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 伊
201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將迎來建交50周年慶典。50年來,中法關系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考驗,建立起基礎牢固、合作廣泛、互利共贏的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如今,兩國關系在內部調整和歷史機遇面前進入一個新起點,并將共同營造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型中法關系。
中法交往歷史源遠流長,兩國關系發(fā)展的社會政治基礎具有相似性、親密性、創(chuàng)新性和戰(zhàn)略性。
中法兩國相隔萬里,在社會政治制度、人文、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存在差異,但卻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擁有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光榮的過去和對未來的美好夢想,都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天才,兩國的美食享譽全球,政治上都奉行獨立自主并尋求大國地位和倡導多極世界。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辜鴻銘是這樣評價中法兩國民眾相似性的,“在我看來,似乎只有法國人最能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固然,法國人既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也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但是法國人卻擁有一種非凡的,為上述諸民族通常來說所缺乏的精神特質,那就是‘靈敏’(delicacy)。中國人和中國文明的特征,除了深沉、博大和純樸之外,還應補上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靈敏?!雹俟鉴欍懀骸吨袊说木瘛?,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5、6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實行了與法國不同的政治制度,但制度不同卻沒有妨礙兩國在政治價值上的共同性。
一是兩國奉行相似的獨立自主對外政策。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締造者戴高樂的對外政策之本,是毛澤東思想和戴高樂主義的重要內容。冷戰(zhàn)時期,中法兩國不滿美蘇對東西方陣營的操縱與控制,在各自所屬的陣營內“大鬧天宮”,成了兩個“孫行者”。1963年8月美、蘇、英在莫斯科達成“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中法都沒有在條約上簽字。正如周恩來總理向來華談判建交的法國代表富爾所說,法國沒有在部分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上簽字,中國也反對這個條約。雙方事先并未交換過意見,但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卻是一樣的,因為中法兩國都要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不愿受任何外國的干涉和侵犯,不允許幾個大國壟斷國際事務。兩國領導人都懷有“大國情結”,一個要“振興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要“傳播自由思想,做人類的旗手”。②Charle de Gaulle:Mémoires d’Espoir,I,Paris,Plon,1971,p.201.毛澤東在1964年1月會見法國議會代表團時說:“在我們之間有兩個根本的共同點,一是不許有哪一個大國在我們頭上拉屎拉尿,不管資本主義大國也好,社會主義大國也好,誰要控制我們,反對我們,我們是不允許的;二是兩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加強來往?!雹佼敶袊饨痪庉嫴浚骸懂敶袊饨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187、188頁。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在中法歷屆領導人的對外政策中,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了獨立的外交政策。即使是法國左右政權轉換時期,也未曾脫離獨立外交政策這條主線。1981年左派社會黨執(zhí)政,密特朗明確表示,“我的政策繼承了戴高樂將軍的政策。”②Le Point,le 10 novembre 1986.他把獨立自主列為法國對外政策應遵循的首要原則,“就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關系而言,我們需要獨立”。③1983年4月21日,密特朗訪華前對中國駐巴黎記者的談話。轉引自:張錫昌、周劍卿著:《戰(zhàn)后法國外交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第408頁。
二是兩國擁有相同的夢想:建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戴高樂執(zhí)政時期,正是世界格局由兩極開始走向多極化的時期,西歐、日本、中國迅速崛起。戴高樂認為強加于歐洲的兩極格局是同法國的“獨立”政策和“大國”地位格格不入,因此率先倡導對東方的緩和政策,最主要目標是打破“雅爾塔格局”。他說:“為了建立一種代替冷戰(zhàn)的秩序,如果有一個聲音會使人聽到,有一種行動能夠卓有成效,那么,這顯然是法國的聲音和行動?!雹蹸harle de Gaulle:Mémoires d’Espoir,I,Paris,Plon,1971,p.175.德斯坦對世界格局的基本估計是:“應該把世界看作是分成若干大片地區(qū)的球體——有美國的一片,歐洲的一片,蘇聯(lián)的一片,中國的一片,等等?!雹?974年8月22日,德斯坦同《紐約時報》記者的談話。轉引自:張錫昌、周劍卿著:《戰(zhàn)后法國外交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第322頁。希拉克宣稱,法國的目標是“一個多極、和諧、團結的世界”。⑥Revue Defense Nationale, octobre 2003, p.16, Discours du Président Jacques Chirac à la Conférence des Ambassadeurs du 29 ao?t 2003.在中國,鄧小平明確提出世界戰(zhàn)略格局正在走向多極化,他指出,“舊的格局在改變中”,“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⑦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3頁。
