隸書有 。此取損復為單之法,以位移法“ ”變?yōu)椤?”“ ”之“ ” 隸變?yōu)椤?”。于是有“ ”。
33、“疑” 金文作“ ”秦小篆作“ ”、“ ”、“ ”、“ ”漢印作“ ”、“ ”。左部“ ”用取值法變?yōu)?/p>
“ ”,而右部分“ ”轉為“ ” 于是有
34、“者”者字同10。
35、“皆”金文作“ ”,小篆作“ ”于是漢帛書作“ ”、“ ”。此純轉變而已,無他。
36、“明”金文作 ,小篆作“ ” 漢簡里作“ ”于是有“ ”、“明”。說文:明,照也從月囧。段注:火部曰:照,朙也。從囧取窗牖麗廔闓明之意也。云古文作明,則朙非古文也。蓋籀作朙而小篆、隸書從之?!陡傻撟謺罚好魍L。顏魯公書無不作朙者,開成石經、漢石經皆作明。甲骨、金文雖有從月從囧,但從囧者未必是窗牖麗廔闓明之意的窗牖,日字初本象圓形,中間有一圓點。圓形乃日之輪廓,圓點為日之實體,蓋古人之刀筆書寫刻書,長于方而訥于園,故日字作法有五:多邊形、六邊形、正方形、長方形或人字形、人面形(兩眼一口)者。
37、“壹”同31.
38、“之”金文“ ”小篆作“ ”漢簡作“ ”、“ ”、“ ”,隸書作“ ”于是孳乳為“ ”。
小結:蓋世界文字之先路,具以象形記事為始。三古國文字絕滅,或因國破,或因其繁也。獨吾國文字傳統(tǒng)五千余載,而隸變之法是為我國之文字之生死轉折。春秋戰(zhàn)國之際,文字不一,各國均有各國之文字。始皇帝一天下,用秦之法統(tǒng)六國文字。此古文至于今文之要事,無始皇帝統(tǒng)文字則無現(xiàn)代文字之隸變。而隸變一改古文字象形之脈,始生今文。天下文字至此一變,與今日之文字所差無多。隸變之后文字幾近乎今文,此研究古文字更相益也。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許慎. 《<說文解字>序》.中華書局出版社,1963年12月
[2]衛(wèi)恒. 《四體書勢》.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
[3]張懷瓘. 《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4]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辯證發(fā)展》 ,載現(xiàn)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
[5]侯學書. 權量秦兩詔的詮釋、標點、翻譯》 ,載《書法研究》2004年第四期
[6]侯學書. 《“草篆”非字體書體辨》.載《書法研究》
[7]康熙字典. 巳集中 火部 第一 中華書局原版, 第66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