兩國歷史悠久、思想文化豐富,造就出兩國民眾互存好感、相互影響的歷史,密切了兩國民間、政治層面的交往基礎。
早在1698年,法國傳教士白晉、馬若瑟、巴多明、雷孝思等十人受路易十四派遣乘“昂菲特里特”號商船遠航中國,這是歷史上第一艘法國開往中國的商船。1702年,福建莆田縣人黃嘉略遠渡重洋,向法國人傳授漢學,被路易十四任命為國王的中文翻譯。據不完全統(tǒng)計,17、18世紀到過法國的中國人有近40人。西方傳教士和中國使者所傳播的西學和東學,對推動當時的社會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法國掀起“中國熱”,東方文明影響了大批法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這些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十分關注中國,從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探索可供法國借鑒和引以為戒的東西。伏爾泰曾自詡為“孔門弟子”,在自己房間里掛上孔子的畫像。伏爾泰從孔子重現(xiàn)世重人事的儒家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他的人本主義思想。他在近80部作品、200封書信中提到過中國,熱情謳歌中國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反駁歐洲中心論。通過這些啟蒙的研究和評述,中國對“18世紀法國的巨大變革產生了不容忽視的作用”。①許明龍:《中西文化交流先驅——從利瑪竇到郎世寧》,東方出版社,1993年,第298頁。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的改良派和革命派都對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就振興中華的宗旨、方向、道路、方式展開激烈爭論,探討法國大革命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意義。革命派代表人物鄒容在《革命軍》中提出要“執(zhí)盧梭諸大哲寶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②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下冊,三聯(lián)書店,1960年,第652頁。1918年,李大釗在其《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中贊揚法國大革命,“豈惟法人,19世紀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會之組織等,罔不胚胎于法蘭西革命血潮之中”。③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01頁。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大批中國進步青年跋山涉水到法國勤工儉學。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在那里接受了馬列主義,建立起革命組織——旅法共產主義小組。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在法國的“紅色之旅”加深了中國人民對法國的“天然親近感”。1975年,鄧小平首訪的西方國家是法國。希拉克是法國有名的中華文明的追捧者和“知華、親華派”,他任內4次訪華,3次與中國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與中國領導人建立了親密的個人友誼和工作關系。在對華關系中采取了一系列果斷和創(chuàng)新舉動:率先提出在人權領域同中國“放棄對抗,主張對話”的建議;第一個公開反對“臺獨”和支持“一國兩制”;第一個在歐洲公開呼吁并堅持推動解除歐盟對華軍售禁令。2003年“非典”(SARS)在中國肆虐,在一些國家領導人取消或推遲訪問計劃時,法國總理拉法蘭堅持如期訪華。2013年奧朗德訪華行程只有40多個小時,與習近平主席會見、交往的時間累計超過7小時。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立外交關系的聯(lián)合公報。法國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在當時的國際社會產生了重要反響。戴高樂在記者招待會上非常自信地說:“法國承認中國只不過如實地承認世界,相信目前某些國家的政府遲早會效仿法國?!雹賴H問題研究所編:《戴高樂言論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年,第495頁。中法建交打破了二戰(zhàn)后美國對華的“遏制和孤立”政策,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盟國紛紛效仿法國,向美國敵視中國政策叫板。1964年1月加拿大總理皮爾森趕赴華盛頓,要求美國對法國承認中國做出回應,建議約翰遜不妨采取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借“法國承認中國”為由,允許聯(lián)合國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月,日本政府宣布日本將與北京互設永久性貿易代辦處。法、加、日三大盟國的相繼發(fā)難使美國國內引起對華政策的大討論。3月25日,美外交委員會主席富布萊特在參議院發(fā)表《舊神話與新現(xiàn)實》的講話,批評美國對中國的僵化政策。他指出,“新‘現(xiàn)實’應該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兩個中國,而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大陸,它正由中共統(tǒng)治,而且會長期存在下去?!雹赥.N.Schroth,et al., China and U.S.Far East Policy, 1945-1967(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Service),1967, p.136.1969年尼克松作為美國新總統(tǒng)訪問巴黎時一再表示,“戴高樂在美國改變對華政策上起了很大作用”。③北約秘書長讓·貝利亞爾:《同理查德·尼克松的談話》,1990年11月《戴高樂誕辰100周年國際研討會文集》第1卷,巴黎普隆出版社,1991年,第79頁。
中法建交后,在諸多領域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與外國交往的第一:1973年9月,法國航空公司開辟北京——巴黎航線,成為第一家與北京通航的歐洲航空公司;1975年鄧小平副總理訪法,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西方國家;1978年中法簽訂《科技合作協(xié)定》,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xié)定;1982年兩國簽署第一個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議定書;1997年中法簽署聯(lián)合聲明,決定中法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全面伙伴關系”,是中國首次與西方大國建立的伙伴關系,2004年又升格為“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2002年中國文化中心在巴黎掛牌成立,是中國在西方國家投資建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2003-2005年,中法互辦文化年,開創(chuàng)中國與外國互辦文化年之先河;2004年中法簽訂警務合作協(xié)議,中國成為第一個與法國簽訂此類協(xié)議的非歐盟國家;2005年簽署《中法刑事司法協(xié)助協(xié)定》,是中國與歐盟成員國簽署的第一個刑事司法協(xié)助協(xié)定;2008年9月空客A320天津總裝公司投產,這是空中客車飛機在歐洲以外建立的第一條生產線;中法兩國核電集團即將在英國合作建立核電站,中國首次派出安全部隊參加在馬里的維和行動(聯(lián)合國在馬里的維和部隊主要由法國軍隊組成和指揮),開創(chuàng)了兩國在第三國合作的先例。
1997年兩國決定建立“全面伙伴關系”,2001年開展“戰(zhàn)略對話”,2004年在建交40周年之際,又決定將“全面伙伴關系”升格為“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法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對兩國及國際關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兩國關系戰(zhàn)略性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戰(zhàn)略伙伴關系建立以來,無論國際形勢和各自國內政局如何變遷,兩國領導人能夠著眼全局,從戰(zhàn)略高度看待和處理兩國關系,珍視各自奉行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主張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且都有在國際領域和戰(zhàn)略層面進行協(xié)作的強烈愿望。
中法建交以來的最大特點,一開始雙邊關系就建立在戰(zhàn)略合作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領域。從1997年兩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以來,全面伙伴的含義更突出表現(xiàn)在政治戰(zhàn)略領域而非經貿。相反,1997年以來歐盟對華貿易年均增長率達15.1%,而中法貿易年均增加速度只有8.4%。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是,當兩國貿易在中國與歐盟成員國貿易中的排位倒退時,中法政治戰(zhàn)略合作卻達到空前密切的程度,這就說明了中法兩國的戰(zhàn)略利益遠遠超過經濟利益。①王毅:“中法關系的戰(zhàn)略三要素”,《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1期。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法國帶頭向美國的單邊主義“挑戰(zhàn)”,激起美國的強烈不滿,頻頻向法國發(fā)難。在法國困難時期,中國力挺法國,胡錦濤主席決定接受希拉克的邀請,第一次出席在法國舉行的“G8+5峰會”。在法國推動下,歐盟在人權、臺灣等問題上的立場明顯改善。在中法戰(zhàn)略關系的帶動下,美、英、德、歐盟等紛紛與中國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開展戰(zhàn)略對話,為中國開展“戰(zhàn)略關系外交”打開了嶄新局面。
其次,戰(zhàn)略伙伴關系對雙邊關系全面發(fā)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建交以來,兩國關系曾出現(xiàn)兩次重大波折,但每次都化“?!睘椤皺C”,關系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提高。第一次是在1989年中國發(fā)生“六·四風波”后,法國社會黨政府大搞“人權外交”,在人權、西藏、售臺武器等問題上對中國施壓,致使兩國關系出現(xiàn)倒退。1994年1月,中法兩國發(fā)表聯(lián)合公報,法國政府承諾今后不再售臺武器。在解決了售臺武器之后,兩國關系迅速改善和發(fā)展。1995年希拉克表示希望法中兩國的對話“能夠在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并承認對方價值的基礎上繼續(xù)深入進行下去……法中兩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必要加強合作,共同努力”。②“希拉克主張保持法中友好”,《人民日報》,1995年4月5日。兩國政府決定超越意識形態(tài)分歧(社會制度、人權)和短期經濟利益(售臺武器問題),建立全面伙伴關系。第二次發(fā)生在2008年,薩科齊將西藏問題與出席奧運會開幕式掛鉤,并在年底以歐盟輪值國主席和法國總統(tǒng)的“雙重身份”在波蘭會見達賴,致使中法關系再次面臨嚴重困難。2009年4月中法發(fā)表新聞公報,法國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拒絕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獨立”。③中法新聞公報 (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1/content_11114363.htm。此后兩國關系迅速升溫得到改善,2010年胡主席訪法期間,兩國決定為雙邊關系注入新的活力,建設互信互利、成熟穩(wěn)定、面向全球的新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①中法發(fā)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關于加強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1/05/c_12742228.htm。
在法國,“中國威脅論”和“中國機遇論”皆有之。但總體而言,法國對中國的發(fā)展前景看好,對與中國合作寄予厚望,“機遇論”大大蓋過“威脅論”。法國從上到下興起“中國熱”。這與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作用密不可分,它起到了促進合作、彌合分歧、增信釋疑的作用。通過對雙方最關切的雙邊和重大國際問題坦誠交流,增信釋疑,減少誤判,促進戰(zhàn)略合作,避免出現(xiàn)“戰(zhàn)略意外”,推動了兩國關系的良性互動。目前,兩國經貿、科技、教育、文化、青年、司法等領域的合作取得全面快速發(fā)展。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據中國海關總署統(tǒng)計,2012年,中法雙邊貿易額510.2億美元,2013年1-9月,中法雙邊貿易額371.4億美元。法國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車、化工、輕工、食品等領域,大部分為生產性企業(yè)。截至2013年8月底,法國在華投資項目4577個,實際投資金額127.7億美元。2013年1-8月,法國在華實際投資6億歐元,同比增長33.3%。截至目前,中國在法國設立非金融類企業(yè)166家,投資存量38億美元。②參見中法建交50周年網站,http://www.xinhuanet.com/chinafrance50/index.htm。2012年中國在法留學生達3.5萬,法國在華留學生8000人;法國是中國游客的首選國之一,2012年赴法中國游客超過140萬。
近些年來,中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而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持續(xù)沖擊下,法國經濟、社會出現(xiàn)重重困難,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對法國外交及其影響力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中法之間力量對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崛起不可避免地將與外部利益,尤其是傳統(tǒng)大國的戰(zhàn)略利益發(fā)生碰撞。在新形勢、新挑戰(zhàn)面前,中法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如何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值得深入思考。
法國在積極發(fā)展對華關系的同時,借助和抗衡中國的意圖均在持續(xù)增強。從政治經濟利益出發(fā),法國對中國的需要和倚重日益加強。與此同時,法國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增加,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貿易政策、中非合作、氣候環(huán)境、中東政策等問題批評有加。前總統(tǒng)薩科齊和現(xiàn)任總統(tǒng)奧朗德均曾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匯率問題加以指責。2013年奧朗德剛剛結束訪華后不久,法國即在歐盟內逆勢而動,成為歐盟少數幾個支持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調查的國家之一。法國貿易保護主義增強,中法利益的沖突點增多。法國國內對中國進行制約和規(guī)范的聲音加大,致使決策層對華政策穩(wěn)定性有所下降,搖擺性、兩面性增強。
但也應看到,作為兩國關系的“粘合劑”——戰(zhàn)略共識和共同追求,并沒有因為形勢的變化而發(fā)生根本改變。中共十八大報告重申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一個世界體系中負責任的成員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的處理,謀求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①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著:《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48頁。法國方面,“戴高樂主義”始終是歷屆政府對外政策的基本思想。奧朗德執(zhí)政后,對美國、德國等傳統(tǒng)盟友由過于倚重轉為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奧朗德雖重視發(fā)展跨大西洋關系,但明顯采取了與前任不同的對美政策。法國對即將進行的歐美自貿區(qū)協(xié)定談判態(tài)度消極,擔心一旦達成協(xié)定,將對農業(yè)、知識產權、尤其是音像產品造成強烈沖擊。在歐盟內部,法國恢復了“行動自由”,由依重法德軸心轉為平衡與各成員國的關系。
對中國而言,中國改革發(fā)展正處于關鍵時期,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對外關系是統(tǒng)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維護健康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延長戰(zhàn)略機遇期的戰(zhàn)略重點。對法國而言,新興大國的崛起,預示著國際地緣政治經濟格局將發(fā)生新的重大變化,因此法國高度重視與中國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加強對華的戰(zhàn)略借重與合作始終是法國對華政策的主流。
2012年5月,法國社會黨贏得總統(tǒng)大選,左派在闊別政壇17年后再度執(zhí)政,高度重視發(fā)展中法關系。奧朗德提出了與中國建立“穩(wěn)定的、可持續(xù)的、可預見性的法中關系”。奧朗德上臺后第一個會見的駐外使節(jié)是中國大使孔泉,任命知華派人物燕保羅為總統(tǒng)外事顧問,一年內兩次派外長法比尤斯訪華。2013年4月,奧朗德對中國進行了首次國事訪問,他也是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執(zhí)政后接待的首位西方大國元首,雙方新領導人均對此次訪問寄予高度重視,如雙方發(fā)表的《中法聯(lián)合新聞公報》中所述,“中法關系至關重要,是兩個不同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國家間和平共處、互利合作、共同發(fā)展的典范”。①“中法聯(lián)合新聞公報——共建和平、民主、繁榮、進步的世界”,http://www.mfa.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035376.shtml。奧朗德首訪雖然只有40個小時,但卻取得了超過預期的成果:
一是進一步明確了戰(zhàn)略伙伴的內涵與方向。兩國元首強調了雙方戰(zhàn)略關系優(yōu)先的性質,是對兩國戰(zhàn)略互信的一次提升。在雙方擁有較多共同語言的基礎上,今后將在國際體系和秩序方面共同探討多極化進程、多樣化發(fā)展,共同推進國際政治和經濟金融體系的改革,并就各自關切的國際和地區(qū)熱點問題進行磋商。
二是尋求建立新型的經貿伙伴關系。兩國在傳統(tǒng)合作領域基礎扎實,民用核能、航空、高鐵、汽車等領域上的合作少則十幾年,最長達30年(核能)之久。在新合作領域,兩國“互補性”強。法國在食品安全、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城鎮(zhèn)化建設等領域具備起步早、技術新,恰恰彌補了中國在這些領域發(fā)展之不足;中國外匯儲備充足,積極推行對外投資和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正好能滿足法國和歐洲應對主權債務困難、吸引投資、增加就業(yè)的燃眉之急。
三是充分體現(xiàn)合作的全面性。兩國簽署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保、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文化、旅游、核能、電力、航空、金融保險、食品和食品安全等領域十余項合作文件,其中有中方訂購60架空客飛機的意向協(xié)議。在先進反應堆研發(fā)、核燃料及經驗共享、核電站運維及性能提升等方面加強長期合作協(xié)議,中法兩國決定建立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機制,并擴大在鐵路、現(xiàn)代農業(yè)、工業(yè)節(jié)能、新能源、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衛(wèi)生和數字化領域的合作。在人文方面,雙方確認將深化在文化、教育、衛(wèi)生、旅游等領域的合作。
在時代變革面前,中法關系應知難而上,增信釋疑,不斷鞏固、加強雙邊戰(zhàn)略關系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民意基礎,挖掘兩國各方面交流的新領域、新亮點,共營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型大國關系。在建立雙邊新型大國關系中,應著重把握以下三個基本要素:
一是尊重彼此重大和戰(zhàn)略利益。針對當前中法關系新形勢、新特點和新問題,中法需超越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異,維系和強化歷史延續(xù)下來的以及建交50年來形成的相似性、親密性、開創(chuàng)性和戰(zhàn)略性,強調不同制度間的共性與共同利益,尊重對方的戰(zhàn)略利益和核心利益,冷靜、客觀、理性地處理好各種敏感問題。中方應對法方對其周邊如非洲、中東的安全關切予以重視,法方也應對中方在周邊問題上的政策給予理解支持。通過對話合作尋求互利共贏,避免局部競爭和摩擦對兩國整體利益造成傷害。近期中國首次向馬里派出維和行動的安全部隊,參與由法軍指揮的聯(lián)合國馬里穩(wěn)定團,開啟了中法兩國在非洲合作的新模式。
二是實現(xiàn)利益平衡,鞏固中法合作的物質基礎。當前中法都處于深化改革、加快推動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實施擴大內需、增加進口以及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歐盟出臺旨在走出歐債危機、增強競爭力的《2020戰(zhàn)略》,奧朗德采取務實的對華政策,提出的“外交為經濟服務”的“經濟外交”戰(zhàn)略,都為進一步夯實中法經貿合作,擴大雙邊貿易規(guī)模,促進雙向投資,深化傳統(tǒng)領域合作,拓展在城鎮(zhèn)化、食品安全、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保等新領域的合作空間提供了廣闊前景。中國廣核集團將與法國電力公司合作,在英格蘭西南部的欣克利角建設核電站項目即將啟動,此舉將成為兩國在第三國開展合作的新亮點。
三是加強在多邊及全球治理領域的溝通與合作。中法應抓住有利時機,在國際體系和秩序方面共同探討“中國夢”、“法國夢”與多極化的關系,在國際體系和秩序方面共同推進多極化進程、多樣化發(fā)展,推進國際政治和經濟金融體系的改革和全球治理,并就雙方關切的國際和地區(qū)熱點問題保持定期磋商,充實中法戰(zhàn)略對話機制和中法高級別財經對話機制,推動中法戰(zhàn)略關系更具全局性、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法國是歐盟的核心成員國,中法關系的鞏固將有利中歐關系和國際關系的發(fā)展。在兩國隆重紀念建交50周年、中法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10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春季訪法之際,兩國關系將再次掀起新高潮,迎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時期,有力推進中法全面戰(zhàn)略伙伴的建設和發(fā)展。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4年1期